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童年的记忆是否可信?人脑会虚构儿时的种种记忆

童年的记忆是否可信?人脑会虚构儿时的种种记忆

时间:2023-11-28 07:47:25

相关推荐

童年的记忆是否可信?人脑会虚构儿时的种种记忆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假面的告白》一书中,主人公“我”声称自己看到了出生的情景,清楚的记得他刚刚降生之后第一次洗澡的经历,比如木质浴盆的盆檐、波光粼粼的洗澡水等等,而其他人并不相信“我”的讲述。西班牙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多瓦.达利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声称自己记得母亲怀孕期间的事情,记得胎儿阶段的自己在母亲的子宫中度过了无比幸福的一段时光。当然,小说主人公“我”和萨尔多瓦.达利所述的内容过于离奇,让人难以置信,可一些人会言之凿凿的宣称自己“记事早”,1岁半至4岁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他们仍可以清晰的回忆起来,加之他们讲述得绘声绘色,往往使倾听者半信半疑。

不过,相关的研究表明,婴儿阶段的人类会生成一些断断续续的短期记忆,可逐渐成长的大脑会新生大量的脑细胞,这些新生脑细胞会破坏储存记忆的神经元连接,因此,处于婴儿、儿童阶段的人类难以留下长期记忆,仿佛患上了“童年失忆症”一样,大概7岁之后,人类的记忆能力才趋于稳固。对于人类早期记忆的一项调查中,众多的被调查者宣称自己拥有2岁之前的记忆,他们记得自己坐在婴儿车里、记得自己在母亲的搀扶下学习走路、记得自己慌手慌脚的藏匿尿湿的床单等等,不过,他们的这些早期记忆从未发生过,基本上是一种“源于生活”的艺术性虚构。

从人们的生活经验而言,一切事物都处于“有始有终”的发展过程中——从一只宠物狗的诞生和死亡、到一个故事的开端和结局,无一例外——仿佛一个钟摆在“始”和“终”的两个端点之间来来回回的摇摆。基于“始”和“终”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人们对早期记忆的渴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强烈,认为早期记忆和一本人物传记中的“童年经历”部分一样丰富、详实和活灵活现,这些早期记忆才是可信的、人生也才是真实的。因此,心理学家提出了“源检测”的概念,认为人们判断某一事件的真或假时,倾向于追寻和思索这一事件的“源头”——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事发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以及事发之后的种种影响。

受到“源检测”心理的影响和驱动,人们对自己的早期记忆极为执迷,无论这些早期记忆源于何处——也许是父母一边儿翻看相册、一边儿讲述,也许是儿时玩伴的随口一说,也许是某一部电影中的片段,也许是一场妙趣横生的美梦等等——人们会把这些早期记忆铭记于心、情不自禁的进行“艺术性的加工”,使它们历历在目、栩栩如生,而事实上,这些早期记忆完全是“道听途说”、以及头脑中的虚构,人们从未真实的经历过那些事情。

早期记忆(包括真实的和虚构的)对人们的影响极为深远,如同一栋建筑物的地基一样,早期记忆也是成年人性情和观念的决定性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喜爱、厌恶、恐惧,以及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等。比如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以记忆诱导技术,使一些志愿者相信儿时的自己吃了一枚变质的鸡蛋而大病一场,结果他们对添加了鸡蛋的食物萌生厌恶之情,实验结束之后的4个月里,他们也不愿食用这一类的食物。

小考题:你是否记得儿时的一些经历?你认为这些早期记忆是否真实呢?欢迎你留言讨论。

(本号专注于科技前沿、历史拾遗、奇闻异事和人物品鉴,还望你的关注和订阅,万分感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