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14岁男孩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自杀:我们的孩子 如何才能“心理强大”?

14岁男孩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自杀:我们的孩子 如何才能“心理强大”?

时间:2023-07-08 10:56:18

相关推荐

14岁男孩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自杀:我们的孩子 如何才能“心理强大”?

14岁男孩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自杀:我们的孩子,如何才能“心理强大”? -09-21 01:35:23 Momself

崔璀:

武汉初中生自杀的新闻出来,心里面揪了好几天。有种无力感,好像说了这么多,写了那么多,也并不能改变什么。

阿夕老师说,还是要写的,每多写一次,也许就有多一个人看到。

阿夕老师是一个学霸妈妈,以前是多家自媒体的主编,在孩子的养育上,她始终在探索些什么,也许是自由,也许是强大,也许,仅仅就是,我们如何自洽稳定地活一生。

对孩子,对大人,都一样。

作者|阿夕

图片|《死亡诗社》

当妈后,每次看到类似的新闻,我都有意避开阅读。

只可惜,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并没有什么卵用。

在我的印象里,这样的新闻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每次都以最惨烈、最痛心又无可挽回的方式。

据封面新闻报道,17日,武汉一名14岁的初三学生,在学校走廊被其母亲当众扇耳光后跳楼自杀,不治身亡。

从电子监控回放可以看出,这位母亲见到孩子后很快就动了怒,先是语气激动地说了什么,然后扇了孩子耳光,期间还有推搡、用手锁住孩子的脖子。

此时大约是课间休息时间,走廊上还有其他同学逗留、经过。

之后一位疑似教师模样的大人劝走了这位母亲,留下男孩继续背对着走廊围栏,低头,沉默。

大约两分钟后,男孩忽然爬上围栏,身后的同学见状,完全来不及反应。男孩纵身一跃 再无挽回的余地。

一个14岁的孩子,就这样没了。

而毫无疑问,最痛心的,是那位失去孩子的母亲。

的养育,没有人比当妈的更清楚那些日日夜夜的操心和劳累。

而据新闻报道,让这位母亲如此「怒气冲冲」的原因,是孩子在班级中和同学玩牌,班主任请了家长。

新闻发布后,大批网友留言。

毫无悬念,依然是这样几类声音。

指责母亲踏碎了孩子的自尊。

质疑学校、老师:不就玩个扑克吗,至于请家长吗?

还有亘古不变的「迷思」: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动不动就跳楼?

那位母亲付出的代价,远远比网友的指责更残酷,所以我实在不忍心再指责什么。

而孩子玩扑克,教师是不是该叫家长,这个恐怕也很难有公允的定论。

何况,单这个事件,前因后果,我们并不清楚,比如是否老师已劝说多次但「屡教不改」,是否之前已有相关「规定」,犯此条者必请家长。

关于最后一点的讨论,却几乎是每次这样的悲剧发生时都会有的声音,我不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指责」,相反,它反映的是一种无奈和担忧,所以我宁愿「翻译」成这样一个疑问:

能做点什么,让现在的孩子心理强大一点呢?能让他们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用最过激的方式来处理?

这也是我说服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但愿,是有意义的。

什么是「心理强大」?

在我毕业没多久的时候,我曾在一家地产公司上班。

公司人员关系比较复杂一些,而我偏偏是个毫无「政治」敏感度的人,所以常常莫名其妙就卷入其中,成了炮灰。

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相当「脆弱」的人,动不动就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哭鼻子,一边哭一边觉得自己委屈、无能。

有一次,和总经理汇报工作,大概在他看来我又说了些傻不愣登的话。

他放下文件,很严肃地说了一句影响我至今的话:

「不要别人说你这样你就觉得自己是这样,别人觉得你是那样你就是那样。你就是你,不会因为别人说你什么样你就变成什么样。」

一开始我觉得这句话是对我的「指责」,离开办公室之后,我痛哭了一场。

但当我冷静下来,我发现这句话有一种「快刀斩乱麻」「拨开迷雾见青天」的功效。

我之前的种种「脆弱」,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自己缺乏客观、清晰的认知。

「我是谁,我是怎样的」,好像我心里并没有明白的答案,反而是在别人的定义里一直摇摆。

说我好的,我就欢欣雀跃,说我「不好」的,我就怀疑自己糟糕透顶。

庆幸的是,十年以后,我成了别人眼里「内心强大」的人。

我还是会因为别人的夸奖而高兴,因为别人的不理解或者责备而不开心,但我知道,且相信:

我就是这样的,没有那么好,也没那么差劲。

也许「内心强大」的定义有很多,但我所理解的——

首先是客观地认知自己,内心有一个「稳定的自我」,才不会在他人的评价和定义里手足无措、神思慌乱。

其次是客观地认知世界,在看待一件事情时能有不同的角度,避免钻牛角尖:事情的发生,从来不是因为它想和你「作对」,它也终将过去。

如果新闻里的这个孩子, 可以这样看待自己: 虽然我在教室里玩扑克是不对的,但我不是个坏孩子。 虽然妈妈骂了我,但我并不像她说的那么坏。 可以这样看待这件事: 妈妈打骂我,并不是有意羞辱我,只是她不知道更好的处理方式; 那些同学只是刚好在,他们在做他们的事情; 我今天站在这里只是今天的事

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但,显然,这个要求对孩子来说,太高了。尤其是当本该帮助他建立这套认知系统的母亲,站到了对立面。

孩子还处于一个塑造「稳定自我」、「认知世界」的阶段,他们在成年的过程里,接受到怎样的环境、观念,也将成为他们内心是否强大的一个「变量」。

抛开天生的因素——不得不说,有些人的确天生就「强大」一些,父母的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作为一个妈妈,我能做的,是分享一些我自己觉得做得还不错的体会,抛砖引玉吧。

1.帮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普遍都愿意夸自己的孩子,即使偶尔犯点错,也是那么可爱。但孩子进入学校,进入外面的圈子,就很容易得到不一样的反馈。

孩子很可能因为别人的评价而产生疑惑:

我真的很笨吗? 我真的很丑吗?

举个例子。

女儿刚上小学的时候,回来和我说后面的同学说她:后面看着很好看,转过身来就是丑八怪。

我听着心疼死了:「才不是,她和你开玩笑呢。」

但女儿显然不相信:「为什么?」

如果这个时候你一直对孩子强调:不是的,你不丑,是那个人没礼貌。或者:她肯定是和你开玩笑。

孩子的疑惑仍然不会解除,她也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与自我认知和他人评价之间的冲突。

可以试着换换思路:

是不是同学想要一个反转的语言效果呢?就像说一个段子一样。

是不是想要引起你的注意呢?

审美是个非常个人的认知,别人喜欢的你是不是一定也喜欢呢?如果不是的话,那她觉得你不好看,是不是只是她一个人的想法?不代表其他任何人?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在变化的,你同学当时那么说,可能她过段时间就不这么认为了,就像你以前不喜欢吃辣,现在却很喜欢一样。

在妈妈眼里,你不但可爱,而且很好看

当孩子遇到负面评价时,教会孩子「客观认知」的思考逻辑,把「想法」和事实区分开,以及无条件的情感支持,这是我能想到的比较好的帮助孩子建立「稳定自我认知」的方式。

「这只是你的想法,而不是事实。」

对孩子来说,这是面对负面标签时最好的自我保护和回击。

当然,教会孩子客观认知自己的前提是,你要客观地认知自己的孩子。

比如新闻里的母亲,如果多问一句:我的孩子在教室里玩扑克,就是个坏孩子吗?——这件事的定义不该是学校、老师,也不该是其他任何人给到你的。

可能她就不会那么「愤怒」了。

2.事情永远有两面性,教会孩子「第三只眼」看世界。

孩子最初看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好坏,他们总是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然后问各种问题:

为什么有风? 为什么晚上天就黑了? 云在天上吃什么? 我是怎么来的

这个时候你可能还会耐心地回答他们,觉得他们的问题好可爱。

渐渐长大后,他们又会问:

妈妈,为什么我必须做作业?

为什么不能说脏话?

为什么我不能玩手机?

这些问题立马让你「警觉」:不好,孩子有「错误」的想法,必须纠正。

但是,等等:

什么做作业就比「玩泥巴」正确呢?只是因为学校规定要做作业?所以,只要是「规定」好的就必须做?——这等于把孩子的「客观认知」,变成了「权威认同」,后患无穷。

对啊,大人能玩手机,为什么小孩子就不能玩?只是怕他们学坏? 可是,凭什么看手机就会学坏?或者,学坏,真的是因为看手机吗? 那么,我们真正的担心是什么?这个担心是不让孩子玩手机就可以解决的,还是可以有别的办法的?

所有的问题问下去,你会发现:有太多东西「值得探讨」。而这些「探讨」,比你告诉孩子:

作业老师让做就必须做,脏话必须不能说,小孩子就是不能玩手机

要有意义得多。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客观的,大人却常常因为一眼「看穿动机」 (比如认为孩子问为什么要做作业,内心其实是 「不想做作业」 ) 而分成好坏,急于纠正,错失了很好的帮助孩子多元化看世界的机会。

小时候女儿同样问过我关于「手机和游戏」的问题。

我和她说的不是能不能玩,而是:

游戏为什么可以那么好玩?(游戏设计背后的心理学,即时反馈,掌控感)

为什么好玩反而有坏处?(习惯了即时快乐很可能令你无法忍受等待,而生活里很多美好需要等待)有没有什么好处?(学习性游戏软件,长大后从事游戏开发师,参加竞技比赛,等等)

我们可以怎么做?(节制,觉知:当我们意识到被游戏牵制了,要及时警惕)

任何时候,我都觉得「客观认知」,探讨事情背后的原因、原理、行为指导,比简单的指令更重要,也往往更有效。

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是你必须认同的。

3.时间是流动的,事情也是变化的,此刻不代表将来。

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平时启发孩子思考,比如孩子遇到一些挫折,灰心丧气又哭又闹,等事情平复之后,你可以和她一起回想:

你现在看那个事情还那么可怕吗?如果没有的话,说明你战胜它了。凡事往前看,就会有更多可能性。

很多事当时看着事大如天,回头想想细枝末节。这个道理大约作为成年人都懂。

但我更想说的其实是,这话分两面:

第一层:我们觉得好小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可能「事大如天」。

比如新闻里的那位妈妈,一定不觉得「当众」——她甚至都没意识到是当众——打骂孩子,对孩子来说是个足以毁灭自尊的事。

第二层:我们觉得天大的事,可能孩子眼里是细枝末节。

比如新闻里的小孩在教室玩扑克。老实说,我真的觉得不算什么。

如果新闻里的那位母亲懂得问一句:在教室玩扑克真的很恶劣吗?

平心而论,我们哪个人没有做过或者内心没有起过「不合规矩」的念。上班汪们哪个没有在上班时间想过翘班呢?没在开会的时候做过小动作?

大人尚且如此,孩子做出类似的事,是不是也可以理解?

至少,它是在一个可「探讨」的范围内。

4.承认有些事情你无法掌控,接受「失败」。

这一点,不但教会孩子,更要教会自己。

我挺反感绝对的正能量教育的:

坚持就一定能胜利!加油,你一定行的!

扪心自问,我们自己活了快40年,坚持的都成功了吗?凡事都一定行吗?

不承认不行却死活做不到,和承认不行,我选择后者。

(补一句,承认不行不是凡事遇到困难就放弃,而是保有一个托底的出口,安抚住当下的自己,不再逼迫,等慢慢平静下来,事情会有自己的 「办法」。 )

5.留一个情绪出口。

包括孩子自身的,以及,你能给的。

孩子自身的情绪出口,需要从小教会孩子认知情绪,接纳情绪。

比如在我们家,女儿每次发脾气时,我非常反对爷爷奶奶和爸爸说的:「怎么会有这样的小孩?!」

怎么就不能有!

每次孩子发脾气、无理取闹的时候,就是教会她/他处理情绪最好的时机。

还有,让孩子知道,她的背后,你永远都在。

我现在会告诉女儿:

「无论你在外面遇到什么人对你做了什么过分的事,说了过分的话,如果你当时不知道怎么办,可以给妈妈打电话,如果不方便打电话,等回家告诉妈妈,我们一起想办法。」

6.教会孩子一个救急招式。

我会告诉女儿,当你特别生气特别难过的时候,这不是你的错,这是身体在提醒你你很不舒服,所以,可以试着深呼吸,拿个本子随便涂随便写,或者,撕纸片,怎么舒服怎么来。

但是千万不能伤害自己,或者别人。

最后还想说,不管事情的起因是什么,一旦出现恶劣的后果,每个母亲都无法承受,我们「管不到」其他,能做的,是不断学习和自我觉知。

关键时刻,能救孩子一命。

如果那位母亲可以及时觉知:

为什么我会觉得颜面尽失、怒不可遏?孩子现在是什么感受?我打他骂他是为了帮助他,还是只是发泄了自己的情绪?

绝非指责,实属遗憾。

也希望能听到更多的能帮助到孩子和妈妈们的留言分享。

感恩~

- END -

作者 | 阿夕

排版 | 梦瑶

联合策划 | 崔璀、菜泡饭

图片|《死亡诗社》、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