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

时间:2023-06-10 12:42:37

相关推荐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作为划时代的伟大诗人,文学家,画家,书法家,给我们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来讲讲它背后的故事。

风波里的苏轼,率性,豁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正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读一首诗,一定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诗人经历了什么,才能更加懂得诗中传达的意义。每一首诗,都是时代的反馈,诗人内心的独白,无论诗人借助什么来表达,都是反映了人的心声,诗人的想法和意志。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下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苏轼的人生经历。

眼里有束光,心里有片海

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1101年,一共活了65岁。我们现在是公元,也就是苏轼早我们近1000年,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时代,是大宋第四朝,建国80年左右的时间,在苏轼之前大宋的名人有寇准,包拯,范仲淹,同时代有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辛弃疾等,这之后,名将岳飞横空出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看着大宋王朝灭亡而无能为力,以身捐躯。大宋的历史名人出场的顺序就是这样子的。

而苏轼的时代,外有契丹攘边,内有三冗,大宋王朝内部已经积贫积弱,国库空虚。这时候,一个狠人出场了,他就是王安石。王安石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不输苏轼,关键是还有治国之才。一套治国策论,折服宋神宗,官拜宰相,开始了著名的、影响深远的变法,“王安石变法”。于是,变法与守治,革新与传统斗争的大幕徐徐开启,很多人被裹挟其中,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我们的主人公苏轼先生一生都被裹挟其中,命运随着变法的沉浮而颠沛流离,政治才能施展有限,从而,寄情于山水,书画,给我们贡献了不世的名篇。

苏轼诗,书,画三绝天下《寒食帖》

这首《定风波》就是苏轼在京城中为官时因反对王安石改变科举制度和变法,引王公大怒被贬到黄州就是今天的黄冈时写的。从京城参事到黄冈团练副使,由一个京城大员,冉冉的政治新星变成民兵团长,可见老苏心境的落寞和无奈。但是老苏问心无愧,因为他不是结党营私,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想的是政府和百姓,不论对与否。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猛烈的暴风雨把竹林打的噼啪乱响,又能怎样呢?我仍然在唱着歌缓缓的前行。从京城到黄州,就像一场暴风雨,可是我问心无愧,所以并不惧怕,我该干嘛就干嘛,不会因为暴风雨打乱我内心的节奏。

苏轼《潇湘竹石图》寥寥数笔、意境悠远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轻快的胜过骑马,有什么好怕的呢?一件蓑衣任凭风雨的吹打。这里“竹杖芒鞋”比喻远庙堂之远,“马”指庙堂,在这远离了政治漩涡的地方可能会更加轻松,看的也许会更远,没有什么可以惆怅的。我一件蓑衣,也没有什么搜刮民脂民膏的财富,任凭风雨的吹打。(潜台词:我是能够禁得住风雨的考验的。)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正相迎”。料峭的春风吹的我酒醒了,有点冷,雨停了,山头的太阳也出来了,正对着我笑。预示着雨总有停的一天,太阳一定会出来,风暴一定会过去。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回头看看那被雨打的七零八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天,只要我坚持我的理想,信念,管它风雨与晴朗(个人的荣辱)我都不在乎。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这就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正因为豁达的心胸,不随波逐流,不结党营私的品格,才让苏轼放下个人的荣辱,坦然的接受人生的风雨。这才有了后来“乌台诗”案,苏轼要被问斩,政敌王安石不顾安危鼎力相救,苏轼后期看到变法对国家对人民的好处,又开始呼吁变法,而又被夺势的保守党打压,流放惠州,儋州。

一生豁达,随遇而安,没有酒就自己酿

“身如死灰之木,心系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先生即将去世时的呐喊,充满了未能施展更大的造福国家造福人民的政治抱负的遗憾。要知道,每一个诗人,都是有抱负的,都是有家国情怀的。苏轼先生的政治抱负未能全面施展开。而凡事都有两面,大宋少了一个政治家,世间多了一个大诗人。我们世代吟诵着苏轼先生的名篇,被激励,被感动,也算是对苏轼先生的告慰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