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加快推进咸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振兴发展

加快推进咸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振兴发展

时间:2019-01-06 06:34:14

相关推荐

加快推进咸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振兴发展

核心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中医药具有贯通一二三产业形成“全产业链”特性,造就潜力巨大的中医药产业,可以收“中医药+”四两拨千斤牵引全局之效。近年来,基于资源禀赋与政策激励,我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根据实地调研发现,我市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中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中医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相对薄弱,中医药产业对其他产业缺乏明显的带动作用。总之,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无法适应我市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发展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全产业链”优势,有效提升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对脱贫致富的精准度、对绿色发展的带动度,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努力将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打造成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中医药强市目标,下面就如何加快推进咸宁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振兴发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补短板:厚植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农村沃土

1.问题分析

(1)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

我市是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近年来,随着中药材需求的增加,一些野生药材被大量采挖,导致一些重要的药用物种资源正在枯竭。

(2)中医药在农村已经“失宠”。

历史上,中医药曾经是长期支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主要基础。建国后,作为主要医疗资源,中医药也一直支撑着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但是,根据调查发现,目前,中医药在农村被严重边缘化,中医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明显低于西医,近4成的调查对象不太相信中医药的治疗效果。

(3)中药材生产经营管理较为粗放。

中药材是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市中药材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中药材生产经营管理较为粗放,中药材保护和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中药材产业扶贫效益有待提升。

2.对策建议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中药材在中医药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为此,根据我市实际,建议深入开展中医药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努力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生态农村。

第一,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切实提高农民对中医药“治未病”的认知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一要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药好不好,关键要看疗效。依托国家和省政府的相关政策,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培训项目、乡村中医师服务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村级中医药师承继承人能力提升项目,充分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潜力和活力,充分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二要提高村民对中医药“治未病”的认知度。要经常性开展中医药科普进乡村项目,以科普讲座等形式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推进乡村中医药知识角建设,依托全省农家书屋建设项目,增加中医药科普读物内容;推广云南绥江县“中医入户”经验,建立“领导包村、部门包组、干部包户”的包保机制,切实提高村民对中医药“治未病”的认知度。

第二,加快发展中医药大农业新业态集群,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可迭代复制的创新模式。

所谓中医药大农业,是指以中药材种养业为基础,将中医药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现代农业领域,推动中药材领域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中药材业与现代农业的集成创新和中医药农业与文化创意、康养旅游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大农业新业态集群。加快发展中医药大农业,是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路径和理性选择,可以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并最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可迭代复制的创新模式。

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药疗效。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民间素有“非道地药材不处方,非道地药材不经营”的说法。依托国家和省政府的相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建议加大对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扶持力度,加紧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和中药材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支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保护和具有历史积淀的中药材品牌建设,深入开展中医药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让农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

结合农业农村部化学肥药“双减”措施,在全市开展“中医药农业”肥药替代化学肥药行动。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中草药供给量,按照特定配方制作“中医药农业”肥药,以设施蔬菜、水果为主大面积推广应用。加大对“中医药大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中医药大农业”试验区,积极探索能解决有机农业不能高产的高效生态模式。有效对接文化创意、康养旅游的社会需求,加紧培育“中医药大农业”全产业链,形成各类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二、强弱项:强化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文化支撑

1.问题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发展中医药需坚持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能够帮助人们成为合格的健康管理者和文化推广者。目前,我市在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瓶颈。

(1)中医药文化遗迹保护现状堪忧。

近年来,作为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性实物呈现,在政策引导下,一批中医药文化遗迹得到了重视和保护,但更多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资源却仍不为人知,走在湮灭的路上。因此,加大对中医药文化遗迹的发掘和抢救刻不容缓。

(2)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亟待加强。

中医药文化科普能够增进社会对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的认知和认同,服务于百姓健康。近年来,我市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居民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逐步提高。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市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缺乏经常性、制度化和精准度,人们对中医药健康文化的知晓率和认同度普遍偏低,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3)各类中医药文化人才严重缺乏。

在调研中,大家普遍反映,中医药文化人才匮乏是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重视人才培养、壮大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据调查,学科专业人才、高水平讲解员、设计开发研究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等有关人才普遍缺乏,科普志愿者招募存在一定困难、人员知识老化现象严重,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制约着我市中医药文化创新和传播的水平与质量。

2.对策建议

依托国家和省政府的相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快发展我市中医药健康文化提出以下建议。

(1)加紧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承体系。

第一,系统梳理我市中医药文化资源。推动濒危中医药文物抢救保护,分类廓清中医药文化资源状况,建立中医药文化资源数据库,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中医药文化资源数字化项目。

第二,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濒危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中医药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实施整体性保护,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第三,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研究设计适宜的中医药文化教学内容,建立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衔接的教学方法,开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普及,提升青少年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发挥学生校园教育在家庭中的积极影响。

(2)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转化创新

第一,申报中医药健康文化精品项目,做好中医药文化作品创作推广。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文化精品项目,组织创作一批富有艺术魅力、体现价值追求的中医药文化精品,制作推出一批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中医药科普作品,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内涵转化为便于民众理解、掌握和应用的中医养生方法。

第二,申报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体验场馆建设项目,建设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转化传播平台。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建设项目、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体验场馆项目、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转化传播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博物馆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丰富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内涵,遴选推出一批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展示、体验、传播于一身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体验基地,打造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转化传播平台。

第三,申报中医药文化传播新媒体建设项目,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跨界融合创新。积极申报中医药文化传播新媒体建设项目,探索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旅游、养老、保健、休闲、娱乐、互联网等融合,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的发展和创新,推动其融入现代生活。

(3)完善中医药文化建设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监测机制。开展全市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形成常规性中医药健康文化普及率及健康文化素养监测制度。

第二,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机制。培育一批中医药文化传播专门人才,培养一批中医药文化传播管理人员,建立一支适应中医药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第三,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传播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中医药从业人员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普及。规范中医药健康文化的传播,引导公众正确认识中医药。遵循传播规律,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水平。

三、抓关键:做实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

1.问题分析

受定额编制、地域条件、福利待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市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一些地方名老中医年龄已高,中青年技术骨干尚未成长,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十分突出。高学历、高层次、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逐年减少。采取切实措施,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为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业已成为推进中医药强市战略的关键环节。

2.对策建议

依托国家和省政府的相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做实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提出以下建议。

(1)医教协同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根据省政府的有关政策,建议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湖北科技学院和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申办中医药类专业本专科,鼓励湖北科技学院申办中医药专业硕士教育。发展师承教育,构建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结合的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有关高校要加强重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

(2)加快我市中医药骨干人才培育。

依托国家和省政府的相关政策,积极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培养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实施“西学中”行动计划,培育一批中西医结合骨干;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落实符合条件的中医住培学员申请专业学位政策;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申报建设湖北中医名师传承工作室;加大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

(3)健全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定期开展咸宁市中医名师、基层名中医评定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实施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加大向中医药人员倾斜力度。完善高级职称晋升政策,建立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的长效激励机制。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