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美好新家园 幸福新生活——板仓社区“农转非”居民嬗变之路

美好新家园 幸福新生活——板仓社区“农转非”居民嬗变之路

时间:2024-05-14 21:49:43

相关推荐

美好新家园 幸福新生活——板仓社区“农转非”居民嬗变之路

9月1日上午,尚未正式对外开放的板仓社区“民俗文化馆”迎来了一群社区居民,大家对馆内陈列的老物件表现出浓厚兴趣。

“我们家以前的筷子篓和这个一模一样,也是竹子编的。常用的筷子放这边,另一边的筷子等家里来了客人才用。”住在金帝家苑的刘四姐说道。此外,她还发现了另一个十分熟悉的老物件——猪油罐。“以前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听见谁家罐罐在响,就晓得这家人的罐罐头没有猪油,要过紧日子了。”刘四姐笑道。

71岁的廖大爷则对风箱、铁钳、二锤等打铁工具爱不释手。因为他当了20多年铁匠,带过多个徒弟,这些老物件让他想起了以前的日子。“你不要小看,拉风箱也要讲技术,讲究一长一短。”意犹未尽的老人开始了现场教学,并做起了示范,一脸自豪。

据了解,“民俗文化馆”藏品分为生产和生活两大类,既有年代感也充满生活气息,绝大多数来自社区居民捐赠。家住石油花苑的曾阿姨不但捐赠了洗脸架、凳子、箱子等老家具,还捐出了自己的毕业证和结婚证。采访时,她特意提到了自己当知青下乡时用过的箱子,“一直带在身边舍不得丢,但家里放不下,摆在过道又影响邻居,后来干脆就捐了。这样也好,也算有了一个好的归宿。”曾阿姨笑着说,从家里到民俗文化馆步行也就10来分钟,她有空就会过来看看,怀念一下过去的生活。

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光远告诉记者,和曾阿姨情况相类似,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大堆舍不得丢弃的老物件,有的居民甚至连粪桶都放在阳台上。在8月中下旬开展的“微治理”集中整治行动中,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努力,部分有价值的老物件“走进”了民俗文化馆。

“修建民俗文化馆一方面是为了改善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能让社区居民记住‘乡愁’,留下农村生活的那段记忆。”陈光远说,这也能让下一代更加了解祖辈们如何生产生活,传承和发扬他们勤劳的作风、优良的家风和淳朴的民风。

如今,带进城的老物件有了归宿,但当地婚丧嫁娶等传统习俗中不文明的部分,一时间却难以改变。遇到红白喜事时,占用小区道路等现象时有发生,居民对此意见很大。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社区创新管理,计划成立社区红白理事会,引导居民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据悉,板仓社区正在筹建面积约600平方米的红白喜事专用场地,通过社区广播、张贴宣传标语、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倡导文明、绿色、节俭新风尚,积极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坚决反对大操大办,既尊重了地方传统习俗,倡导了移风易俗新风尚,同时也将让小区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居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新”项目

培育新时代女性

“你好,这是‘创文’宣传资料,麻烦了解一下。”当天上午10点,烈日当空。在金帝花苑小区,志愿者铁烈平身穿红色马甲,正在向过往居民发放“创文”宣传资料,她的额头上已经冒出豆大的汗珠。

,铁烈平离开农村进了城,因为不能挖土、不能种地,她就陷入了无事可做的境地。后来,她加入了巾帼志愿服务队。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打发无聊的时间。殊不知,几年下来,她几乎没有落下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并深深喜欢上了志愿者工作。

“这些年对我来说,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就是成为了一名志愿者,让我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热情,什么是真正的奉献。”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铁烈平连续60天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贡献了一名志愿者的力量。

铁烈平坦言,能有这样的思想转变源自于社区开展的新家园、新女性、新生活“三新”项目,主要针对社区失地农民中的女性群体开展。具体而言,就是围绕“转移人、服务人、提升人”,通过实施“学习培训—实践体验—引领提升”系统工程,实现“人的城镇化”与“物的城镇化”协调发展、共同推进。

“进城后水土不服,这是板仓社区农转非居民们面临的普遍问题。”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光远介绍,实施“三新”项目,就是要帮助她们换好脑子、当好学子、谋好路子、教好孩子、过好日子,逐渐实现思想意识、素质修养、才能水平、家庭教育观念和生活品质提升。

失地女性农民进城后,当初的技能几乎用不上了,如何让这群女性找到发展新路子?在“三新”项目中,一方面引导她们树立自强自立的观念,另一方面根据她们的实际需求开展彩灯裱糊、化妆美容等就业培训,拓宽其就业渠道。“我现在每年跟随彩灯公司外出当裱糊工,只干2个多月,就能挣3万余元,一下子增加了全家人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居民王银玉说,她而今的收入比务农翻了好几番。

在“三新”项目的引导和帮助下,社区女性不仅实现了农民到居民的身份转化,以及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转变,而且开启了她们的新生活。目前,社区组建了3支巾帼志愿者队伍,评选出最美阳台户100户、最美家庭60户和五星文明户20户。

下一步,社区将通过加大开展女性就业培训、妇女儿童健康、妇女维权工作等系列活动,持续提高社区女性的素质,让她们人人都能成为一名“创新、自立、美丽、文明、幸福”的新时代女性。

踏实创业

“80后”夫妻勤劳奔康

“孃孃,买点蘑菇回去煮汤嘛,新鲜得很。”当天一大早,在金帝农贸市场,郑皓文一边将新鲜蔬菜摆在摊位上,一边招呼着顾客。妻子付玲则在旁边打下手,帮忙挑选蔬菜、装袋、收钱,忙得不亦乐乎。

记者看到,郑皓文夫妇有两个摊位,品类齐全,油麦菜、土豆、白菜、青椒等48种菜品摆放得整整齐齐,不少顾客正在挑选菜品。“我们都是失地农民,搬进城市后,又没有啥子特长,所以就自己当个小老板卖菜。”郑皓文说,刚开始转变身份时,他很迷茫,完全不适应。后来,他和妻子商量,决定去租赁两个摊位卖菜,一方面因为门槛低、投入少,另一方面方便照顾孩子。

每天凌晨4点,天还没亮,郑皓文就起床前往蔬菜批发市场批发蔬菜,然后再运到农贸市场去卖。“如果去晚了,品质好的菜就被别人挑走了,这样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意。”郑皓文对售卖的蔬菜严格进行挑选,品质差、不新鲜的蔬菜坚决不要。付玲则每天负责送孩子上学,然后再到农贸市场帮忙。

由于蔬菜品种齐全,再加上勤快肯干、会经营打理,几年下来,郑皓文夫妇也有了一定的存款,前两年家里还添置了一辆小轿车。“这种幸福生活是我们以前根本没有想到的,只要勤快肯干,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郑皓文和记者交谈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付玲还怀上了二胎。“和别人相比,虽然我们还算不上富裕,但已经特别知足了。”谈到未来,付玲充满了信心,“对我们而言,有一个温馨的小家,吃穿不愁,家人身体健康,这就是小康生活。”

社会保障

托起居民稳稳的幸福

“今天晚上跳不跳?”“跳嘛,老时间、老地点。”9月1日一大早,安居苑的居民宁淑清像往常一样,和关系要好的邻居曾利微信聊天,两人相约晚上一起跳坝坝舞。宁淑清说,自从学会了微信,她的通讯而今基本靠“手”。

板仓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宁淑清是当地的失地农民。进城后,面对新环境,她感觉有点无所适从。后来,社区办起了厨艺、彩灯、美容等技能培训班,宁淑清心灵手巧,不仅学会了使用电脑、微信等,还很快掌握了彩灯裱糊手艺。她对彩灯制作特别有兴致,没事就拿出材料研究、揣摩。通过努力,宁淑清的手艺很快得到了同行的赞赏。数年前,在第一次靠彩灯制作有了收入后,宁淑清喜极而泣。她告诉记者,每年两三站彩灯做下来,2万多元收入不在话下,比起以前家里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那日子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只能在家里种庄稼,啥子都不会,现在我靠自己的双手找钱,每个月还有养老保险,党的政策真的好啊!”宁淑清说道。

和宁淑清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曾利。她告诉记者,以前在农村只会种庄稼,现在在城里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开阔了眼界,参加了舞蹈队,学会了跳坝坝舞。空闲时间,二人相约跳舞,因为舞姿优美,还不时领舞,曾一起带队参加比赛,这种幸福生活好不惬意。

宁淑清说,知识的积累让她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她还学会了护肤和服饰搭配,生活充实且快乐。“虽然我已经50多岁了,但别人都说我越活越年轻。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幸福,人能不年轻吗?”宁淑清的喜悦发自内心。 (记者 张才 王乐乐 李秋玥 卜一珊/文 罗祥瑞/图)

编辑:张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