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安徽蒙城:做活生态“水文章”

安徽蒙城:做活生态“水文章”

时间:2023-02-17 18:07:06

相关推荐

安徽蒙城:做活生态“水文章”

8月26日,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村民在晾晒荷叶茶鲜叶。记者 吴文兵 摄

8月24日,在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碧绿的莲藕田里,荷叶田田,清香阵阵。

不远处,采藕工人“打出”的水花,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现在采藕不再像以前‘纯手工’了。”蒙城县展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德轩向记者介绍新的采藕方法,先顺着荷叶秆儿找莲藕,然后用高压水枪将莲藕上的泥冲刷掉,很快一节节白生生的莲藕便浮出水面,这样采摘出来的莲藕完好无损,便于储存。

“我们合作社种植的是九孔莲藕,表面细嫩光滑,无藕丝,吃起来爽脆清甜,非常畅销。”周德轩对记者说,莲藕种植面积1000余亩,每天可采摘10000余斤,主要销往周边县区。合作社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目前有19名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活儿不重,离家还近,每月有600元工资。”今年56岁的贫困户胡灯志,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在合作社务工。土地流转,再加上工资,一年下来增收近两万元。

荷塘旁边是连片的虾稻田。周德轩介绍,“虾稻共作”就是上半年养小龙虾,下半年种一季水稻的绿色种养模式,秸秆还田为小龙虾提供了饵料,小龙虾吃掉稻田里的害虫,粪便和残饵又可为稻田增肥,实现“一水多用、一地多收”。“虾稻共作”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周德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一季稻,毛收入不过1500元,但“虾稻共作”既养虾又种稻,一年下来毛收入达到7000多元。

以来,薛庙村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调整农业结构。蒙城县展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率先流转土地2400余亩,引进“莲渔共养”“虾稻共作”种养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村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周德轩还建立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家庭养殖,为农户提供虾苗、技术指导,回收小龙虾,降低农户养殖风险。“今年的水稻也不错,没有什么病虫害。”记者碰到正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的薛平文。薛平文家有两口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村“两委”安排其到合作社务工,每天可以收入80元,他家顺利脱贫。近两年,他看到虾稻共作的良好效益,便利用家里的10亩地,发展了虾稻共作。小龙虾市场行情好,当年收入超过5万元。“今年受疫情影响,小龙虾卖不上价,但加上水稻收入,估计也能挣3万元,比单纯种地强多了。”薛平文笑着说。

薛庙村位于茨淮新河下游,地势低洼,水患频发,以前种植传统农作物连年歉收,群众收入较低。近年来,薛庙村因地制宜,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以“打好生态牌、做活水文章”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改变了我们村。”薛庙村书记陈勇感慨地说。如今,全村74.3%的土地被流转用于发展“虾稻共作”“莲渔共养”种养模式,总面积达到7000余亩。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入股分红等形式实现大幅增收,同时还带动了300余户村民自主发展。据统计,薛庙村户均增收6200元以上,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余元,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飞跃,由的21.65万元增长到的65.86万元。

薛庙村的改变还体现在村容村貌上,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薛庙村盖起了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修好了坑坑洼洼的村路,对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升级改造,对村居环境美化绿化,来体验乡下生活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不少村民还开起了农家乐。昔日水患频发的偏远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热地。,薛庙村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示范村”。今年7月份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蒙城龙虾荷花休闲文化旅游节”活动期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000万元。(记者 武长鹏 通讯员 王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