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理论的发展 书法形象创作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理论的发展 书法形象创作

时间:2019-09-12 16:44:19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理论的发展 书法形象创作

本文乃作者天苍港苍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不是一个无条件的唯传统论者,何况从总体看传统,也还有精华与糟粕。我所强调深识传统,就是强调对传统要有力求全面地认识。一切的事物都有两重性,即使从总体上已可判断为“精华”与“糟粕”的事物,也还要有两分法的思想态度:不是为了挑剔,而是要从糟粕中看到是否可以有条件利用使之产生美的效果的方面,从精华中看到是否有不能为我所用或强为利用效果不佳的东西。同样是前人留下的艺术形态,在这个时期学取它能有审美效果,在另个时期继承它可能平淡寡味。不能对精华与糟粕有具体的分辨,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利用精华与糟粕,都不是真识传统,都不是正确对待传统。

书法

孙过庭在书法尚未脱离实用的历史时期就据实论证其“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说明书法是很有表现力的。但是,如果“巧涉丹青,功亏翰墨”,就不是书法的艺术了。这确实是书法处于实用阶段下的见解。今天当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时,这种见解是否就没有意义了呢?要联系思想、观点产生的条件去认识理解,不作这种联系是错误的。联系的结果,发现孙过庭这个观点,至今不会、恐怕永远也不会失去意义与价值:因为搞书法艺术,就必须要求写汉字;必须通过汉字书写“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如果没有前者,不是书法;如果没有后,又不是艺术。事情即是这样,我们就该老老实实继承这个传统,而不能仅仅因为这个观点是在书为实用的条件下产生的,今天为艺术创造就必须抛弃它、反对它。

孙过庭书法

但孙过庭的论点是否都有超越历史的正确性呢?也不。对于各种字体书写要达到的审美效果,他提出“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变"历史上被认为美的书法确有这样的特点。可是今天作为艺术面目多样化寻求时,就不能一概如此了。深识传统,是要我们不仅看到现象,更要看到产生现象的本质,产生现象的历史和现实的根源;把握传统,更是强调对精神实质的把握。学习传统,当然要学习传统的书法理论。

不过这里有一些具体的困难。我国直到唐代才有书论的搜集整理,因为此前书法技法保密,形诸文字公之于众的书论不多。所以到唐宋人搜集整理时,多是一些于正史无载录于私下辗转流传的东西。讹传的、不确当乃至伪托的都在所难免。孙过庭曾就当时书论流行的情况,指出它们“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指出有些书论“外状其形,内迷其理”,无益学者。如所谓蔡邕《笔论》中讲书法形象创造,要求“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等等,说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且不说,这(经缜密考证)是一篇伪托之作,即使真出于蔡邕笔下,也是违反书写常理的。

蔡邕《笔论》

这样的文字长期流传,今天也还有书论家视其为“传统书论的典基之作”。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只在脱离了书法实际。所以学习、继承传统书法理论,也要紧密联系当时的书写实际和自己的书写经验。无视传统是错误的,迷信传统也是错误。当我们以为凡前人留下的都是应该无条件继承的时候,不妨提醒自己:应该研究分析它有无负面的东西;当我们以为历史的东西都是糟粕,一无可取时,恰恰要注意一下,自己是在用一种什么观点思考问题,而后将被视为一无可取的糟粕认真考察分析,然后再作出结论。不是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话么?是这些全都腐朽,还是我自己不识其中可利用者?那些被我认为正确的东西,是仅仅因为它曾为前人重视,还是经实践检验,它确实正确?

传统书法理论

古代留下的书论,确有不少伪托之作。但伪托中不见没有正确的论点,正如分明是名家的论着,而论点却有谬误,甚至是荒唐时也要敢于分辨。如所谓“笔笔中锋”论,“能笔笔中锋,字必佳;不能笔笔中锋,字必不佳”等等被前人强调为“绝对真理”的东西,也不要盲从,要通过联系实际的分析认识,决定是否信得。传统留下的书论,要注意它是在何种条件下、针对何种情况、从哪个层面上讲的。条件情况变了,它是否还是对的?适用于古代实用条件下是否适用于今天?就古代书法说,被历代视为尽善尽美的法书,既要真识其善其美处,也要找到其不足处,哪些于自己的学习有益,哪些则不一定要非学不可。

古代书法

当我们觉得时代的发展已使那曾被人视为珍贵者已不再珍贵,以早抛弃为好,以知道越多越是负担时,则越要有历史主义的态度,越注意具体地认识它是否还有可取的部分?一切化腐朽为神奇之事都是这么来的。因为你独具慧眼,在众人以为腐朽中你。看到了可化为神奇的东西。学习者的高明,既不在随大流去盲目崇古,也不在随大流去盲目弃古,而在能见人之所不能见,取人之所不能取,化人之所不能化,这才展示修养,显示创作水平。要防止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以为不好的东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好的;以为好的东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好的。这不是考察问题、认识艺术风格面目的科学态度。

古代书法

一定的艺术是一定时代需要、一定物质条件。一定精神条件下的产物。人们自觉不自觉都是在综合许多条件的基础上形成审美意识、感受美丑、论价值高下,离开了这许多条件的创作不会有,离开了这许多条件的审美意识、标准、要求也不会有。二王书并存的日子,人们爱献之书超过羲之。唐太宗凭个人偏好,定王羲之为一尊,贬斥王献之。但献之并未被他贬弃。倒是二者同为帖书,代代相尊而陈陈相因的结果,造成了明代以后审美心理的逆反。北魏碑书绝无妍媚之态,产生以来,长期不为人从书法意义上注意,此时被人。

从审美意义上重新发现,许多对帖学原来很有修养的书家,这时竟纷纷投向碑书。一直被人视为妍美的书风,现在反令人厌弃;一向不被人作书艺来看的碑书,现在反成为突破妍媚、寻求新的审美效果的最佳营养。其实,这都是传统,只因不同的时代、不同书法发展造成的审美心理需求不同,才出现这种不同的创作追求和审美感受。这就提出了一个一定要紧密联系时代需要,认识、看待传统的问题。

参考资料《陈方既论书法 第一卷 书法综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