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与瞿秋白(《人间鲁迅》随想之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与瞿秋白(《人间鲁迅》随想之五)

时间:2019-07-16 05:21:08

相关推荐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与瞿秋白(《人间鲁迅》随想之五)

1932年初夏的一天早晨,瞿秋白在冯雪峰的陪同下访问了鲁迅,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一次会见。两位平日话语不多的人却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彼此放弃午睡,直到夜色催人才依依分手,且用饭时破例喝了酒。他们虽第一次见面,之前却实有联系,彼此可以说心心相印。

1931年5月,瞿秋白在冯雪峰送来的《前哨》上看到鲁迅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十分赞赏,认为“写得好,究竟是鲁迅。”可见在此之前,瞿秋白先生就对鲁迅先生有相当了解,看过他不少的文章。对于瞿秋白,最初引起鲁迅关注的是他的理论和翻译才能,“我们抓住他!要是他能从原文多翻译这类作品,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鲁迅在《铁流》一书的编校后记中提到他们未曾谋面的合作,“这书虽然仅仅是一种翻译小说,但却是尽三人的微力而成,----译的译,补的补,校的校,而又没有一个是存着借此来自己消闲,或乘机哄骗读者的意思的。”这“补”者是瞿秋白,“校”者当然是鲁迅。

1931年年底,鲁迅先生翻译的《毁灭》一书刚出版,即给瞿秋白送去一册。瞿秋白读完即给鲁迅写了一封长信,开头称呼“敬爱的同志”,“我也许和你自己一样,看着这本《毁灭》,简直非常的激动:我爱它,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咱们的这种爱,一定能够帮助我们,使我们的精力增加起来,使我们的小小的事业扩大起来。”“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鲁迅很快回信,“我真如你来信所说的那样,就像亲生的儿子一般爱他,并且由他想到儿子的儿子。还有《铁流》,我也很喜欢。……不过我也和你的意思一样,以为这只是一点小小的胜利……”在鲁迅所有通信中,惟一一次使用“同志”的字眼,“敬爱的J.K.同志”,共同的事业追求,共同的人生志向。

而始于1931年底的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共同论战中,更加深了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战斗友谊。胡秋原在《文化评论》创刊号发表《真理之檄》、《阿狗文艺论》等文章,大谈“我们”是自由的知识阶级之类……瞿秋白在《“自由人”的文化运动》中批驳道,“当前的文化运动是大众的----是为大众的解放而斗争的,脱离大众而自由的‘自由人’,已经没有什么‘五四未竟之遗业’。他们的道路只有两条----或者来为着大众服务,或者去为着大众的仇敌服务。”随后杜衡以苏汶的笔名在《现代》杂志发表《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提出了“第三种人”的观点。瞿秋白继而写了《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认为苏汶同样作为“反对阶级文学的理论”,他是比胡秋原进行得更巧妙,更彻底的。鲁迅在论争接近尾声时发表的《论“第三种人”》中指出,“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面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生在战斗的时代而要离开战斗而独立,生在现在而要做给与将来的作品,这样的人,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在现实世界上是没有的。”而当鲁迅发表于1932年12月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一文遭到的来自革命战线的围攻时,瞿秋白写了《慈善家的妈妈》和《鬼脸的辩护》等文章给鲁迅予以支持,认为鲁迅的文章是“提高文化革命斗争的任务的”。

共同战斗经历,使他们初次见面即一见如故,过后往来亲密。1932年9月,鲁迅带着许广平和海婴回访了瞿秋白。此后,1932年11月下旬、1933年2月上旬,以及1933年夏天,瞿秋白和夫人杨之华曾数次避居鲁迅家中,以摆脱敌人的追猎。第一次避难期间鲁迅和瞿秋白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朝夕相处,瞿秋白有诗赠鲁迅,“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新五丰醉眠”,瞿秋白向最知心的朋友坦露了自己内心“颓废”与“脆弱”的一面;归去不久又有诗赠鲁迅,“不向刀丛向舞楼,摩登风气遍神州。旧书摊畔新名士,正为西门说自由”,对帮闲文人进行了抨击,明显化用了鲁迅作于1931年2月“怒向刀丛觅小诗”诗句。1934年1月初,瞿秋白离沪赴中央苏区,4日晚到鲁迅家当面辞行,年届53岁的鲁迅,执意把床铺让给35岁的瞿秋白睡,两人作竟日长谈,直到第二天夜晚,瞿秋白才依依不舍地辞别。1月9日,鲁迅收到瞿秋白临行前写给他的信。28日,又收到瞿秋白将要到达苏区时在途中写来的信。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罗汉岭被反动派枪杀。当年11月,鲁迅抱病为亡友于编印了他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本书----《海上述林》,以此表达深切的悼念。

鲁迅与瞿秋白,两位革命的同志间的友谊,用鲁迅1933年春写给瞿秋白的一副联句可以作最好的总括:“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人间大寂寞莫过于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