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南京!南京!》:勿忘国耻 且现在的中国已不是过去的模样了!

《南京!南京!》:勿忘国耻 且现在的中国已不是过去的模样了!

时间:2019-10-08 10:45:33

相关推荐

《南京!南京!》:勿忘国耻 且现在的中国已不是过去的模样了!

陆川把善恶是非的判断都推给观众,这种表面客观冷静的态度反而显示他的摇摆不定。拉贝秘书为了换取一张良民证和日军做了交易,透露难民营里还留有中国士兵的消息,最后把生的机会让给同事又表现得无比悲壮,真是莫名其妙。搭建出来的南京城没有任何南京的气息。“宁愿深刻同情,畅快痛恨,也不要模棱两可地冷静。”这部电影的问题不是如何看待历史,而是究竟有没有尊重历史。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巨得不能再巨的寄托了深重民族情感的公器事件,个人的认知在此面前从来是渺小的,只有那些不自量力的中国导演才会跃跃于此,欲图博个功名。

这是一系列悲惨的事件,所有死亡、仇恨之外的声音都很微弱,虽然试图在结尾展现生的希望,但从头到尾的态度却异常绝望,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时候,死亡才是最好的归宿。过程不用说了,高度暴力的画面,毫无希望的故事,观众的啜泣声,都让我非常压抑。更压抑的是眼瞅着在公共场所熊熊点燃的民族主义热情:日本兵攻城成功,在江边洗澡休息、跳起家乡舞的时候,我右边的自杀式爆炸袭击男高声喊了一句“操你妈的”,也印证了我对他的判断;片中唯一一个温柔的代言人、慰安妇百合子,在露出一口不算好看的白牙时,我身后的一位女观众脱口而出“真你妈难看”。而我在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就是:陆川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他拍这部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

这部电影所标榜的就是真实与非爱国主义拔高戏,很多人也正是冲着这个叫了声好。但我想问,仅凭真实和某种有时显得过于刻意与过去的宣传手法相区别的人道主义情怀,就能成为一部好电影吗?我承认了它的真实,完全相信陆川拍出的就是当时南京城里发生的。但这部电影如同一个虐待狂,把倒悬的头颅、中国妇女的裸尸、被扔下楼的小孩这些细节源源不断地提供给观众,提供给他们恐怖与绝望。别的呢?没有了。除了巨大刺激、惨绝人寰的视觉经验之外,陆川什么也没有给。他所以为特立独行的、基于普通日本兵的人道主义视角几乎毫无作用,由于过于用力,所有与士兵角川有关的戏都显得做作而且拖沓。何况屠杀永远也成为不了阐释人道主义的好题材,对于在民族情绪压力(哪怕只有一点)笼罩下的观众,根本无法在人性本位和切肤之痛中平衡自己的情感,这带给他们的只能是烦躁。

影片预设了这一切,即日本军队的嗜血、残暴、无人性,是无需解释的。影片同样也预设了,中国人就是麻木的,是随时待宰杀的,是命如蝼蚁的。影片中的日本士兵(除角川外)就是用来杀人的。同时,片中的中国人,就是用来吃枪子的,用来成片地倒下,用来快速、高效地达到导演的预期。他们像麻袋一样,被堆叠在洪水之前,面无表情,亦无生命。这和我们多年来习惯的只有集体、没有个体的主流历史观,有何不同?至于导演幻想出来的日本士兵视角,这是一次创新,我必须承认,这毕竟打破了以往以“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来异化战争的主旋律做法。但它仍然是幻想出来的,角川缺失的人格和身份,与我们的教科书对「董存瑞」和「雷锋」的描述方式一脉相承。内心挣扎而后自杀的角川,不过是导演从受害者的角度去幻想施暴者的心理,从而获得补偿。

有人说,电影是不能互相比较的,可是我还是要比,当然是和“辛德勒的名单”比,我对陆川的期待也是他能拍出这样史诗一般的动人篇章。可惜我没看到,但并不是因为有人批评的那样,因为陆川太冷静,所以冷血。我理解导演是想用冷静的视角,冲淡的叙述来表达力量的感觉,这个屠杀本身已经足够震撼了,不需要再夸张,再血腥,再煽情。但是非常遗憾,这种口号之后的冲淡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不是因为陆川太客观,试图从交战双方讲故事的角度有问题。事实上问题出在陆川想讲的东西太多了,想教育大家的东西太多了,概念性的东西也太多了。所以就充满了矛盾,他想大小视角兼顾,敌方我方兼顾,平民军人兼顾,日本女性中国女性兼顾,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和战争英雄兼顾。他想告诉大家战争是灾难的来由,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可是这么多东西一起兼顾着,就难免顾此失彼。线索太多,太乱,每个人都是一小段的故事,故事之间的联系勉强而稀薄,总是意犹未尽,因为没那么多时间和空间来让你兼顾,毕竟这只是一部电影。对比一下,“辛德勒的名单”,不光细节可信,人物都很丰满,写一家人的遭遇,写辛德勒的思想变化,写德军司令官的无耻都让人觉得这是真实的。举个例子,南京里面有个情节,日本军官射杀了“小妹“,理由是这么美丽的女子在那种情况下,活着还不如死去。同样是一个射杀女性的细节,“名单”里面也有,一个犹太女工程师向集中营纳粹军官高喊,说建筑物的地基不合理,这样弄会垮掉的,纳粹命令将她枪毙,然后说地基就按照她说的改。两个情节,哪个合理,哪个可信,哪个包含了更多的东西,抛开所谓的政治正确因素,也很明显吧。

历史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历史,因为历史可以告诉我们,我们是哪里来的,我们是谁,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可以拥有未来。 “南京!南京!”没能给我真正的感动,因为从里面,我没能看到一个民族的真正反思,没能看到活生生的人,没能看到中国人,拉贝们在强暴面前的伟大人性。我只能说,这是陆川心目中那一年冬天的南京,不是我心目中的。想到当年的南京,想到无辜的三十万死者,除了悲伤愤怒以外,总还感到有一点点悲哀。我对这部影片的唯一保留就是结尾。当我看到角川向他的士兵行礼的时候,我就想:莫非他要自杀?不要啊,陆川,我求求你,别让角川自杀!这不是因为我“同情”这个角色,而是因为,这不可能。电影是关于可能性的艺术,你可以在历史细节上有不忠实的地方,但可能性的界线却是严格的。

《窃听风暴》中那个特工被布莱希特的诗感动,转化了。有人问柏林监狱博物馆长,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案例?馆长回答道:一个也没有。南京城中的几万日本兵中有没有一颗良心?我想应该有的。会不会有人因此而自杀?以我对历史和人性的了解,我可以下一个武断的判决:没有,一个也没有。读读历史吧,你会看到无数个南京。看看蒙古人对整个亚洲和部分欧洲干过什么,看看满人对华夏民族干过什么,看看中国人对中国人干过什么......鲁迅说过,二十四史就是一部“相斫书”,别以为中国人能够免于“恶”,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免于“恶”,包括圣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与恶斗争:包括我们自己心中的那一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