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范勃大型个展在京开幕:剧场有形 而生活无形

范勃大型个展在京开幕:剧场有形 而生活无形

时间:2021-08-16 10:25:58

相关推荐

范勃大型个展在京开幕:剧场有形 而生活无形

从单纯的“观”展再到沉浸式体验,范勃新展《无形的剧场》,让观众也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9月12日,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策展的“范勃:无形的剧场”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这是范勃近年来最大型的个展项目。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

范勃,1966年生于天津,知名艺术家,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艺术家,范勃以各种切身的题材、媒介和文本探求人的内心世界和不同社会角色的置换。

今年席卷全球的疫情成为了不少艺术家的创作题材,范勃也不例外。“‘体温’和‘隔离’成为今年如影相随的关键词,造成与以往日常生活经验不同的恐惧和臆想。”范勃新作《如影》便是因此有感而发。

在这件作品中,主厅两侧的热感应屏幕捕捉人的行动与温度,随着人流,构成流动的剧场感。我们习惯于看人的肖像、照片,但这件作品作品以技术媒介感知人的行为和身体,以光谱探索身体的秘密,“呈现出对人的行踪和影像形成某种如影相随的‘掌控’。”

《如影》 热感应装置、投影

展览除了给予人视觉上不一般的体验,范勃艺术思考也由视觉、触觉、听觉的交叠与转换,延展到有关体感、心理疗愈以及弥散的隐性气氛的观照,从而建构起另一幅更为整体和力量的感知图景。

比如作品《终有乌篷船吱吱哑哑》就以诗歌文本与视障少女的独语视频共同组成。独语视频讲述了盲女的生活、爱好以及关于写作的认知以及心境的变化,成为一份独特的内心独白。

而这份独白正与讲述她独自在江南小镇行走的《终有乌篷船吱吱哑哑》诗歌相互呼应。

《终有乌篷船吱吱哑哑》 影像、布面综合材料

她诗里说“乌镇满足了我对江南的所有想象”,实际上她是通过触觉、声音、空气流动的方式感受到景观的。艺术家将她的诗句转化成盲文,与景象重组,使得原本属于两个不同系统的“观看”得以相互交织,构成开放性的解读。

“无形的剧场”由四组环环相扣的作品组成。这次展览是继他关于“药”的实验场项目之后,进一步延展其观念,将”药“与疗愈,以及可视和不可视的感知的主题置入更宏大的实体空间中的沉浸式实验。

展览开展之际,记者与范勃对话,一探他的艺术世界。

“创作的核心在于揭露创作者的精神世界”

小南:作为您近年来最大型的个展项目,展览题目《无形的剧场》如何解读?

范勃:我们常说“人生如戏”,将人生比为剧目,但实体的剧场有形有边界,社会的剧场没有形没有边界,而且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无形的剧场”非常突出地对应我们当下的社会状态,故得此名。

《重返现场》药丸、药粉、量瓶等实验器皿

《重返现场》药丸、药粉、量瓶等实验器皿

小南:疫情期间的创作是本次展览的亮点,它如何影响您的艺术创作?

范勃:在疫情以前,我就围绕药物做过一系列的探索,比如在《B2》系列中使用药片来构成盲文的凸点。在疫情的环境之下,药物的使用便具有了新的特殊的意义。

疫情给我带来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无处不在的侵蚀力量,让人感觉处于一种被包裹、被注视的情境。从这种身体和精神感受出发,我在作品视觉、触觉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有关“体感”的氛围塑造,让人有更为内在的身体体验。

《Emmanuel》 家具、生活用品、药粉

比如《Emmanuel》中“暗室”部分,我特意复制了一个盲人家庭的家居环境。这个看似“普通”的房间模拟了盲人特有的生活习惯,让观众在近乎全黑的环境中感受灯光的间歇闪烁。在明和暗之间切换,他能体验到常人和盲人两种不同的感知模式。

小南:从油画到影像、装置,您的艺术语言是如何改变和发展的?

范勃:我以往画油画,现在做装置,看上去是换了方向,但其实改变了表达感受的媒介。我认为艺术家不应该局限于单一形式的艺术表述,应探索多种感知系统和媒介的交互。我想创作中引入触觉、听觉、嗅觉、体感,很自然就会不局限于画作,而将作品形态转换到装置、影像上去。

当然,过去与现在的作品仍有着内在联系;无论是油画还是装置,创作的核心仍在于揭露创作者的精神世界。

【记者】杨逸 实习生 孙羽嘉

【作者】 杨逸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