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家门口迎来“新世界”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家门口迎来“新世界”

时间:2020-08-08 13:47:31

相关推荐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家门口迎来“新世界”

“我的家就在山脚下,很荣幸能够以讲解员的身份与大家见面,这得益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长相声音甜美、形态礼仪周到,站在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丹景台上,郑杨的这段开场白令人眼前一亮。

今年24岁的郑杨,是丹景台脚下武庙镇走出去的大学生,之前一直在外从事幼师工作。近年来,随着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日趋完善,打造的农业和林业产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健康服务等重点项目逐步推进,直接创造了16.5万个固定就业岗位、15万个临时就业岗位。郑杨也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感叹今日家乡所呈现出的生机,“就像一个新的世界迎面而来”。

郑杨的感叹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在四川城市发展的“大写意”和“工笔画”下,越来越多老百姓受益于普惠性政策红利的释放,背井离乡的故事越来越少了,产业机会越来越多了,街头巷尾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了。

“新场景”让年轻人留了下来

“刚回来时,内心很震撼。”自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景区今年1月正式开放至今,郑杨入职已有半年时光,为数以万计的游客在展馆讲解。但她依旧记得第一次拿到解说词,看到关于龙泉山的介绍禁不住惊叹:“这是我从未了解过的家乡。”

筑景、成势、聚人、兴业;植入休闲娱乐、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康养度假等消费场景;打造“世界级城市绿心、国际化城市会客厅、市民游客喜爱的生态乐园”……当这些多彩的名词成为龙泉山的符号,郑杨有些恍然:这还是那座她从小面对的“荒山”吗?

“上班只需10分钟,站在山顶就能望到家。”入职以来,郑杨每天乘通勤车自山下蜿蜒而上,城市森林公园风光尽收眼底。龙泉山上过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场景,留住了郑杨的心。

对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一度感到“陌生”的,还有德阳市高槐村的龙章芝。

6月一个平常的午后,乡村音乐人小黑的民谣音乐会如期而至,蓝天白云下,琴声悠扬,龙章芝抱着9个多月大的孙子坐在广场上享受着惬意时光。在她眼中,近几年,高槐村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好”事:这个曾经“穷出了名”的小山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创业,原本只在城里才有的咖啡馆、特色餐饮、休闲民宿,一样样搬进了村里的新建洋房。

“烂泥路、土房子,种地养不活一家子……”这是龙章芝1995年刚嫁到高槐村时的记忆。新婚不久,她便和丈夫背起行囊踏上了他乡谋生的路。25年后的今天,依托于村里发展的新业态、新场景,丈夫、儿子、儿媳都在家门口找到了营生,一家人彻底告别了常异地、久别离的日子。

“吃穿不愁,生活环境好,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这样的高槐村真好!”龙章芝对当下拥有的一切充满感恩。

城市的“大写意”与“工笔画”

郑杨和龙章芝的美好生活并非凭空而来。

近年来,四川对内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对外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统筹抓好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等重点工作。省内各大城市紧紧围绕中心集中发力。

郑杨迎来新职业生涯的背后,是成都市实施“东进”战略,构建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中心的“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市域城市空间结构,全面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聚焦民生改善、和谐人地关系的生态发展布局。

龙章芝眼中的“田园乐土”则源自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个曾经的贫困村,通过高标准规划文创小镇空间、产业和功能布局,以“财政资金用起来、平台公司投进来、工商资本流下来、农村资产活起来”的多元投入机制,聚合新农人、探索新机制、培育新业态,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实现了无名小山村向独具特色文创小镇的蝶变。

政府的顶层规划,绘就了城市发展的“大写意”。而落实到个体的精雕“工笔”,则改写着越来越多人的命运。

正如成都东部新区丹景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建江所言:“成都‘东进’战略推进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让道路更好了,产业机会更多了,老百姓收入增加了,远走的大学生回来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强了。”

在高槐村,50余名新农人的兴农力量,引回10多名有志青年返乡创业,不仅实现了村里300多人的创业就业,年接待约50万人的游客体量更为这个文创小镇带来近2000万元的旅游综合收入。村民实实在在获利,越来越多人过上了洋房小汽车的新生活。

老百姓家门口迎来“新世界”

当一方水土能养且可“富养”一方人后,作为社会结构中最小细胞的基层社区,以对百姓最敏锐的诉求感知,解锁更深层次的小康密码。

一首《成都》爆红过后,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也顺势被送上了“热搜榜”。玉林街道地处成都市中心区域,5.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19.18万人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体育健身、基本诊疗、文化生活、休闲购物……这些老百姓过日子的“大事”都要在社区实现,要做好却绝非易事。也正因如此,让一排排老房子、老院子和小巷子焕发社区活力的玉林故事得以远近闻名。

聚在一起包粽子、剪纸、学国画的老奶奶,你来我往酣战“楚河汉界”的老爷爷,体验学习油画的儿童……这是记者在黉门里社区生活体验中心感受到的邻里之乐。

4月,黉门里社区成立了成都首家社区公司,通过“公益化+市场化+长效化”运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到社区服务中,不仅建立了康养中心,打造了品牌“奶奶厨房”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同时将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建立健康管理中心等,以便更好满足居民诉求。

“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营造,更有精神层面的建设。”玉林北路社区党委书记向万军称,他们的街道通过嵌入“爱转角”主题把玉林四巷街区内部空间变成城市公共空间,整合社区、企业相关资源,促进文体旅商农融合,以新零售、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提供文创和小店经济共融的社区消费场景,为居民构建了一个更个性化、精细化的优质生活服务圈。

“在家门口,可以喝茶看书下棋,听民谣品文艺,不论社区长者稚子,还是本地青年外来游客,在这里都能找到各自适合的活动区域。”置身玉林四巷,77岁的陈利明手持蒲扇、戴着一副圆框老爷墨镜,悠闲散步在街角。退休多年,他的晚年生活忙碌且丰富。

“衣食足、仓廪实,小康步入快车道。”陈利明向记者感叹周边生活的日新月异,“物质精神极度丰富,这真是一个好时代,一个触手可及的‘新世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