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经典电影《末代皇帝》 导演不是中国人 而是一个意大利人?

经典电影《末代皇帝》 导演不是中国人 而是一个意大利人?

时间:2024-05-24 15:18:59

相关推荐

经典电影《末代皇帝》 导演不是中国人 而是一个意大利人?

导读:欢迎来到美丽的老鸭子,今天主要讲的是经典电影《末代皇帝》,导演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意大利人?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溥仪是战犯,是卖国贼。然而正史总是冰冷的,它喜欢把一个人的功过铁板钉钉,从客观上去评判一个人的好坏。如果推荐一部电影来讲述溥仪的心声,我想那就是《末代皇帝》了。《末代皇帝》拍摄于1987年,让我惊讶的是导演居然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意大利人,叫贝纳尔多·贝托鲁奇。一个西方人拍摄一个东方的故事,处理拿捏得十分到位,不得不让人惊叹。

且不说它投资了多少人力物力,也不说它在1988年一路碾压了多少奥斯卡奖项,单是每一个镜头都处理的很有艺术感。影片是通过1950年的溥仪的回忆来讲述整个故事的,当时溥仪从苏联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并通过写自传的形式来交代罪行。人的记忆可以追溯至其在娘胎里的胚胎时期,这种记忆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被遗忘。而人的最初的记忆往往是在一件强烈刺激的事情下发生的,一旦发生便终身难忘。那么溥仪的最初记忆一定是从三岁开始的。

他的记忆片段应该是这样的:那天月黑风高,马嘶人嚷,侍卫铿铿的步履声,摇摆的灯笼,马车的吱呀,阿嬷温暖的怀抱,以及母亲的哭泣。就在那天夜晚,深居皇宫的那个老女人的一道懿旨无情地斩断了他与父母的亲情,也为他传奇的一生拉开了帷幕。影片没有直接围绕溥仪的人生经历大量铺陈,而是镜头不断在过去与现在之间不断切换,讲述过去的溥仪的人生中的几件重要的事,也间接地将溥仪的过去与现在做了对比。当溥仪一行匆匆赶到皇宫,还没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接着皇上崩了,太后甍了,老女人最后一道懿旨让他成了新皇帝。

按说当皇帝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他阿玛没理由高兴,他额娘更是苦的死去活来。因为谁都知道溥仪进宫是凶多吉少,帝国已是黄昏,那个老女人生前穷奢极欲,临了居然把这么大的一个烂摊子交到一个三岁的孩子手上。对此我也曾有过疑问,为什么不把江山交给光绪帝的弟弟醇亲王溥仪的父亲手上?查到了很多解释,最让我信服的就是溥仪过继到了光绪的膝下。影片有几个镜头是让我印象深刻的。比如:当慈禧太后甍了后,一群喇嘛冲进来做法事,三岁的溥仪走到他阿玛面前说:“阿玛,我们回家吧!”

他阿玛跪在地上给他磕了一个头,这时阳光从窗棂照射进来,一片昏黄笼罩着他们,让人沉闷,而他父亲的一磕头包含了多少无奈。当溥仪登基时,三岁的他在龙椅上焦躁不安。历史上的他登基时是被吓哭了,因为文武百官的山呼“万岁”,这时他父亲安慰他:“嘘!不要闹了,就快完了!”这是很犯忌讳的,预示着大清就快完了。还有小溥仪走出太和殿去拥抱那一片帷幕上的金黄,以及一位大臣献给他的一只蝈蝈。然而在宫里的日子并不是快乐的,被袁世凯逼的退位后他就一直被软禁在宫中。

九岁时他的弟弟溥杰穿黄色衣服让他知道了自己不再是皇帝的事实,随即他最依赖的心灵寄托者阿嬷被赶出皇宫。经历了两件事情的打击,他很无助,但他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他只能一遍一遍地重复一句话“我一点也不明白”。影片中有两个镜头让人揪心,一个是他冲进阿嬷的房间里发现阿嬷不在,两眼里全是慌乱和无助。再一个溥仪疯狂地追逐他阿嬷的轿子,空荡荡萧条的皇宫和红色的厚重的城墙更衬出了他的孤独。阿嬷是溥仪的奶娘,历史上叫王连寿,是溥仪的精神支柱。溥仪当皇帝是很任性的,调皮凶狠,但是正是王连寿,才让溥仪有了人性。

因为九岁的溥仪不肯断奶,王连寿被赶出宫,后来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后找到了她。可惜1946年她在日本残余势力的暴乱中被害身亡。随着年岁的增长,权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他越发地想逃出这个深宫。好在新来的太傅庄士敦理解他,他们亦师亦友,俨然知己。庄士敦是英国人,在中国工作了三十余年。19他来到紫禁城,当溥仪的老师,教他地理和历史,他将西方文明带给溥仪,大大开拓了溥仪的视界。在影片中,庄士敦是一个温和的绅士,在宫中只有他懂溥仪,只有他能让溥仪倾诉心里话,他也处处帮溥仪抵制宫中封建落后愚昧思想。

在他眼中,溥仪是很可怜的,没有实权,没有自由,不被允许骑自行车,配眼镜遭到所有太后大臣的反对和格格宫女太监们异样的目光,甚至他的母亲去世了,他也不准许去看她一眼。这时的溥仪的内心是崩溃而又疯狂的,他骑着庄士敦送给他的自行车穿梭于宫墙之间,宫墙似乎变得更加厚重了,厚重得要把他压扁。庄士敦回到英国后为溥仪写了一本书叫《紫禁城的黄昏》,里面也包含了对这位末代皇帝的深深的同情。末代皇帝的不幸还在于他不能做主自己的婚姻。

19的中国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慢慢走向开放,一个普通的百姓都可以婚姻自由,而溥仪不行,就因为他的特殊身份。那年他十五岁,到了成家的年纪。清朝还延续了亲族通婚的旧习,在所有的格格中他选择了文绣,然而太后却选择了婉容,因为身份地位,因为血缘亲疏。他甚至做好了逃跑的准备,庄士敦告诉他说:“皇上结婚了就是成人了,就可以做您想做的事了。”于是他决定结婚,然后去做他“想做的事”。本以为婉容是封建古板的,可是在新婚之夜,他惊喜地发现婉容就是自己理想中的妻子。

她有个美国的家庭教师,她会英文,会快步舞,她的思想比他还开放。所以他在那一夜爱上了婉容,这也促使他后来对待婉容比文绣要好。时光悄然又划过了三年,这一年溥仪万万没想到他会被赶出紫禁城。紫禁城里是古代,城外是现代,他一直生活在古代中,与世隔绝,城外发生的大事看似与他无关,实际上每一场变乱都在影响着他。1924年,冯玉祥倒戈回京,推翻了曹锟,随后便把溥仪赶出了皇宫。从前一直抱怨,一直想着逃出皇宫,如今出来了,他却慌了。

是啊!自己毕竟在这里生活了十五年,自己的幼年、童年、少年都在这里,这里的感情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掉的。被赶出皇宫的溥仪去了天津,然后投靠了日本,回到他祖先兴起的地方,建立了伪满洲国。关于溥仪投靠日本,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是说不通的,然而在人情事理面前是说得通的。因为当时愿意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的只有日本人了。当时的中国还受狭隘三民主义的影响,排满情绪高涨。更何况有两件事直接打击到了他,一件是文绣与他离了婚,一件是孙殿英炸了他的祖坟。他无路可走,只好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并越走越远。

溥仪是不幸的,他一生三次当皇帝,都是没有实权的皇帝,他的命运一生都在被别人操纵,成为傀儡。他有政治理想,他投靠日本人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他却沦为了日本的儿皇帝,放纵日本在东北肆意妄为。因为他的不幸,连累了他的家人遭受不幸。其中,他的生母因为宫廷争议吞了鸦片自尽。文绣在宫中没有过一天好日子,在宫外还要跟着他颠沛流离。最苦的是婉容,原先多么有活力,多么漂亮,多么有思想,在后来到了东北被活活折磨成了神经病,一生唯一的孩子也被害死了,包括她自己最后死了都不知道尸骨在哪里。

溥仪又是幸运的。中国各个朝代的末代皇帝的命运基本都是悲惨的,溥仪似乎命好得多了。他退位后依然享受着皇帝的优待,在伪满洲国也享受着皇帝般的待遇。他是战犯却拿到了国家的特赦令。毛主席接见过他,周总理关心他的婚事,而且他还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更有甚者,在文革时期,他的名字被周总理写进了保护名单中。1967年,暮年的溥仪再一次走进了紫禁城,这是时隔多年后他第一次走进故宫,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走进故宫。影片中的他还要买票进入,这让他意想不到同时也很感慨。

下午的阳光照在空荡无人的故宫,照在汉白玉台阶上,留下了他孤独的影子。影片的最后,他跨过“禁止入内”的警示牌,来到他当年登基的地方。一个红领巾拦住了他,红领巾是门卫的儿子,溥仪向他解释:“我以前也住在这里。”顺手指着龙椅说:“我以前就坐在那儿,我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红领巾不相信,问他:“你怎么证明?”溥仪笑了,坐到龙椅上,从龙椅的垫子下拿出一个蝈蝈笼子,那就是他当年登基时一个大臣送给他的。遥想多年以前,他的弟弟溥杰也让他证明自己是皇帝的时候,他命令一个太监把墨盘里的墨水喝下去。

如今这二者互相照应,反映了年岁的变迁和溥仪心境的变化。影片最后处理得很玄幻,红领巾打开笼子,一只健壮的蝈蝈爬了出来,而他一回头,溥仪已经消失不见了。《末代皇帝》拍摄于1987年,与溥仪生活的年代相隔很近,整部影片涉及到故宫的内容都是在故宫的原场地拍摄的,所以它能给人一种很厚重的年代感。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开门”也仿佛成了唤醒溥仪的记忆,串联古今的钥匙。还有,这部电影是纯英语对白的,中国观众可能不习惯,因为没有了溥仪标准的北京话,似乎少了一种韵味。

不过无论如何,后来的影片是很难超越它了。关于溥仪的罪行,我认为周总理说的是最贴切的了,周总理对溥仪说:“你当皇帝的时候才两三岁,那时的事不能让你负责。但在伪满时代,你是要负责的。”溥仪一生都想逃离紫禁城,一生都想回到紫禁城,因为紫禁城装着他的一个皇帝梦,无论怎样,他一生都很难走出紫禁城。或许他追求的不是这些,他最大的遗憾就是生在了帝王家。或许在他弥留之际,他童年时阿嬷哄他睡觉的一段歌谣会飘入他的耳中。“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棂……”

文/美丽的老鸭子原创,转载请注明美丽的老鸭子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