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晦涩难懂 初评仅39分 为何?

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晦涩难懂 初评仅39分 为何?

时间:2018-11-29 21:29:20

相关推荐

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晦涩难懂 初评仅39分 为何?

高考满分作文,《活在树上的人》:晦涩难懂初评时只有39分,为何?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活在树上的人》引争议:争议点简单来说只有两个。第一那就是大家读不大懂这篇文章。其次是该作文已经被第一个阅卷老师判为39分,可是后来改为满分,这也成了争议的“元凶”之一。

首先,第一个争议,现在是一个讲究能快速阅读就别太慢了,与生活节奏相反。人类文明和太多的经典著作等待我们涉猎,相信好作品也都通俗易懂。容易理解俨然成为作文的重中之重,可是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生僻字,几乎是回到了陈寅恪,鲁迅的年代。那时起半文半杂读起来真不是味儿,好在比文言文又好些。省去了满是之乎者也的文绉绉感。

今天如果不是特殊学科或研究古文,一般不会故弄玄虚写一些理解难度大,不易理解的作品。在《生活在树上》一文中,作者常常弃简就繁,作文一开头就把“起源”一词说成“滥觞”,这简直是近义词简单的替换。另外这篇作文还充斥着大量的长句,像是故意和《白鹿原》做长跑“竞技”。然而陈忠实的作品有厚重的历史撑着,长句也是他小说的必需品。

再说其二。既然已经被判39分,又干嘛改成满分呢?相信这个也是令大家疑惑的事。疑惑之前,我们还是一起看看这篇满分作文都写了些什么吧?

题目《生活在树上》,不用看文章,我们眼中可能会蹦出一系列的优雅诗意,在脱离现实后见到久违的理想情怀,当然这是看到如此题目后笔者的臆测,不知准否。当翻开作文,发现作者所写也据此不远。开头引用了意大利著名文人卡尔维诺的事迹。提到卡尔维诺,想必中国作家距其最近的当属余华,二十多年前,写下经典苦难小说《活着》的余华代表中国作家率先走向海外,并获得文学大奖。余华也常常言谈中少不了探讨卡尔维诺。

当然了这篇《生活在树上》接下来的行文却走入了《百年孤独》的意境,让人想到了拉美魔幻文学大家马尔克斯。再往下,这篇作文开始表达中心思想,即是浙江高考作文话题中的表述,人之于社会,家庭,当外在环境变化时,自身内在产生了哪些影响及感受。

万变不离其宗,这篇满分作文,从头到尾都是在围绕人之于外界变化,个人小我所思所想下笔。不偏不倚,属于吻合主题。

然而第一轮评分定下后,第二轮一般不会超过五分浮动,除非特殊。即便是文题高度相符也不一定就是满分的上乘佳作。历年来高考作文能获得满分,那样的文章会要求各个评分项目都特别好的,就单论深刻难懂,像韩寒那种《杯中窥人》的立意独特,思想深邃,富有洞察等,或许才能成为“王者”,从芸芸大众中突出出来。

这样的作品自然会有各自奇迹出现,超过第一轮评分的五分范围,甚至满分都有可能。

那么,这样看来,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已经是破两项规定,一,晦涩难懂,二,第二轮评分远超出五分浮动,浮动幅度达到了二十一分,这在高考历史中固然有,但不多见。

回过头来看,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让人看得懂是最基础的要求,就像一个人说话一样,你说的话要让别人能听得懂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如果文章出现太多的生僻字,显然不是奔着让人看得懂的目的,而是为了其他,诸如文字游戏的炫技等等。

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文章,那么文章似乎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但是这篇作文硬是碰了审核底线,它不仅难懂,而且故意拿生僻字代替常见词汇,而且不少地方还套用古老遥远,也非实用的西方哲学思想,虽然深刻但也从中见繁复。总之是难懂。

再说第二轮审核,竟然将这样一个不太适合阅读的作品打了满分。这就形成了明显的矛盾,这篇作文除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好,要么是文章高度符合主题,言简意赅,段落间的过度衔接巧妙,文风独特,思想内涵丰富,主旨立意高,文学艺术性强等。

而这些作文的写作优势,连一般的作家都不一定能面面俱到。

更为关键的是这篇作文被阅卷组定为只可欣赏,不建议模仿的范文。这也是大家不明白的地方,既然是满分作文,那少不了是优中选优,值得宣传和模仿的东西,何为不建议模仿呢?真是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样的荒唐理论让人想起来最近的“火爆”新书《平安京》,一个车轮创作原理反而成了火爆的经书,同时还有大批的专家学者前去拥趸,这不无异于皇帝的新装吗?一部孩童或者写入软件就可以批量生产的书籍,在宣传时却被视为等同古典著作的地位,生搬硬套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想来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回到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满分得让人揣测,看罢原文不知道你怎么想?打多少分,试试我们的阅读能力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