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读书有感—《我们仨》

读书有感—《我们仨》

时间:2020-09-13 07:56:20

相关推荐

读书有感—《我们仨》

一个人放空久了,就会觉得心中空落落的,这个时候大概需要拿起手边的书本,来填补一下心中的空泛吧。

今天,拿起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完了前两章“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读第二张的“古驿道上相失”的时候,我是跟着杨绛先生落泪的。

可能是前两章“走上古驿道”和“古驿道上相聚”的铺垫太好、可能是那种家人的默默关怀太温柔、也可能是那超时空的疼痛会传染……总之,我泪目了。

特别是对于杨绛先生梦里见到自己女儿钱瑗的幕幕场景,梦里的奔波与无奈,梦里对女儿的心疼与无助,那是一种怎样的牵挂与不安?又或者是钱钟书先生声声慈爱与严肃的回响“叫阿圆回去”、“回到她自己家里去”,回到我们人之最初的地方去。自己最爱的人相继离开,永远的离开,在自己风烛残年的时候离开,这种苦楚对于杨绛先生来说,不能用悲戚来回答。

杨绛先生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一定细细密密的痛了无数遍吧。

今天复又拿起《我们仨》,读后面的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讲述的是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二人在英国牛津留学的生活琐事,那时的他们二十多岁,正是最好的年华。二人远离故土,相依相守。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们总喜欢早晚出去散步,并且把散步当成一种“冒险”、搬了新居之后不断尝试做各种家乡菜。

那种脉脉温情,也让我想起来我与他的相处模式,我们大学时吃完饭总要围着校园散散步才回寝室;工作之后,有假期的我们经常买菜回家,尝试着做各种新样式的菜品,虽然每次都不太尽人意,但是也是很快乐的。果然,幸福都有很多相似之处。(5月22日晚)

今晚读到了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的女儿钱瑗出生,钱瑗出生于英国牛津,长于法国巴黎。完成了牛津大学的学业之后,钱钟书夫妇便赶往法国巴黎,在巴黎大学深造。

在这些文字里,我随着他们领略了英国人与法国人的善良;更多的是他们夫妻二人平凡温情的爱意,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女子需要男子的保护,最基本的就是家里物品的维修大都应该是男子的活。可是在他们夫妇二人那里,却反了过来

杨绛先生生女住院期间,钱钟书先生每每来都是皱着眉头向妻子汇报家里的东西坏了,得了妻子的一句“不要紧,我回去修。”又能舒展笑颜回家去。

杨绛先生没有抱怨丈夫不全能,反而享受着丈夫对自己的依赖,因为她明白自己的丈夫根本不是生活能手,他更重要的是对文学文化的钻研与成就。他们二人很惜时,总是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博览群书用在他们二人身上真是再也合适不过了。

这就是爱人之间最好的状态之一了吧,互相理解和照顾,互相进步。也是我向往的爱情状态。(5月23日晚)

在巴黎待了一年多后,钱钟书夫妇带着女儿回国。昨晚读了他们在巴黎生活的场景之后,说到了要回国,我就想着把回国的部分留着下一次读吧。因为我总有一种感觉,回国之后他们二人的生活绝没有了在国外的幸福。

事实证明我的猜测是正确的

回国后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不得不因为工作的事情而分居两地,钱钟书先生先是就职于清华,然后迫于父亲的压力到了蓝田书院。而杨绛先生带着女儿在上海,身兼数职,和自己的父亲及姐妹们住在一起。

夫妻二人只能靠着信件联系,就算那时的通信不发达,但是杨绛先生对远方丈夫的生活还是了解得非常清楚,这大概就是“纸短情长”了吧。

钱瑗在慢慢长大,继承了他们夫妇二人的优点:聪明和善良。从杨绛先生父亲及姐妹一些人的相处可以看出,这一家人都有极好的文化修养。所以说,什么样的环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是非常在理的。(5月24日晚)

今天读《我们仨》:这一时期正是解放前的几年,社会动荡不安,钱钟书夫妇生活在上海,为了生计也是非常的辛苦。但是从杨绛先生的文字里,你总是很难看出那段艰辛的历史在她的记忆里有多么悲苦,并不是她感受不到,也不是她不关注。而是她的文字总是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淡淡的叙述里夹杂着苦难与家人的温情。

他们一家人身处沦陷区,生命和生活都没有保障,他们并不是没有退路,但是他们不选择那保命的退路。杨绛先生说“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