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八股文入选杭州高中语文教材 学者分析八股文起承转合组织意义

八股文入选杭州高中语文教材 学者分析八股文起承转合组织意义

时间:2022-11-27 16:33:32

相关推荐

八股文入选杭州高中语文教材 学者分析八股文起承转合组织意义

关键字: 教材八股文八股文入选教材八股文入选语文教材八股文入选高中教材八股文起承转合

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新学期伊始,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二学生翻看自己的语文教材时发现,这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八股文是他们接下去要学习的内容。

八股文入选杭州高中语文教材

两篇八股文入选教材

一提到八股文,很多人就会把它与 刻板 陈腐 明清科举 联系起来,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八股文是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后因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固定格式(即要求四段对偶对仗)而僵化。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就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杭州高级中学选编的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两篇八股文分别是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试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另外一篇则来自于 科举 紧密联系的多次担任科举监考官 曾国藩的《与诸弟书》。

这种尝试不是要害学生

主持新教材选编的杭州高级中学语文组教研室组长周伟表示,当前孩子们在写作上 想法好,但写出文章来却没有体制 ,会出现新闻报道写成散文、散文写成议论文的情况,学习八股文则可以让学生的文章有 体 。

我们对孩子的指导,没有我们老祖宗对文章的指导来得好。 周伟说,八股文可以反映思维的过程,其中的由浅入深、起承转合都值得学习。

推荐王鏊和王阳明两篇八股文的高利认为八股文的价值不可否定: 明清两个朝代600年的八股文,是有合理成分的。知识只是载体,希望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学。

在采访的过程中,每位杭州高级中学的老师都提到了杭高的贡院文化:这所学校建校所在正是浙江省贡院的旧址,即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地方。这也是杭高将八股文选入教材的原因之一。

这是我们杭高的底蕴,也是过去读书人的文化,不能废弃的。 周伟认为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八股文受到了批判,但是历史上很多的名家大师参加过科举,留下过很好的八股文,八股文不只是陈腐和流于形式的文字。

这种尝试不是要害学生,绝对不会影响到学生成绩和高考。 面对改编高中教材会影响学生高考的质疑,周伟很肯定地表示:此次编写不是推翻原来的教材,而是对原教材中的篇目进行删减和顺序的调整,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篇目只有三十篇,我们全部做了保留,要考的都在,外延还扩大了。 周伟口中的外延就包括八股文。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胡勤认为不能只看到两篇八股文,而是要看到杭高课程改革和学校课程体系: 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系统化和选择性。任何的教材和篇目,是用它来学习并了解思想、文化、样式的,而不能囫囵吞枣地学习。

小贴士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文章开始先揭示题旨,为 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 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 起讲 。再后为 入手 ,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 起股 中股 后股 和 束股 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八股文的文字组织意义

注:作者为新浪博主 圣手书生1968 此文曾被纸媒刊载。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一个八股文的例子来分析说明了八股文的结构。

八股文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文体呢?它的基本形式其实很简单,开头是 破题 ,就是用很简洁的语言来说明本文主要是讲什么内容,用现代文章学的话来说就是用一个首位中心句在文章前概括文章内容。次是 承题 ,就是接着 破题 ,对主题作补充,把中心中的核心内容作进一步的解释。再是 起讲 ,就是进一步解说一下题意。下面是 入题 ,也叫 过接 。就是进入正题的意思,是前面解题和下面具体分析之间的 承上启下 。然后是 分股 ,文章算是进入具体的分析、论述了,作者可以作逐条分析、可以正反罗列、可以反复申说。最后是 作结 ,也就是结尾,有点象现在的尾位中心句的意思。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举一个八股文的例子来说明。

狗吠,清蒋拭之(此题出自《孟子》《公孙丑 上》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是孟子对齐宣王说的话。)

物又有以类应者,可以观齐俗矣。(破题。孟子当时说齐国富庶,不是凭空为说狗吠,用 观齐俗 来笼罩全文。此句也是全文中心。读此句,读者难免会问,为什么闻狗吠即可以观齐俗。这也是对中心的提问,如果文章内容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就说明文章中心得到了贯彻。)

夫狗,亦民间之常畜也,乃即其吠而推之,其景象果何如耶? (承题。意为,狗是民间常见的家畜,从它的吠声推出齐国的景象果真富庶吗?孟子的话是为了说明齐国的富庶,富庶的景象又怎么样呢?作者从狗吠,再推到狗吠的背景范围,使题目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若曰:辨物情者,所以观国俗,覩物产者,所以验民风。吾尝入齐之疆,而又窃叹其聚俗之盛也。(起讲。这是模仿孟子的口气说话,是八股文特殊的要求。大意是说辨别事物的情状和物产的情况,可以了解民风民俗。自己曾到过齐国,私下佩叹齐国村俗的热闹。这一段话,就将狗吠和狗生存的背景,也就是齐国民风民俗联系起来了。)

岂但征之鸡鸣已哉!(起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承启位的中心句。意为岂但鸡鸣就完了吗?八股文要求严扣题目,不得 犯上 ,也不能 犯下 。本文的题目是 狗吠 ,而题目出处中前有 鸡鸣 ,后有 达乎四境 ,只写 鸡鸣 则 犯上 ,写 达乎四境 则 犯下 。所以,作者用这样一个问句,引出潜台词 狗吠 ,就不会 犯上 了,同时还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自功利之习既成,而人争夸诈。故斗鸡之外,尤多走狗之雄。

自山海之资既启,而户饶盖藏。则吠夜之声,不减司晨之唱。(分股之一比。一比为两股。第一股接上文,引出走狗。第二股从人民富足的生活说到养狗的渐渐增多,暗中引出狗吠。这两股分别在讲狗或狗吠时用鸡或鸡鸣作陪衬,既接上文的 岂但征之鸡鸣已哉 ,又不脱离狗吠的题目,还没有完全说明狗吠,为下文进一步申说留下余地。)

分沥粒之余甘,而驯扰优游,不过与彘豚并畜。乃暮柝(tu )相传,而人为之守望者,狗亦共之徼巡。盖风雨晦明之间,嘊嘊者经宵而未静矣。

抚胎伏之无伤,而尘嚣角逐,亦只与牛犊同群。乃夜扉既阖,而人乐其安居,狗尚严其戒备。盖草露寒瀼之际,狺狺着达旦而未休矣。(分股之二比。这两股的意思是说,养狗和养猪一样简单,人在夜间巡游或守夜时,狗也一起守夜。狗的繁殖很多,和牛群一起放养。夜深人静了,但狗还在守夜戒备,狗的吠声整夜都能听见。这一比是全文的重要部分,写了狗的生活、繁殖、功用和对人的帮助,并落脚到狗吠上来。)

瞻之以影,听之以声,非其见闻习熟而狰狞欲噉者,一若有异言异服之讥。

深巷之中,蓬门之下,苟其一唱嗥然而嘈杂齐喧者,并若有同声同气之助。(分股之三比。这两股的意思是,狗可以通过观人形,听人声来辨别人是否熟悉。对不熟悉就会凶猛地咬。在一个小巷之中,一个小院子门前的狗叫起来,周围许多狗都会同声叫起来。这是进一步细述狗的生活习性,还是落脚到狗吠上来。)

由是国风十五,而卢令志美,独夸东海之强。

甚而食客三千,而狗盗争雄,尝脱西秦之险。(分股之四比。这两股从现代的狗追溯到古代的狗,用了《国风》和孟尝君的典故,说明狗的历史上有着光荣的事迹。这一股的写法很像我们现在写文章的发挥,在言将尽之时,奇峰突现,给人以新意。)

苟使居民寥落,安能群吠之相呼;倘非万室云连,岂必村厖之四应也哉。(作结。这是全文的结尾。意为,如果齐国的居民很少,即使有狗吠,也不会连成一片,一狗吠而群狗应。文章非常严格地遵守了八股文的要求,没有明写 达乎四境 而犯下,却暗藏了达乎四境的含义,完整地照应了 观齐俗 的主题。)(此例据启功《说八股》,笔者在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有人看了会说,这和我们平时写文章、说话的过程还有些象。例如:老师上课,说 我们今天讲文体产生的根源。 (这是 破题 ),接着说 文章写作的目的针对性是文体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 承题 ),接着讲 文章写作的目的针对性是文章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这是 起讲 ),接着老师从文章写作的不同目的针对性对内容的限定、对文章外在形式的限定、对措辞的要求等方面说明文章的目的针对性对文体产生的决定因素(这是 分股 )。最后老师作结,说明文体产生的根源正是现实的目的针对性。我们看看许多文章,仔细分析一下也大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这么一说,有人就会反问,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在写八股、讲八股呢?当然不是。八股文让我们觉得在某些方面的 似曾相识 ,正是文章组织的基本规律在八股文中的体现。文章组织的一般规律总是寓于个别之中,八股文作为一种文章样式,是经过长期的演化而定型的。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它继承了文章组织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文章组织学的基本意义。这正是本文要论述的核心。

文章组织学上的基本规律是由千百年来文章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交际规范和语文技术的发展所决定的,是人们在文章写作实践中一贯遵守,并得到人们承认的。八股文的社会功用价值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作为文章组织学的意义仍然是存在的。

越剧《范进中举》剧照

八股文在文章组织学上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八股文各部分要求语语不离中心

八股文的文章题目严格起到了篇中心句的作用。八股文是阐发经书(主要是《四书》、《五经》)文意的。 作者必须要 代圣贤立言 ,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文中阐述程朱理学的儒学思想。题目一出,内容的范围也就明确了。对此,古人也多有认识。明代学者凌义渠说: 夫有题,然后有制义。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 文莫贵于尊题。 焦循也说: 时文之义根于题。 这些,都说明了文题对中心的限制。如《狗吠》, 狗吠 一词是孟子中一句话的中间两个词,只能在这个题目范围内论述,否则就会 犯上 ,或 犯下 。现代人写文章也莫不如此。

八股文的 破、承、起、比、结 必须语语不离中心。 破题为一篇之纲领 。试看刚才说的《狗吠》,作者用 物又有以类应者,可以观齐俗矣 来破题,也即点出文章主旨,提出 如何通过物类(没有明点狗吠)来推断齐国的民风民俗 的中心设问。 承题 说狗是常见家畜,通过它的生存背景可以推断民风民俗。 起讲 模仿孟子的口气说,辨别物产的情况可以了解民风民俗。言下之意就是通过狗可以了解齐国的民风民俗。 分股 的内容则完全进入对 狗吠 的申述,讲狗的生存、繁殖、功用、习性等,其中狗吠正是这些情状的体现。 作结 对全文中心作了总括。这些部分语语不离文章中心, 承题 以下的内容都回答了 破题 的提问,严格的将内容限定在了中心范围之内。顺便说一句, 问答逻辑 是中心和内容之间存在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用这种关系来判断文章内容是否限定在文章中心范围内。如,我们对文章中心可以提出 怎么样 或者 为什么 的问题,而在阐述中心时就要回答这个问题。

王夫之说: 若经义,一题自一理,一篇自一意。 八股文对文章中心的限制是十分严格的,这种要求对于做到文章中心明确,使文章中心 一线到底,百变不离其宗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八股文各部分使文章的层次更加显豁

八股文讲究层次显豁的一个表现是每一部分内容的单一。八股文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名称,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一部分的内容和做法都有严格的限定,每一个部分的内容单一,都不能和其他部分内容交叉或者重复,同时又紧密相连。从 集数句而显一意 的要求来看,一篇八股文各部分既不交叉、重复又衔接紧密。八股文的这种格式,使得它的层次更加显豁,人们在阅读八股文的时候,能够很快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层次顺序,了解文章每一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八股文这种文体对层次顺序做了严格规定的结果。我们现代人学习文章写作,不会再走八股文的老路,对每一个部分写什么内容,怎么写给一个死板的规定。但是做到层次显豁的这种要求是没有变的,也即是每一个层次讲一个意思,各层次之间不交叉、不重复。就象俗话说的 一行萝卜,一行白菜 要清清楚楚。

八股文讲究层次显豁的另一个表现是严格遵守起承转合的逻辑顺序。也就是说,它把不同的内容单一的部分(或层次)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成一篇完整地文章。起承转合是古人对文章写作的逻辑关系的总结,八股文作为古代文章 言有序 的典型表现,从形式上将这一写作规律固定了下来。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八股文的结构和每一个部分的任务。从逻辑上来讲, 破题 就是八股文的 起 ; 承题 、 起讲 、 入题 就是 承 ; 分股 就是 转 ; 收结 就是 合 。这样的逻辑顺序,作为一种文章思路,各部分之间严密顺畅,保证了文章的完整性,文章气脉的顺畅,及文章思路的清晰。

八股文为了使层次显豁还采用过渡和照应等手段。过渡和照应的方法,可将文章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整体,文章气脉畅达,前后贯通。八股文的结构中,有专门的部分用来过渡和照应。 起讲 就是专门用来过渡的。古人讲得很清楚,说 起讲 或曰领上,或曰领题,或曰入题,或曰落题,也有称之为提笔者。有上文者领上以入题,无上文者只以领题叫题为入题,无上文而有下文者,则领题后仍要留下文地步,有上文兼有下文者,则领上文入题点清本题界限,意仍留照下文。 用现代文章学的观点来说,就是过渡段,或者叫 承上启下 段。 束二股 、 收结 就是专门用来照应总括全文的,我们在前面的例子中已经做了说明。

八股文为使层次显豁还十分注意文脉标志的运用。如在 承题 一般用 夫 、 盖 、 而 等语气词开头,都有承上点题的意思。在 作结 时,也会用一些如 谓之曰 、 故曰 等词来开头,就象我们现在所用的 总之 、 因此 等标示中心的词语。这种做法并不是八股文的专利,而是文章发展过程中人们经常采用的方法,只是八股文继承了这种方法。

三、八股文短小精悍的历史原因与社会交际要求的一致

八股文显得短小精悍。它的篇幅不长,字数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超过800字。格式也有严格要求。八股文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我们首先要了解八股文存在的历史条件。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的科举文体,意思就是说,它就是用来考试的,是古人进入官场的 敲门砖 。考试用考文章的方式固然是不错的,可以考察每个人的才能,考察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考察个人思维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我们也知道文如百面,个个不同,阅卷者很难在众多的试卷中选出优秀的文章来。再者阅卷者水平不一,看法不同,对优秀的文章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难免有主观的地方。再加上,考试人数众多,阅卷者又寥寥无几,在短时间内批阅大量试卷,任务十分繁重,必然会出现敷衍了事的阅卷者,也容易产生徇私舞弊。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八股文的形式在长期的科举考试过程中逐步被规范化、程式化。字数有了限制,格式有了规定,所有的文章都是一个模式,阅卷者不需再为阅卷发愁,只要抓住 破题 就可以看出文章论述的内容,评定出优劣。所以,许多考生抓住了考官的心理,大都在 破题 上下功夫。到了明代成化年间,八股文格式已经十分纯熟,就象现在的标准化试题一样,使阅卷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抓住文章的中心和脉络,大大方便了考官的阅卷,提高了阅卷的效率。

可见,八股文的演化和严格过程,和阅卷的需要有密切的关系。事实上,这正是人们社会交际的需要。从文章组织学意义上讲,八股文短小精悍的原因与人们社会交际的要求是一致的。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人们喜欢短小精悍,层次清晰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节约了人们宝贵的时间。八股文在文章的组织上,顺应了这一交际要求,做到了短小精悍,做到了层次清晰。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大量节约时间,提高交际效能。这样说,当然不是鼓励现代人去写八股文,而是要通过八股文产生的历史原因看到社会交际要求对文章组织的指导意义,也就是,尽量写短小精悍的文章,写言之有序的文章,写层次清晰的文章,写言之有物的文章。

四、八股文把汉语文章组织的规范化推向了极端

汉语文章的规范化是文章交际效能的要求,规范化的文章在文章组织上表现出中心明确突出,一般置于文首或段首,或用中心标志予以提示,易于把握;层次脉络清晰,易于理解;格式相对稳定,易于操作;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能够提高人们阅读的效率,节约阅读时间。千百年来文章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规范的过程。战国秦汉已具规模,至唐宋古文更臻完备,而八股文在某些方面继承了这样的优点,甚至可以说是千百年文章规范化的总结。

八股文的规范要求,在促进思维训练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清人高塘在《论文集钞 杂条》中说: 古文气息,时文法脉 二语,乃不易之论也。 这是说,古文尚情,尚文,而八股文则讲究法度和脉络格套,写作者 屏息怵志于法度,不敢稍有逾越 。著名学者钱基博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把逻辑学与八股文联系在一起,指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然就耳目所暗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八股文者也。 这充分肯定了八股文在促进文章逻辑训练上的重要意义。钱钟书在《谈艺录》七二中,引《池北偶谈》一段话说: 时文虽无兴诗古文,然不解八股,即理路终不分明。近见王恽《玉堂嘉话》一条,鹿厂先生曰:作文字当从科举中来,不然汗漫披猖,是出入不由户也。亦与此言同。 [4]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作文要理路清楚,须了解、学习八股文。通过学习八股文促进思维的训练。八股文的严格的结构顺序体现了 起承转合 的逻辑要求,人们通过八股文的严格训练,可以帮助人们使文章条理化,甚至可以促进思维的训练。这是对形式的把握反作用于内容的把握。

但是八股文对文章各部分的严格规定,使汉语文章规范化走向了极端。事物的发展一旦走向极端,也就走向了死亡。八股文刻板的格套要求,使天下文章变成了千人一面,失去了文章的个性。文章写作是大体有,定体无,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把中心放在第一句,如果前面有较长的铺垫,中心就不得不在中间出现。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必须要 承题 、 起讲 ,如果前面的中心很清楚,就不必要这样罗嗦了。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因此,八股文让人们一定要按照严格的程式写作,违反了 文无定法 的原则 。加之,内容要求只能讲 四书 、 五经 的经义,代圣贤立言,使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失去了生气和活力,它的消亡也就不足为怪了。

谈八股文在文章组织学上的意义,目的并不是为八股文唱赞歌,也不是要复辟八股文的写作方法,而是从八股文这个文体形式中继承中国古典文章篇章组织的优秀传统,使我们的文章写得中心更明确,条理更清楚,结构更严谨,使我们的文章更好地适应交际的需要,发挥文章的基本作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