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看香港电影新浪潮

看香港电影新浪潮

时间:2019-07-04 14:40:16

相关推荐

看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电影新浪潮

什么是香港电影新浪潮?

指香港电影的一次变革运动,约在1978年至1983年之间。香港发展至七十年代末,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本土文化认同形成,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转口贸易港口城市,文化上长于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开革新之风。

社会渐趋富裕,民众对娱乐事业(当时电影为香港人重要的消闲娱乐方法)的需求大量增加,新的电影制片机构和模式纷纷涌现,新一代电影人也渐渐长成,得以从较新、较符合社会现实的角度去拍摄电影。

1

香港电影新浪潮名称的由来上对法国新浪潮的借鉴。所以有必要先简略介绍一下法国电影新浪潮。50年代中期,法国《电影手册》的一此年轻编辑撰文批评当时的著名导演和所谓的“优质电影”,提出自己对好的电影剧本、表演、镜头语言的看法。法国新浪潮很快对全世界产生影响,从德国到波兰,从捷克斯洛伐克到美国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了新电影运动。

后来,这批年轻入不满足于文字想象,亲自动手拍摄电影。这些新浪潮的旗手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

中国的新电影运动则发生在七、八十年代,香港有新浪潮、台湾有新电影、大陆有第五代。

虽然香港电影新浪潮没有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共同组织,正如许鞍华所说:新浪潮导演并没有一致的意识形态。但上这批战后出生的电影人,不约而同表现出同样的创作宗旨。面对都市文化的勃兴,吸收现代艺术成果,表达本土传统与外来文化冲击下的感受,呈现现代香港浮华表面下的真相,强调个人特色。

1978年,严浩导演了《咖喱啡》,被视作新浪潮的第一枪。

徐克的未来主义武侠片《蝶变》

许鞍华的悬疑推理片《疯劫》

章国明的警匪片《点指兵兵》

这三部电影的出现,标志着香港新浪潮的正式诞生。随后严浩、刘成汉、方育平、

蔡继光、谭家明、黄志强、单慧珠、唐基明、张坚庭、黎大炜、于仁泰等崛起,拍摄了

在香港届形成强烈的冲击,短短几年内就有几十位新锐导演拍出电影,在拍摄手法和创作观念上,做了全方位的探索和突破。

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香港电影杂志《大特写》发表题为《香港电影新浪潮:向传统挑战的革命者》的评论文章,首次用“新浪潮”一词来形容香港电影的新气象。

大特写杂志的后身上电影双周刊。这份杂志上参与了这次新浪潮的重要杂志。总编辑罗维明曾经这样评价新浪潮年轻导演:相信他们都是一群知识分 子,在表现个人的同时亦促进了艺术,在局限的情况下拍摄商业电影时,仍能拿出其道德意识、责任感以及与现阶段港片工作者不同的潜能,给我们品味高尚的作品。

2

新浪潮导演在强调突出个性的同时,并未改变香港电影的商业性特质。比如,香港新浪潮电影大都从类型电影入手,然后进行个性化改造。

比如《蜾变》中,徐克讲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结合起来,用斑驳的影像和诡谲的氛围开启了新派武伙的先河,刷新了当时观众对武侠片的认识。

在《疯劫》将真实的凶杀案,悬疑推理故事,努力营造神秘悬疑的气氛,以及强烈的敏感性,态度来反映中产阶级的道德观念,探讨人性悲剧。

在《点指兵兵》中,张国明以逼真自然的光影,加入了大量的追逃,抢劫等刺激场面,还加入大量警察内部的生活与对话,来增强电影的现实感。

新浪潮影片强调个性,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而又偏重于“满足观众”,以便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

新浪潮电影人在艺术上的探索使香港原小纯商业性的电影更为丰满。

例如许鞍华的社会关注,徐克的险怪多变,方育平的温情洋溢,都在后来的香港电影中得到借鉴和发挥。新浪潮的电影语言突破了传统电影语言的范式,颠覆性运用全新的电影语言,表现出视觉造型的张扬个性。

影片的一切视听元素、 影像造型直接传达了影片内涵,影片的叙事、结构、节奏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风格化特征。由此造成既真实,又鲜明、大胆、饱满、具有冲击力的效果,有时甚至不避兮张和过火。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电影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并流露出强烈的本地色彩,这跟导演们在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有很大关系。新浪潮兴起之前,本地电影并未能从本土观点看本土问题,由于电影的创作仍掌握在本来的电影作者手上, 导致严 重地与生活脱节。

香港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并流露出强烈的本地色彩,这跟导演们在香港成长,又受西方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新浪潮兴起之前,香港本地的电影问题往往由于电影的创作,许鞍华的《投奔怒海》,就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全华在大学时,比较文学和英国文学,帮助他更好的把握历史的,理解人物的性格,从英国学电影归来,在经过电视实践,有丰富的阅历,对这种严肃的社会题材驾轻就熟,所以电影看起来有条不紊,层次分明,而且负载着香港社会历史责任感,本土情感最直接的表现于,从香港电影新浪潮以来,香港电影形成了,离开场景,进行实景拍摄的习惯,使香港电影在空间上充满了地域特色,比如中环,湾仔,铜锣湾,尖沙咀,跑马地大澳,这些地方都成为港片的地标,还有一些人口密度很大的地方,运用了全新的电影语言,表现出视觉造型,影片的一切视听元素,影像造型,直接传达了影片的内涵,影片在叙事结构,节奏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由此造成既真实,又鲜明,具有冲击力的效果,有时甚至不必夸张和过火。50年代移民潮后,在本地出生的新生代,这时候就成为承接上一代令人权力交接的新电影人,,这些地方都成为港片的地标,还有一些人口密度很大的地方比如说,女人街,庙街另外,有大量非法移民存在的外教,旺角似乎永远弥散着底线,叛逆气息在这里拍成了《旺角卡门》,《庙街皇后》,《榴莲飘飘》《香港有个好莱坞》,《新不了情》等都加深了旺角这个形象。

1987年拍摄的《龙虎风云》,熟悉香港的人可以这样阅读,主角周润发,油麻地上海街一带,发现了警方跟踪,于是镜头一转,弥敦道跃入大道中间的铁栏,走过对街,刚好是接近左边广场一带他便当机立断的向尖沙咀方向狂奔,跑过恒丰中心,途经山林道一带,气喘如牛,便跃上中型货车,车子支持到美丽华酒店前,转入金八力方向,最后还跑进了尖沙咀的地铁站,在割裂的时空,大量的特写等技巧是成为一个精力充沛,又热闹非凡的动感之都,似乎经典港片迷恋于对香港空间的塑造,香港电影的银幕空间和城市空间密不可分,影像与现实空间的关系使整个城市充满了大量的影像,城市是影像化的空间,同时,影像构成了城市的能力,影响甚至赋予,城市空间有特殊意义,这是一些影评人对香港电影的评价,而且经过香港电影,总是与整个城市情趣通,即便是虚构的题材,这也是香港电影在80到90年代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过香港电影新浪潮影响后,香港电影在情感总是与整个城市情绪同步,即便是虚构的题材。洪金宝、成龙等片场出身的同代香港电影人,虽然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也没有经过学院训练,但同样,也为香港电影这一时期的变革,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3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新浪潮中大部分新锐导演,商业电影,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昙花一现,是有它的时代原因的,法国新浪潮伴随着反战学生运动的出现,日本的新浪潮,由于美日安保条约引起国内的不满,激发了寺山修司等影人的创作,台湾正值解严的关键时期,香港与本地的社会运动失之交臂,70年代末,香港整个社会走向稳定,加上香港这座城市的商业理念根深蒂固,所以,缺乏继续生长的社会文化土壤。

短暂的几年时间内,香港电影在数量和成就上,与法国新浪潮是相形见绌的,此外,不少电影过于剑走偏锋,题材晦涩人物乖戾,造成观众接受困难,也是新浪潮迅速退潮的原因。

比如《碟变》和《疯劫》,都有一种宿命般的阴霾,都是关于寻觅真相,而且都充满了阴郁的悲剧性,这样的题材,这样的主题不是普通观众可以接受的。新浪潮普遍在艺术性,社会性以及主题开拓上,都有比过往更大胆,更突出的表现,然而,虽然在艺术品格和社会性主题的追求上,新锐独特,但在内容上,往往没有达到深刻的水平,尽管新浪潮导演,不少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强烈的独创精神丰富技巧。却也只是在香港现有的电影机制内,进行小规模的调整和改良,这种改良和调整,只是丰富了香港的电影机制,却没有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电影体制,而只是巧妙的把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起来,所以,新浪潮电影在香港影坛,崛起没有几年,不少新锐导演就很快的转到了拍摄主流电影的行列中,究其原因,首先是香港高度商业化的环境,电影始终以大众娱乐为目标,每当想把题材和形式推进的时候,

便往往显得情理不足,深度欠缺。

许鞍华,徐克,张国明,谭家明,方玉平也好,吴宇森这些电影人,都在剧作上出现了这种情况,因此,香港电影新浪潮最大的贡献,并不在于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在于,他为香港电影培养了大批人才,激励了有想法的年轻人进入电影工业,更新了香港电影工业的血液,另一方面,他开创了香港电影的新思路,使电影影像更为华丽和充满动感,扭转了人们对港片的印象,原来香港本土的创作也可以这么优秀,同时,也吸引了不少资金进入到电影圈,为香港电影此后,20多年的繁荣多元奠定了基础,随着新浪潮这批先驱而出现的关景鹏,张之亮,王家卫等属于“第二新浪潮”的电影人,他们就较为实际,能够着重艺术创新和商业考虑进行觉新浪潮温和的电影改良和尝试。

我们以谭家明和王家卫为例,看其中的继承关系,谭家明在新浪潮期间拍出了《烈火青春》,以及王家卫参与编剧的《最后的胜利》,谭家明的电影,有着庞大复杂的剧作结构,利用青春片,黑帮片等类型电影模式,衍生出类型电影叙事模式外的情感模式,比如《最后胜利》,谭家明以细腻的情节,加上黑帮片的类型模式,写出了江湖儿女的情仇恩怨,利用流行电影的类型,拍出了一部反讽英雄级黑帮电影潮流的作品,是一种以俗攻俗的手法,这种去考虑市场,有另辟蹊径的剧作策略,也是后来王家卫所继承的地方,例如,王家卫的旺角卡门与黑帮片,春光乍泄女同性恋题材电影,都是师承了谭家明的这些做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处于一种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既有成龙轻松搞笑的动作片,李修贤的警匪片,王晶的商业片,吴宇森的江湖英雄片,也有许鞍华,张婉婷和关锦鹏的文艺片,港片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气息,和明星魅力,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在艺术上也出现了,像许鞍华的《投奔怒海》,张婉婷的《人在纽约》,以及关锦鹏的《胭脂扣》,《阮玲玉》等非常出色的影片,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在80年代达到一个鼎盛时期,和1970年代末开始的香港电影新浪潮是分不开的,尽管香港电影新浪潮,从1979年崛起,到1982年,就已成强弩之末,但仍有一些有追求的电影人,一直拍摄艺术品位较高的文艺片,艺术性和观赏性,思想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道路上,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赢得了海内外同行的好评,比如严浩的《滚滚红尘》,关锦鹏的《人在纽约》,《阮玲玉》,许鞍华的《客途秋恨》,罗启锐的《七小福》,刘国昌的《庙街皇后》,王家卫的《旺角卡门》,《阿飞正传》的艺术性较强的影片,尽管数量不多,票房价值也未必高,却代表了香港电影创作的最高水平,这些影片,给充满商业气息的香港影坛,带来了一股清新脱俗的新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