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 竟与鲁迅的《伤逝》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 竟与鲁迅的《伤逝》有着紧密的联系

时间:2020-01-30 15:30:00

相关推荐

《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 竟与鲁迅的《伤逝》有着紧密的联系

7月,马伊琍和文章宣布离婚,两人终于还是没有挺过“且行且珍惜”的相互考验,而是选择了往后各生欢喜,马伊琍也终于书写完了“我的前半生”。回想两年前,马伊琍主演的《我的前半生》火爆荧屏,她有没有想到自己会与剧中女主罗子君的故事构成如此奇妙的一个镜像。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罗子君”的名字来自二十世纪初叶。那时,也有一位叫作“子君”的时代女性。她曾说出这样的话,试图与当时的世界努力抗争。然而,子君最终还是败给了世界。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二十世纪初叶的新女性 子君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伤逝》。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在建国以后的文学评价体系中处于一个很高的地位,被革命意识形态讲述为思想家革命家等等,也突出表现他的“匕首和投枪”的作用。世纪之交,文化逐渐多元化,鲁迅先生也逐渐走下神坛,还原出更真实和多元的面貌。但是在对鲁迅的重新评价中,却也发生着一些问题。有的学者指出,鲁迅先生没有一部长篇小说,在文学史中是站不住脚的。但是鲁迅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无论怎样也踢不开绕不过。鲁迅的小说只有薄薄的三本,但是它们在形式上表现为“格式的特别”,在思想上表现的深切,都是后代作家所难以超越和企及的。说不尽的阿 Q,《药》中的“看与被看”的结构模式和结尾的“曲笔”,《故乡》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狂人日记》的正文的白话文和序言的文言文造成的两重叙述和两重视点,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

电影《伤逝》忠实地还原了原著

《伤逝》是一篇抒情体爱情小说,用诗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五四时期,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牢笼和封建制度的樊篱,神圣而美丽的爱情在平庸的现实生活面前却日益萎顿,双方的心灵也不再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子君作为一个女子,其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即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因此也失去附丽,只能又回到旧家庭中慢慢死去。

《伤逝》到底讲了什么样的一个故事?

任何一个文本在产生都有一个既定的主题,但是却又有着无限阐释的可能性,这就犹如语言学中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比如,《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青春之歌》的主题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问题,这些小说同样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阐释。

在鲁迅小说研究,《伤逝》同样被阐释出多种主题。严家炎在《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中指出,两人的爱情故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正是这多种因素构成了研究者所阐释的不同主题。

1、反封建论

五四时期,西方的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等启蒙思想东渐,形成了新文化运动。接受了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涓生变成了一个居高临下的启蒙者,对子君进行这开化和启蒙,他们追求着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通常表现为对旧的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提出自己的抗议,勇敢地走出家庭。而子君也提出了那一代人个性解放的口号,“我是我自己的,舌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田汉的《获虎之夜》中,即使青梅竹马的恋人黄大傻生命危在旦夕,莲姑也坚持着自由的爱情,同样也发出了类似于子君的呼声,“我死也不放,世界上没有人能拆开我们的手”。《家》中的觉惠亦如是。

但是在一种封建性的集体无意识的控制之下,整个社会有意无意地充当了凶手与帮凶的角色,致使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在传统压迫下归于灭亡,由此得出个性解放必须与社会解放相结合的结论。

但是,这些爱情小说,无论从小说主人公还是叙述者看来,他们大多把爱情婚姻当作追求民主自由、个性解放、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工具而已,爱情婚姻在此处并不是以主体形式出现,因此,当上述目的受阻时,自由的爱情婚姻也无路可走。《月下小景》。

2、经济解放论

论者认为正是因为失去了经济来源,才导致两人爱情的灭亡,并引用文中的“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句话证明作者所要揭示的要爱情解放必先经济解放的道理。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这篇文章中指出,追求个性解放的妇女在走出家庭后该面对的问题。没有经济能力的娜拉最后只能死去。没有经济实力,爱情也就失去附丽,正如老舍的《月牙儿》中所说,穷人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管不了饿肚皮。即使是灰姑娘,需要的也是富有的白马王子。

这就犹如鲁迅先生讲的那样,“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子君们被自以为启蒙者的涓生们惊醒了,但是走出家庭后,却同样是无路可走,因为他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要么只能回到旧家庭中,要么只能悲恸的死去。

3、知识分子缺陷论

论者分析了作为启蒙者的涓生在面对打击时的脆弱与无力,指出涓生具有的两面性,并且认为他对子君之死的忏悔具有虚伪性与欺骗性,进而指出了中国现代启蒙知识分子的缺陷及悲剧命运。

《伤逝》中,涓生在明确意识到与子君只剩下无爱的婚姻以后,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不说”出爱情已经不存在的真相,既是“安于虚伪”;“说”出,则意味着将“真实的重担”给了对方,而且确实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这样无论怎样都不免空虚和绝望,而且难以逃脱犯罪感的两难。

其实,涓生的处境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表现。他们在追求爱情的途中都面对着“始乱终弃”的危险,因而在精神的挣扎中形成一种两难的困境。可以参照中国古典才子佳人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青年才子李甲在进京赶考求取功名的路上,遇见了美貌多情的青楼女子杜十娘,两人一见钟情,沉入爱河,但是李甲最终也没能把杜十娘拯救出风尘。因为作为传统文人的他,处于“接受还是舍弃”的两难困境。接受杜十娘,就意味着背叛了传统文人的追求,违反了中国传统的伦理规则;舍弃杜十娘,也必然受到来自民间伦理的批判。涓生在此处延续着前辈的道路,也只能在精神的忏悔挣扎中接受着来自各种势力的谴责和批判。

4、现实反映论

研究者通过分析鲁迅在二十年代的生活经历与精神历程,认为《伤逝》是其爱情生活的精神折射,是鲁迅对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前途进行深入思考的艺术结晶。鲁迅的第一次婚姻是不幸和痛苦的,因而饱受压抑。

5、理想面对平庸现实后的萎顿

涓生在最初对子君报有美丽的幻想,但是当两人同居以后,子君逐渐习惯小家庭的安静和幸福,满足于小家庭的材米油盐酱醋茶,变成了一个和邻居妇人吵嘴的粗俗妇人。她的生活内容变成了喂喂小油鸡,吵架,买菜这些世俗事务,这与启蒙主义者涓生的生活理想大为不同。

屋子和读者渐渐消失了,我看见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兵士,摩托车中的贵人,洋场上的投机家,深山密林中的豪杰,讲台上的教授,昏夜的运动者和深夜的偷儿……子君,——不在近旁。他的勇气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愤,为着做饭出神;然而奇怪的是倒也并不怎样瘦损……。

涓生依旧在进行着批判者的精神和勇气,而子君却已沉入世俗。即使涓生后来用各种方法诱导子君回到从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而子君只是“点头答应倾听着,后来沉默了。”涓生只能断续的说完自己的话,“连余音都消失在虚空中了”。理想面对世俗之后,最后要么是沉入世俗之中,要么就是选择逃避。

以此看来,《伤逝》的主题呈现出多义性,也正是这多重因素造成了两人爱情婚姻的悲剧。里面既有客观的原因:中国封建势力的过于强大,社会过于黑暗,在广大的社会群众实现广泛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解放之前,个体行为是很难实现的。但作品揭示的主观原因同样深刻:由于两人把爱情婚姻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一种工具,因此,当这些追求的目的受阻时,自由的爱情婚姻也无路可走。

一百年过去了,即使子君变成了罗子君,涓生变成了陈俊生,世界还是一样的,没有发生一点改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