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西汉匡衡的双面人生

西汉匡衡的双面人生

时间:2021-05-21 11:34:14

相关推荐

西汉匡衡的双面人生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现在的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儒家学者,也是汉元帝的重臣,位及丞相。

提及匡衡的名字,人们对他的认识大多是来自于成语故事“凿壁偷光”。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中记载:"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其大意就是说,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却常常因家中贫寒买不起灯油而犯愁,到了晚上,邻居有灯火但不好去借用,于是他就在墙上钻了个洞,用这个洞来"偷光"读书。这个励志故事不知鼓舞了多少代国人。

据记载,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山东省邹城市钢山街道杨下村,匡衡幼年时曾迁居于此,作为“偷光”的主角的他出身寒门,自幼家贫,但又热爱读书。据说,当时有个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就去他家打工,分文不取,只是希望能阅其家中藏书,富翁被期所感动,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就白天打工,夜晚回到家中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终凭一己之力,逐渐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还曾经给皇帝讲《诗经》,成为一名学术超男,太子刘奭都拜他为师。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汉宣帝驾崩,刘奭继位,也就是汉元帝,匡衡被任命为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公元前48年,他又很快被提拔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后,匡衡又代为丞相,位极人臣,还被封为安乐侯,食邑六百户,封地是3100顷,荣华富贵已达顶峰,成为学而优则仕的典范。

不过,匡衡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公元前30年,这位当时的励志标兵却因为贪占封邑土地四百顷被汉成帝废为了庶人,此事一传开,朝野皆惊。

其实,匡衡的问题从元帝晚期就逐渐显露出苗头,只不过当时他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据记载,匡衡在与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总是引《诗经》为据,迎合帝王独尊儒术的思想,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在朝廷内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树立学术权威,弹劾其他官员。在汉成帝即位后,他还上疏弹劾石显,帮助汉廷铲除奸佞,为汉尽忠。

但最后,飞扬跋扈的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期间,司隶校尉王尊就曾以奸佞之罪弹劾他,可惜被成帝压了下去。后来,匡衡以“矫诏”之罪弹劾名将陈汤,将其斗倒。种种之举,日子久了,使得匡衡也被人抓住把柄弹劾了-“偷地”。

据记载,按照汉制规定,凡是封侯者,都要赐于一定数量的土地做为采邑,匡衡当时封地是3100顷,也就是31万亩,所获取租税都为其享用。然而,由于工作人员丈量错误,多给他量出了4万多亩封地。在得知这一意外收获之后,一向大谈圣贤教诲的他,而对下属赵殷的汇报和上报建议,却在大是大非面前昏了头,利用“郡图”之误来私自扩大封地,不愿意退出这块到嘴的肥肉,地方官也不敢得罪他,让他这块本不属于他的土地得以非法侵占。

匡衡的这一行为被司隶校尉骏等们弹劾“ 专地盗土”,也就是指私自扩大封地的意思,这在当时可是大罪,按照当时律例应是死罪。汉成帝念其往日有功,又因其年事已高,就没顶格处置,只是撤销一切爵位和封地后,把匡衡贬为庶人,让他返回故里,后病死于家乡。

可以说是,纵观匡衡一生是偷光垂青史,盗地惹败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