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专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吴大器:三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专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吴大器:三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1-05-27 20:59:53

相关推荐

专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吴大器:三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吴大器接受了《国际金融报》记者的专访,针对长三角一体化推进中的虚拟经济融合、产业经济协同和区域规划对接等问题,介绍了如何应用三维高质量推进模型系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并结合典型样板的调研,提出了从经济保障集成、产业集群成长和区域经济研用三个方面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宣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翻开了长三角区域历史性一页。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出了长三角区域发展中的“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明确了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为我国进一步探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机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供了总体遵循。纲要的发布,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三省一市贯彻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战役已经全面打响,长三角处处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虚拟经济融合、产业经济协同和区域规划对接等问题,无一不影响着国家战略的推进。围绕一体化推进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实践调研和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言。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吴大器

《国际金融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积极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围绕虚拟经济融合、产业经济协同和区域规划对接等领域持续发力,一体化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您作为这方面的专家,为什么会提出这个三维高质量推进模型,把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和区域经济三者放在一个理论框架中进行研究?

吴大器:新时代的中国经济,进入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应对与调整时期,风云激荡又气象万千。随着数字经济技术的横空出世,以金融为核心,会计、统计、审计为基础的经济服务,法律为经济规范的保障元素正在相互作用与集成,成为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智慧体系。随着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的创新推动,以科技为引领的产业集群成长系统,正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朝阳产业的领衔集聚中,成为产业集群健康成长的协同体系。随着国家战略确定的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崛起,以长三角区域为重心的区域经济协作系统正在形成。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基石的基本组成部分,面对区域环境与发展定位,既有各自的供应需求,也有共同的方向目标。在特定的阶段和区域,开展经济发展三维模型协同推进的应用研究,就成为决策咨询工作的应有之意。

现阶段,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区域经济都是热门议题,但将三者放在一起进行关联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而一个时期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系统,只有兼顾好系统整体的点和面,才能协同好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各个方面。同样,一个时段和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定位,本身就是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区域经济共同作用、相互支撑、协力推进的产物。把三者放在等量齐观,同一个研究对象范围之内加以关联型比较,相关的研究结论可能更有现实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国际金融报》:金融是经济保障系统的核心元素之一,其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根据您的调研,现阶段金融机构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中还面临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如何解决?

吴大器:目前,长三角的金融业发展已呈现出相对明显的集聚趋势,产业结构也有所优化和调整,对其他地区发展转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长三角金融服务的提升,必将推动长三角迈向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长三角地区具有国际金融中心等明显的金融资源优势,以及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形成的金融市场需求,金融资源和实体经济需求的有效结合,必将最大限度激发长三角地区内在潜力,推动长三角金融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

为深入了解金融机构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现状,我们以上海农商银行为样板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结出金融机构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发现上海农商行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中面临以下几方面困难。

一是“同城化”定位尚未得到充分认可。以来,除全国性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外,地方商业银行跨省设立异地分支机构被叫停,除此之外,监管部门还对农村金融机构提出了“资金不能跨省”等管理要求。在这样的监管约束下,商业银行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无法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难以真正做到“同城化”经营,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尚未充分释放。

二是新技术手段应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提高,客户识别与验证的手段日益成熟,验证技术的提升可帮助银行通过大数据运用、人脸识别、生物技术等手段多维度确认客户身份及真实意愿诉求,与“在线”验证方式相比,现行的“面签”方式在规避造假风险等方面已无明显优势。然而,处于审慎监管的需要,监管政策尚未随着技术进步而跟进,在信贷授信和信用卡核发等环节仍需满足“亲访亲签”的监管要求,这不仅造成了商业银行无法跨区域渗透长三角金融市场,限制了金融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疫情全球扩散的背景下,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和风险。

对于以上海农商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遇到的困难,我们建议,有关部门除加强三省一市的协调联动外,还应加大金融机构“同城化”发展的支持力度,结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试点功能,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准予地方性金融机构在示范区开展“同城化”试点。

此外,我们还建议金融监管部门积极研究新型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在控制金融科技发展风险的同时,逐步建立金融科技监管标准等体系,适应新形势下的金融监管需求。当然,对于上海农商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来说,也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姓农本色,围绕农村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领域深耕长三角金融市场,在满足客户需求中谋求自身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创造社会价值。

《国际金融报》: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均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支持,长三角的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离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定位还有不少差距。如何推动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长子系统建设,形成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吴大器:目前,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三大重点集聚区域之一,它以上海为核心,江苏、浙江为两翼,形成了一个由连云港、泰州、南京、常州、无锡、苏州、上海、湖州、绍兴、杭州、金华、台州组成的密集的医药产业群带网络。

要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必须实现真正的协同创新,这种产业链的协同必须打破行政辖区的限制。《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已将“推动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作为组织实施重大举措之一。

上海作为龙头,拥有以张江药谷为核心的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医药出口基地,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新药创制成果最突出的基地之一。为了掌握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接近一年的时间的调研对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生态集成系统的合成与突破,做了探索性的思考。目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资源环境紧约束趋势下,如何解决构建高质量产业集群的突出问题瓶颈,打造先进产业集群。

二是,制度优化提升的趋势下,如何利用机制和政策撬动产业、引导创新。

三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趋势下,如何更好利用金融助力创新研发型企业发展,实现金融与产业集群的协同。

四是,长三角一体化趋势下,如何处理上海与周边关系,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产业集成。

为共同推动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尽快融合发展,成为全球顶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以源头创新、创新转化为抓手,加强长三角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建设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中心,聚焦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的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协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介组织在研发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促进产业化进程和效率。

第二,建立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协调新机制。支持长三角各产业园区之间协同联动,建议成立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协同发展联盟,营造优良的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第三,建议在沪苏浙皖实施“长三角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实现监管程序、检查结果、标准手续三统一,形成协同监管。

第四,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重要产业生态要素。在关键制造和研发平台方面,要适度引入高端研发和制造平台,实现高附加值产品本地转化;在基础性和专有性生产设施配套方面,创造环境提高国产配套品质,降低制造成本。

《国际金融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加强区域联动,推进协同创新,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战略目标。根据您的研究,区域协同创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着怎样重要意义?有没有可以借鉴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或建议?

吴大器: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全面提高长三角开放创新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加快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同时,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整合沪苏浙皖的创新和产业优势,有利于推动区域间共同设计创新议题、互联互通创新要素、联合组织技术攻关,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统筹和引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最终为我国推动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模式。

长三角不仅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方面也走在了前列。以浙江省第一家省校共建新型创新载体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例,在国内率先提出的“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北斗七星”)协同创新理念对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北斗七星”模式以“研”为出发点,“用”为最终成果的展现,科研始终是研究院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建设和运营孵化器成功孵化出大量以高新科技为本,以实际产能落地为目标的创新企业,推动了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为长三角地区培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际金融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统筹推进,但这并非意味着各方平均用力、齐头并进,需要明确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把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根据您的研究,现阶段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有哪些?

吴大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高质量推进,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成功的重要环节,通过构建经济保障集成子系统、产业集群成长子系统和区域经济研用子系统阶段的的样本调研,我们建议要紧抓五方面以实现整体突破。

一是,推进经济规划的高起点布局,构建长三角经济成长新引擎。在已有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长三角区域经济规划局,统一领导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经济规划部门,构建起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为高质量推进形成系统集成的经济发展指挥部。

二是,重视协同创新和科技研发并举,优化长三角经济研用新平台。在推广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北斗七星”模式的基础上,强化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协同创新,突出科技研发应用,进一步完善三省一市合力打造的“G60科创走廊”,建成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大数据研用中心,构建起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研用的发展新平台,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和科技研发的突破。

三是,聚焦服务、管理系列元素,提升长三角经济保障新合力。按系统集成的科学逻辑,推动以金融为核心的经济服务保障的基础与发展元素的集聚,适时建立长三角区域的经济保障社会组织,引入新技术提升各基础元素的职能效率,系统集成长三角经济服务保障的协同力量。

四是,拓展双核引领的新兴制造业,壮大长三角产业集群新高地。尽快形成长三角区域新兴制造业集群规划,启动并实施以关键掌控力为主要标志的区域若干制造业集群攻坚行动计划,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带动力的产业增长极夯实基础。

五是,提倡绿色生态为先,制度创新为标,彰显长三角融合推进新典范。有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绿色示范区的工作,突出“生态绿色”的鲜明导向,在政策协同、科技创新、金融试点等领域积极探索,形成二省一市的综合统一的首创做法,体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后世界级都市群的浓缩版新典范。

(吴大器研究团队马士群博士亦参与了本次采访)

记者 魏来

原标题:《专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吴大器:三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