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原来 百年前改变中国的人依然是一群九零后

原来 百年前改变中国的人依然是一群九零后

时间:2022-09-21 08:03:40

相关推荐

原来 百年前改变中国的人依然是一群九零后

又是一个“五月四日”今年却是“五四青年节”百年纪念。

时光走过百年,当年出生的人都已经是百年老人了,而当年的年轻人大多已经作古。

只是,“五四”作为一个与青春有关的节日却永远年轻,永远让我们感动。

对于“五四运动”,每一个中国人从读初中开始就接触这个名词,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几乎每一次历史科目考试都有名词解释“五四运动”都有简答题或者论述题“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而我们不得不背诵教科书上有关五四运动的发生的背景,发生过程,对中国历史的形象。当然,当时背诵得最多的就是政治方面的影响。

只是,对于百年前的历史,我们不能亲眼相见,不能亲身经历,感受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

好在如今有影视作品,为我们弥补那段历史,让历史还原。

而与五四有关的电影是这两部《我的1919》和《建党伟业》。前者是五四运动的起因,缘由。因为都知道,当年的“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就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 失败。

《我的1919》正是表现那段历史,陈道明饰演的民国外交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慷慨陈词,为国家挽回尊严,但最终却知道,弱国无外交。然而,他与其他参加巴黎和会的外交官愤然拒绝在不平等合约上签字,让国人第一次对西方说不。

还记得顾维钧说的那段话“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

而在我写这篇文章时,脑海里出现另一部电影《建党大业》中的一场戏。一群青年学生在东交民巷前抗议,一个女生双手擎着写有巨大的冤字的床单,跪在地上,她为山东喊冤,为中华民族喊冤。

相信这个场景是所有看过《建党大业》的观众印象最深的镜头,它带给我们的冲击太强大了。而这部反映建党历史的大片,里边的真实角色,演员与历史人物惊人相似。

这些年轻的面孔就这样走进我们视线中,我们发现,这些当年领导五四运动的人都是百年前的九零后。

“五月四日。”首次与青春连接起来,与责任,使命联系起来,从那以后,青春的主题便是爱国,救亡,图强。

“五月四日”仿佛是一句历史的真言,能够召唤出每个国人心中热情的共鸣。它蕴含的巨大力量,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更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这是一部以整个国家作为舞台的宏大史诗,它以告别过去的高声呐喊开幕,又以拥抱未来的万丈激情为高潮,而它的尾声,直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余韵未绝,时时萦绕在我们的耳畔。

尽管百年前的这场运动起因于外交失败,巨大的挫败感引发的愤怒是它的前奏,但它非同寻常之处,正在于它没有让自己陷入愤恨的泥淖不能自拔,任由情绪摆布,而是反思失败的历史根源,将愤恨转化为追寻国家命运答案的勇气与激情——乐观而非悲观,是“五四”的主题曲。

而“五四运动”高举德先生与赛先生(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张扬自由,个性,提倡新文化,思想解放。

在奏响的主题曲中登台出场的那些人物。他们的行动、思想、个性以及历史时刻到来时做出的抉择,都体现出了那个时代人物特有的精神。

在这些人中,有的是旗手,是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李大钊、陈独秀、梁启超、蔡元培、鲁迅、傅斯年、罗家伦、匡互生、许德珩、瞿秋白……仅仅提到这些名字,就让人感到时代风潮力量,在激荡耳鼓。而这些人大多都是百年前的九零后。

他们理所当然在舞台上占据着主角的位置。但还有一些名字,他们被埋在历史的角落里,但如果没有他们的尽力出演,那少数声名赫赫的主角所发出的呼号,也不会成为震动这个国家命运的呐喊。这些参与者虽然没有站在舞台的高处,但推动时代潮流向前涌动正是他们,他们个人的命运,也因这股风潮而改变。

因此,这场运动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值得用放大镜细细观察,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反复品味。尽管我们不可能讲述每个人的故事,但我们仍然尽可能寻出一些足以代表某些群体的身影,把他们引到历史的聚光灯下,与主角享受同样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画卷。因为这部史诗不仅属于那些英雄,而是属于每一个人。属于正当青春的或者过了青春却依然有着青春热血情怀的他们。

他们是同一个国家的国民,呼吸的是同一个时代的空气,也感受着同一场运动的震撼。新与旧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缠斗,面对掀起的时代风潮,每个人都必须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这选择将决定这股风潮将自己以及这个国家的命运带向何方。当一百年后的今天,回望这场运动,就会发现。

“五四”带给这个国家最重要也最深远的遗产,是一种历史的自觉。中国人第一次如此清晰明澈地意识到历史正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每个人都有能力也有必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哪怕这创造历史的意志是就像萤光一般微渺,但请不要怀疑,就像一百年前的那些自觉的人们所做的那样,那星光注定会照亮暗夜,迎来这个国家未来的曙光。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留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

这首歌写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离五四运动已经过了二十年,但这些鲜花也是为五四运动的先驱们开放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