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丙型病毒性肝炎如何检查

丙型病毒性肝炎如何检查

时间:2020-12-24 05:50:47

相关推荐

丙型病毒性肝炎如何检查

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如何检查,丙型病毒性肝炎让很多朋友都苦恼不已,这种疾病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给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困扰,所以我们应该详细了解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和相关知识,以便更好的治疗。今天jiyang54321就带大家了解丙型病毒性肝炎如何检查吧。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C,HC简称丙型肝炎),系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经血源性传播。临床表现有发热、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异常等。与乙型肝炎类似,但较轻。多数病例呈亚临床型,慢性化程度较为严重,也可导致暴发性肝衰竭。多见于与其他病毒合并感染者。

1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一)发病原因

HCV是经血源性传播的一类肝炎病毒。1989年美国的Chiron公司应用分子克隆技术率先将(HCV) cDNA克隆成功。HCV是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第一个人类病毒。HCV属披膜病毒科,其生物性状,基因结构与黄病毒、瘟病毒近似。目前已确认HCV为含有脂质外壳的球形颗粒,直径30~60nm。HCV基因组是一长的正链、单股RNA,长约9.5Kb。HCV基因组有一大的编码3010或3011个氨基酸的多元蛋白的开放阅读框架(ORF)。编码的多元蛋白体与黄病毒有明显的共同结构:含结构蛋白(包括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和非结构蛋白(NS1-NS5)。

HCV是RNA病毒,较易变异,不同地区的分离株只有68.1%~91.8%的核苷酸相同,根据HCV的基因序列差异可分成不同的基因型。目前HCV基因分型尚无统一标准、统一方法。Okamoto将HCV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基因型,按其分型,大部分北美、欧洲HCV株属Ⅰ型。日本主要为Ⅱ型,亦有Ⅲ型及Ⅳ型。我国据王宇报道,北方城市以Ⅱ、Ⅲ型为主,南方城市则90%以上为Ⅱ型。

(二)发病机制

感染的直接致病作用 许多研究显示HC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严重程度与其病毒血症有关。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严重程度与肝细胞内HCV RNA水平的相关性比其与血清HCV RNA水平的相关性更强。使用干扰素治疗后,随血清中HCV RNA含量的减少,其血清中ALT水平也逐渐下降,以上结果提示HCV可能存在直接致病作用。然而,免疫组化研究未能充分证明肝组织HCV抗原的表达与肝病炎症活动有关。Groff等研究发现,肝细胞HCV抗原的存在并不表示肝细胞内一定存在。HCV颗粒,肝病炎症活动不一定与肝细胞HCV抗原表达有关,而肝组织炎症与肝细胞内HCV病毒颗粒的存在相关,也说明HCV具有直接细胞致病作用。HCV的直接致病作用推测可能与HCV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或干扰肝细胞内蛋白合成造成肝细胞变性和坏死有关,HCV无症状携带状态的存在,似乎暗示HCV无直接致病作用。但最近报告绝大多数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CV携带者”肝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和炎症,其肝组织炎症损伤程度与HCV复制水平有关,说明无症状携带状态较少见,并进一步支持HCV具有直接致病作用。

2.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损伤可能是HCV致肝脏病变的主要原因 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汇管区淋巴细胞集聚,有时可形成淋巴滤泡,对比研究认为较乙型肝炎明显,淋巴细胞浸润无疑与免疫反应有关。一些学者证明慢性丙型肝炎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是CD8+胞,其中许多有活动性表位(epitope),显示为激活状态。电镜下观察到淋巴细胞与肝细胞密切接触,提示它对肝细胞的毒性损伤。Mondelli等体外试验证实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细胞毒性T细胞对自体肝细胞的毒性增高。在慢性丙型肝炎,细胞毒作用主要由T细胞所致。相反,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免疫效应细胞仅限于非T淋巴细胞。慢性HBV感染中,非T和T淋巴细胞都参与肝细胞损伤作用。HCV特异抗原能激活CD8+和CD56+细胞,提示CD56+细胞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也起重要作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内T细胞能识别HCV的C蛋白、E1和E2/NS1蛋白的多个抗原决定簇,这种识别受HLA-I类限制,也说明Tc细胞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另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和肝组织内受HLA-Ⅱ类分子限制的CD4+细胞(TH-1细胞)能攻击HCV特异的免疫抗原决定簇,CD4+细胞对HCV核心抗原的反应与肝脏炎症活动有关,TH-1细胞在慢性丙型肝炎中起关键作用。HCV特异的TH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能增强Tc细胞对HCV抗原的特异反应,提示TH细胞能协助和增强Tc细胞攻击破坏HCV感染的肝细胞。

HCV RNA的E1、E2/NS为高变区,在体内很容易发生变异,并可导致HCV感染者肝细胞膜的靶抗原(E1、E2/NS蛋白)决定簇的改变,Tc细胞就会再次识别新出现的抗原决定簇,并攻击破坏肝细胞,这就是HCV RNA变异率越高,其肝组织炎症越严重的原因。也说明免疫介导机制在慢性HCV感染者肝细胞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3.自身免疫HCV感染者常伴有以下特征 ①非特异性免疫障碍,例如混合性冷凝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和甲状腺炎等;②血清中可检出非特异性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和抗平滑肌抗体;③部分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抗肝肾微粒体Ⅰ型抗体(抗C-LKM-1抗体)阳性]可出现抗-HCV阳性;④可出现抗-GOR;⑤肝脏组织学改变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似,故人们推测HCV感染的发病机制可能有自身免疫因素参与。但抗-HCV、抗-LKM-1和抗-GOR三者的关系,及其致病意义等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4.细胞凋亡在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细胞凋亡是由细胞膜表面的Fas抗原所介导、Hiramats等证实Fas抗原在正常肝脏组织内无表达而在HCV感染时,Fas抗原多见于伴活动性病变的肝组织,特别是门汇区周围。HCV感染者Fas抗原的表达与肝组织坏死及炎症程度、肝细胞HCV核心抗原的表达密切相关。说明Fas介导的细胞凋亡是HCV感染肝细胞死亡的形式之一。

HCV感染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许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阐明。

与其他类型肝炎相比,丙型肝炎具有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汇管区淋巴细胞团状集聚和Poulsen-Christoffersen型胆管炎(胆管上皮细胞变性,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是其重要特征,具诊断价值。②早期病例可见血窦炎性细胞浸润,但不波及窦周围的肝细胞是其区别急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所在。③肝细胞坏死较轻,范围比较局限,而且出现较晚。④窦周及肝细胞间隙纤维化较乙型肝炎更为明显,并且出现较早,这可能是更易发展为肝硬化的原因之一。⑤肝细胞脂肪变性多见,脂肪空泡可为大泡性或小泡性。⑥肝细胞嗜酸性变呈片状,出现于非炎性反应区。

2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丙型病毒性肝炎西医治疗方法

1.α-干扰素(α-IFN)

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治疗后血清HCV RNA转阴率可达50%~80%,但停药后约半数HCV RNA又转阳,再用α-干扰素仍有效。在HCV复制指标转阴同时可见肝功能改善及肝脏病变好转。提示干扰素对HCV有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复发 时间多在治后6~12个月,若治后12个月ALT持续正常,血清HCV RNA阴性,则可能治愈。其复发原因为

①病毒基因型不同,一般Ⅲ型IFN疗效好,Ⅱ型疗效较差;

②出现突变株;

③未完全清除病毒;

④耐抗病毒药物。有报告用干扰素治疗散发性丙型肝炎效果较输血后丙型肝炎好。急性丙型肝炎如ALT持续异常超过6个月,应用干扰素治疗。常用有干扰 素α-2b(干扰能),用法为: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用2周;后改为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隔日1次,用14周。一般疗程3月至6 月。若增加干扰素剂量,延长治疗时间(12月或更长),可望提高疗效。近期疗效50%。

2.三氮唑核苷(rilavirin,病毒唑)

为一广谱抗病毒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不如干扰素。对血清和肝HCV-RNA无明显降低作用。

3.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 IFN治疗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的持久应答率为25%,可防止30%的急性丙肝向慢性化发展,到目前为止,IFN仍是公认的治疗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

Omata报道,输血后丙肝1年后ALT恢复正常者,IFN治疗组为64%,对照组为7%,输血后3年HCV RNA阴性者,IFN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0%。一般认为,HCV感染时间越短,肝组织学病变越轻,血中病毒水平越低则疗效越好。因此对急性丙型肝 炎,血ALT持续不降者,应考虑IFN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具下述指标者,亦可应用IFN治疗:

①血清ALT持续异常;

②肝组织学检查有慢性肝炎特征;

③既往有注射毒品史或从事医务工作者等;

④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肝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肝病;

⑤HCV血清指标阳性。

IFN剂量目前一般用3~5mV,每周3次,疗程6月。据报道,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50%以上慢性丙型肝炎病人的生化和组织学指标好转,但部分病 人于6~12个月内复发。但如病人于治疗后12个月ALT持续正常,血清HCV RNA阴性,则可能治愈。延长疗程可提高应答率。

影响IFN疗效的因素除年龄、病程长短外,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基因型:基因Ⅱ型IFN治疗效果差,Ⅲ型治疗效果好;

②血清HCV RNA含量:一般认为,患者初始HCV RNA滴度与IFN疗效高度相关。HCV RNA初始滴度低者,IFN治疗效果好;

③病毒变异:有人提出IFN敏感性和耐受性HCV的理论。Enomoto等分析了各感染HCV-1b株病人体内HCV全长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发 现病人对IFN治疗反应与HCV-1b准种的变化有关。其中一名病人在IFN治疗前有两种HCV准种,一个在IFN治疗后不久即从病人体内消失,而另一个 准种在整个。IFN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变化。比较两个准种序列差异时发现,主要在HCVNS5A蛋白羟基端的密码子序列(2209~2248)间发生突变。 把此区称为“IFN敏感性决定区(ISDR)”,认为凡具有原型HCV-1b的准种,均对IFN-耐受,而具有ISDR突变形的HCV-1b准种则对 IFN敏感,后者IFN疗效明显高于前者。

2.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Virazole,Ribavirin) 当前国内外学者多数认为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在改善肝功能,抗病毒方面显示一定疗效,但这种作用停药后不能维持,可与IFN或免疫调节剂并用,以提高疗效。

4.肝移植 慢性丙型肝炎晚期可用肝移植治疗。但新移植的肝常发生HCV感染,系由肝外HCV传入所致,也可发生急性重型肝炎。

预后:

虽然丙肝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但易向慢性化转变,血清转氨酶常呈波浪起伏性升高,持续达6个月者(占57%)比乙肝(占28%)更为多见。长潜伏期和 轻型或无黄疸型者,易发展为慢性;女性较男性更易发展为慢性;老年和高剂量丙肝病毒急性感染者易发展为慢性;经皮传播者,特别是输血后丙肝较非肠道外传播 者更易发展为慢性。其中10%-2o%发生肝硬变,有时在急性起病后几个月至三年之内,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演变为肝硬变,而且,少数患者病情发 展迅速,预后不良。

中医偏方

方1

〔组成〕鲜白花丹根15~24g (儿童9~15g)

〔用法〕加水煎服,每日1 剂。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肝炎。

方2tulaoshi

〔组成〕淮山9g ,鲜垂柳枝(带叶)90g ,南山楂9g 。

〔用法〕加水煎服,每日1 剂,上、下午分服。20 剂为1 疗程。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肝炎。

方3

〔组成〕豆腐500g ,鲜黄荆根120g ,红糖120g 。

〔用法〕加水1500g ,煮到豆腐生孔为度,去渣服豆腐与汤,服后覆被

安卧,以候出汗。连服3 天。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肝炎。儿童药量减半。1 个月内忌食荤腥、猪肉,

猪油及醋、姜、葱、韭、蒜。

方4

〔组成〕鲜凤尾草60g 。

〔用法〕水煎,加糖适量服,1 日2 次,5~7 天为1 疗程。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肝炎。

方5

〔组成〕蓝花柴胡50kg 。

〔用法〕加水浸过药面,煎煮2 次,每次煮沸1 小时,合并两次药液浓

缩至1600ml ,加入苯甲酸48g 、蔗糖适量,配成糖浆。成人每日口服3~4

次,每次15~20ml ,小儿酌减,连服20 天。

〔附注〕此方用于急柱肝炎。

方6

〔组成〕鲜垂盆草150~300g 。

〔用法〕加水600ml ,煎成400ml 。每日200ml ,分2 次服。

〔附注〕此方用于迁延性肝炎或慢性肝炎。儿童酌减药量。

方7

〔组成〕鲜?木嫩叶30~60g 。

〔用法〕水煎去渣,加冰糖溶化后饮用。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肝炎。

方8

〔组成〕大小蓟鲜草适量。

〔用法〕捣烂绞汁,温后服之,每次1 小杯。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肝炎。

方9

〔组成〕鲜蘑菇适量。

〔用法〕作菜供膳食。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肝炎。

方10

〔组成〕地耳草9g ,丁葵草15g ,瓜子金6g 。

〔用法〕水煎服。

方11

〔组成〕虎刺根30g ,三叶崖爬藤根15g ,茜草根30g 。

〔用法〕水煎服。

方12

〔组成〕大青根15g ,美丽胡枝子15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13

〔组成〕佛甲草9g ,云芝9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迁延性肝炎。

方14

〔组成〕地耳草15g ,小二仙草30g ,甘草6g 。

〔用法〕水煎服。

方15

〔组成〕兖州卷柏30g ,酢浆草9g ,马兰30g ,地耳草9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

方16

〔组成〕积雪草70g ,马蹄金60g ,车前草15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17

〔组成〕爵床15g ,井栏边草15g ,??根30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18

〔组成〕井栏边草30g ,白芍9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19

〔组成〕麦芽30g ,瓦松60g ,垂柳幼枝9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20

〔组成〕牛大力藤30g ,十大功劳9g ,甘草3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慢性肝炎。

方21

〔组成〕鲜无根藤30~60g ,茵陈15~24g 。

〔用法〕水煎服。

方22

〔组成〕毛茎紫金牛30g ,地耳草30g ,黄毛耳草30g 。

〔用法〕水煎服。

方23

〔组成〕白英30g ,天胡荽60g ,积雪草30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24

〔组成〕半边莲30g ,黄疸草30g ,积雪草15g ,白马骨15g 。

〔用法〕水煎服。

方25

〔组成〕地耳草30g ,车前草30g ,半枝莲30g 。

〔用法〕水煎服。

方26

〔组成〕鲜黄疸草60g ,鲜叶下珠60g ,田螺7 个,鸭肝1 个,冰糖60g 。

〔用法〕水炖服。

方27

〔组成〕白马骨30g ,积雪草15g ,马兰15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肝炎。

方28

〔组成〕白英30g ,大蓟根30g ,栀子15g ,一点红15g 。

〔用法〕水煎服。

方29

〔组成〕鲜白背叶根30~60g 。

〔用法〕水煎服。

方30

〔组成〕地耳草30g ,白茅根30g ,积雪草15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31

〔组成〕黄藤茎30~60g ,大叶酸浆草15g ,猪骨适量。

〔用法〕加水煮服。

方32

〔组成〕梵天花根30g ,柘树根30g ,老鼠耳根30g ,黄疸草15g 。

〔用法〕水煎服,连服5 天。

方33

〔组成〕假地豆30g ,栀子根30g ,白英30g ,马鞭草根30g 。

〔用法〕水煎服。

方34

〔组成〕柘树15g ,阴行草15g ,兖州卷柏15g ,白英15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35

〔组成〕绶草15g ,细叶石仙桃15g ,灵芝10g 。

〔用法〕水煎服。

方36

〔组成〕楮头红15g ,地耳草15g ,绵茵陈15g ,甘草6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37

〔组成〕积雪草30g ,楮头红30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38

〔组成〕灵芝根30g ,粗叶榕20g ,葫芦茶9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慢性肝炎。

方39

〔组成〕鲜锦地罗60g ,金钱草30g 。

〔用法〕水煎,加红糖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肝炎。

方40

〔组成〕赛葵15g ,十大功劳9~15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41

〔组成〕??根15g ,白毛藤15g ,绵茵陈15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42

〔组成〕翠云草15g ,白英15g ,葡萄根30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肝炎。

方43

〔组成〕算盘子根30g ,柘树30g ,黄花远志根15g 。

〔用法〕水煎服。

方44

〔组成〕爵床30g ,积雪草30g ,车前草30g 。

〔用法〕水煎服。

方45

〔组成〕豆腐柴根60g ,栀子根30g ,铺地蜈蚣30g ,白毛藤15g 。

〔用法〕水煎,加蜜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46

〔组成〕佛甲草30g ,当归9g ,红枣10 个。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迁延性肝炎。

方47

〔组成〕兖州卷柏30g ,茵陈15g ,栀子6g 。

〔用法〕水煎服。

方48

〔组成〕鲜虎刺根30g ,阴行草9g ,车前草15g ,冰糖适量。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可用于急性肝炎。

方49

〔组成〕垂柳嫩枝60g 。

〔用法〕水煎服。

方50

〔组成〕金毛耳草30g ,金扁柏30g ,白茅根30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51

〔组成〕金丝草30g ,白茅根30g ,绵茵陈15g ,积雪草15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52

〔组成〕金鸡脚30g ,金荞麦30g ,阴行草30g ,车前草15g 。

〔用法〕均鲜品,水煎服。

方53

〔组成〕细叶水团花根30g ,苡米根30g ,虎杖30g 。

〔用法〕水煎,调糖服。

方54

〔组成〕鲜柘树根60g ,兖州卷柏30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方55

〔组成〕柘树根30~60g ,地耳草12g ,勾儿茶45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慢性肝炎。

方56

〔组成〕鲜重阳木叶60g ,合欢皮24g ,积雪草30g ,糖适量。

〔用法〕水煎服。

方57

〔组成〕香茶菜30g ,地耳草30g ,白马骨15g 。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急性肝炎。

3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HCV是经血源性传播的一类肝炎病毒。1989年美国的Chiron公司应用分子克隆技术率先将(HCV) cDNA克隆成功。HCV是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第一个人类病毒。HCV属披膜病毒科,其生物性状,基因结构与黄病毒、瘟病毒近似。目前已确认HCV为含有脂质外壳的球形颗粒,直径30~60nm。HCV基因组是一长的正链、单股RNA,长约9.5Kb。HCV基因组有一大的编码3010或3011个氨基酸的多元蛋白的开放阅读框架(ORF)。编码的多元蛋白体与黄病毒有明显的共同结构:含结构蛋白(包括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和非结构蛋白(NS1-NS5)。

HCV是RNA病毒,较易变异,不同地区的分离株只有68.1%~91.8%的核苷酸相同,根据HCV的基因序列差异可分成不同的基因型。目前HCV基因分型尚无统一标准、统一方法。Okamoto将HCV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基因型,按其分型,大部分北美、欧洲HCV株属Ⅰ型。日本主要为Ⅱ型,亦有Ⅲ型及Ⅳ型。我国据王宇报道,北方城市以Ⅱ、Ⅲ型为主,南方城市则90%以上为Ⅱ型。

(二)发病机制

感染的直接致病作用 许多研究显示HC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严重程度与其病毒血症有关。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严重程度与肝细胞内HCV RNA水平的相关性比其与血清HCV RNA水平的相关性更强。使用干扰素治疗后,随血清中HCV RNA含量的减少,其血清中ALT水平也逐渐下降,以上结果提示HCV可能存在直接致病作用。然而,免疫组化研究未能充分证明肝组织HCV抗原的表达与肝病炎症活动有关。Groff等研究发现,肝细胞HCV抗原的存在并不表示肝细胞内一定存在。HCV颗粒,肝病炎症活动不一定与肝细胞HCV抗原表达有关,而肝组织炎症与肝细胞内HCV病毒颗粒的存在相关,也说明HCV具有直接细胞致病作用。HCV的直接致病作用推测可能与HCV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或干扰肝细胞内蛋白合成造成肝细胞变性和坏死有关,HCV无症状携带状态的存在,似乎暗示HCV无直接致病作用。但最近报告绝大多数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CV携带者”肝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和炎症,其肝组织炎症损伤程度与HCV复制水平有关,说明无症状携带状态较少见,并进一步支持HCV具有直接致病作用。

2.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损伤可能是HCV致肝脏病变的主要原因 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汇管区淋巴细胞集聚,有时可形成淋巴滤泡,对比研究认为较乙型肝炎明显,淋巴细胞浸润无疑与免疫反应有关。一些学者证明慢性丙型肝炎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是CD8+胞,其中许多有活动性表位(epitope),显示为激活状态。电镜下观察到淋巴细胞与肝细胞密切接触,提示它对肝细胞的毒性损伤。Mondelli等体外试验证实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细胞毒性T细胞对自体肝细胞的毒性增高。在慢性丙型肝炎,细胞毒作用主要由T细胞所致。相反,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免疫效应细胞仅限于非T淋巴细胞。慢性HBV感染中,非T和T淋巴细胞都参与肝细胞损伤作用。HCV特异抗原能激活CD8+和CD56+细胞,提示CD56+细胞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也起重要作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内T细胞能识别HCV的C蛋白、E1和E2/NS1蛋白的多个抗原决定簇,这种识别受HLA-I类限制,也说明Tc细胞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另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和肝组织内受HLA-Ⅱ类分子限制的CD4+细胞(TH-1细胞)能攻击HCV特异的免疫抗原决定簇,CD4+细胞对HCV核心抗原的反应与肝脏炎症活动有关,TH-1细胞在慢性丙型肝炎中起关键作用。HCV特异的TH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能增强Tc细胞对HCV抗原的特异反应,提示TH细胞能协助和增强Tc细胞攻击破坏HCV感染的肝细胞。

HCV RNA的E1、E2/NS为高变区,在体内很容易发生变异,并可导致HCV感染者肝细胞膜的靶抗原(E1、E2/NS蛋白)决定簇的改变,Tc细胞就会再次识别新出现的抗原决定簇,并攻击破坏肝细胞,这就是HCV RNA变异率越高,其肝组织炎症越严重的原因。也说明免疫介导机制在慢性HCV感染者肝细胞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3.自身免疫HCV感染者常伴有以下特征 ①非特异性免疫障碍,例如混合性冷凝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和甲状腺炎等;②血清中可检出非特异性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和抗平滑肌抗体;③部分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抗肝肾微粒体Ⅰ型抗体(抗C-LKM-1抗体)阳性]可出现抗-HCV阳性;④可出现抗-GOR;⑤肝脏组织学改变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似,故人们推测HCV感染的发病机制可能有自身免疫因素参与。但抗-HCV、抗-LKM-1和抗-GOR三者的关系,及其致病意义等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4.细胞凋亡在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细胞凋亡是由细胞膜表面的Fas抗原所介导、Hiramats等证实Fas抗原在正常肝脏组织内无表达而在HCV感染时,Fas抗原多见于伴活动性病变的肝组织,特别是门汇区周围。HCV感染者Fas抗原的表达与肝组织坏死及炎症程度、肝细胞HCV核心抗原的表达密切相关。说明Fas介导的细胞凋亡是HCV感染肝细胞死亡的形式之一。

HCV感染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许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阐明。

与其他类型肝炎相比,丙型肝炎具有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汇管区淋巴细胞团状集聚和Poulsen-Christoffersen型胆管炎(胆管上皮细胞变性,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是其重要特征,具诊断价值。②早期病例可见血窦炎性细胞浸润,但不波及窦周围的肝细胞是其区别急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所在。③肝细胞坏死较轻,范围比较局限,而且出现较晚。④窦周及肝细胞间隙纤维化较乙型肝炎更为明显,并且出现较早,这可能是更易发展为肝硬化的原因之一。⑤肝细胞脂肪变性多见,脂肪空泡可为大泡性或小泡性。⑥肝细胞嗜酸性变呈片状,出现于非炎性反应区。

4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对献血员进行抗HCV筛查是目前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2.管理传染源。

按肝炎型别隔患者,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宣传丙型肝炎防治知识,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3.切断传播途径。

医疗器械一用一消毒,采用1次性医疗用品;严格掌握输血,血浆,血制品的适应症;保证血液及血制品质量。

4.保护易感人群。

有报告用免疫球蛋白预防丙型肝炎有效,用法为0.06ml/kg,肌肉注射,最终控制本病要依靠疫苗预防,HCV分子克隆成功,为本病的疫苗预防提供了条件。

tulaoshi

5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检查

抗HCV、HCV-RNA检测临床意义

1.抗-HCV

大部分HCV感染者,体内均出现抗HCV。因此,检测抗-HCV对丙型肝炎诊断很有价值。抗-HCV阳性是HCV感染的标志。但目前检测结果不能充分反映急性、慢性抑或恢复期感染。抗体效价也不能反映HCV感染的强度,至少在动物试验中未能证实。抗-HCV阳性可能表示近期感染后的免疫状态,但大多数表示现症HCV感染,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传染性。人感染HCV后勤工作至抗-HCV阳转,这段时间个体长短差异很大,目前所用方法,测出抗体较晚,在该期唯一感染的标志患者始终不出现抗-RNA,此外尚有20%丙型肝炎患者始终不出现抗-HCV,故实际感染率比检出率高,抗-HCV阴性不能除外HCV感染。

输血后丙型肝炎较明确,人感染HCV后反应可有4种表现:①被动输入高滴度抗-HCV阳性血,于输血后抗-HCV即阳性,5周后转阴。 以后又出现抗-HCV自动抗体,可持续阳性;②迟发性抗-HCV反应并持续阳性,一般于输血后20~22周或病后14~16周抗-HCV阳转,迅速达高峰,持续阳性以上;③迟发性短期抗-HCV反应,于输血后19~21周或病后9~11周抗-HCV阳转,1年后转阴;④无反应,多见一过性HCV感染,抗-HCV始终阴性。

目前检测的抗-HCV IgM,与其他病毒的IgM反应规律不同:①IgM比IgG出现的晚;②IgM存在时间长,至少3~8年或更长;③IgM与IgG滴度呈正相关;④存在继发性IgM抗体应答。说明抗-HCV IgM不能做为HCV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不能区分近期与既往感染,但可能反映慢性化或带病毒,可做为判断预后和疗效的指标。

因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HCV含量很低,直接做核酸杂交,很难查到HCV-RNA,须先经核酸扩增后测定。采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HCVcDNA/PCR,简称cPCR)测定肝和血清中HCV草药RNA,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的优点。HCV RNA阳性是HCV感染的直接证据、是HCV复制指标、有传染性。因HCV RNA较抗-HCV出现早,故可用于早期诊断及献血员的筛查。HCV RNA阴性,说明HCV被清除,因此,也可做为判断预后和疗效的指标。

点击查看全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