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为什么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在外漂泊的你 还记得家乡的味道吗?

为什么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在外漂泊的你 还记得家乡的味道吗?

时间:2022-02-23 22:45:26

相关推荐

为什么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在外漂泊的你 还记得家乡的味道吗?

一位满脸虔诚的男青年,双手略带颤抖地举起一个密封装、透着一股仿佛来自太古时代的神圣庄严感的函箱。

他用祖先传承下来的标准仪式,用额头轻触函箱外壳,而后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层又一层密实的封条。

当最后一层盖子打开,他内心压抑已久的波澜顿时猛烈地激荡起来:一盒包饺子的全套物事,面团,擀面杖,三鲜馅儿……

这就是前两天,一位山东妈妈给将远在沈阳过年的儿子,用冷冻包装寄了一套过年包饺子的全套材料的真实故事。

它发生在无神论的中国,却充满了浓郁的宗教式的仪式感。

是啊,过年了,一定要吃点什么,才能让辛苦劳碌了一年的心,有处安放。

饺子还是汤圆?各地春节食物大盘点

如今,人们早已过了食不果腹的年代。

过年吃东西,在意的不是吃啥,而是食物里透着的那股子吉祥的寓意。

山东硬核妈妈对饺子情有独钟,其实这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通用习俗,北方许多地方除夕夜不做别的菜,只吃饺子。

饺子的寓意有很多,外形酷似元宝象征财运;馅儿有不同种类,有的里面还会包上硬币,象征着生活中各种美好的期望。

其实真要论好吃,哪比得上山珍海味,可是千百年流传下来,北方人就习惯了这种简单朴素却含义隽永的吃法。

清简持家,福泽绵长。

南方人则喜食汤圆,不论其形状还是馅料,都与北方大异其趣。

北方的汤圆早已改了名叫元宵,是元宵节的特色食物,其他时节一般不会出现,而江南一带除夕夜尤重吃汤圆。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和谐;以汤化食,则是中华传统中以至柔化万物的文化思想的体现。

一口汤圆入肚,带来了合家团圆的欢乐,也给自己这一年有一个圆满的交待。

当然,各地也还有其他富有特色的吃法。

江东喜食甜,过年还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嘛。

安徽有些地方除夕先吃面条,俗称“钱串子”,简单粗暴,直奔主题。

福建人也吃一种叫做“油面”的面条,河南有些地方还会把饺子和面条一起煮,寓意都是捞财。

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才吃饺子。

湖北荆州一带,春节第一餐要吃鸡蛋,意味着“实实在在,吉祥如意”。

中国实在太大,各地的吃法不胜枚举,虽然样式繁多,但寓意却是共同的。

过年都有哪些说法和讲究

腊月三十至初七,是春节最隆重的时段,正因为隆重,才特别讲究,一些忌讳之处也特别多。

除夕是礼仪最重的一天,古代节礼上祀的传统,基本上都体现在这一天。

人们要穿戴一新,把家里打扫干净,而后请出祖先的牌位,设下香烛果品,祭祀去世的三代以内的祖先。

要说忌讳嘛,也都是围绕祀礼。

吃年夜饭要一家都在,祖先牌位的附近要干净整洁,小孩玩闹不能靠近,不能吃供品,不可出不敬之语,除夕守岁,绝不能到别人家串门,中夜之后也忌讳到户外转悠。

大年初一主要的习俗是出门拜年,农村比较热闹,到本族长辈或本乡年长者家中磕头,受头者则要包红包,给新的一年许愿。一般到了这个时候,谁家的长辈年龄越大,越象征着这家福气多多。

初一早饭要吃素,吃一碗堆了米糕、团圆的米饭、一碗青菜烧豆腐,荤菜要到中午或晚上才可以吃,因为早上神灵在位,吃荤意味着不敬神。饭菜不能全部吃完,多少得留一点,寓意“年年有余”。

特别需要忌讳的是,除夕、初一这两天,出嫁的女儿不要回娘家。女回门,吃穷人嘛。

初二开始走亲戚,女儿回娘家,女婿看望岳家,带礼物要成双,单数不吉。初二忌洗衣服,因为这一天是水官生日。

上世纪90年的走亲戚

初三是狗日,赤狗为熛怒之神,遇之不吉,所以这天忌串门拜年。

初四忌出远门,家人要都在家中,迎接灶王爷和家神的点视。

初五则是春节的一个小关口,各地都有“破五”的叫法,这天人们可以重新打扫家里,点鞭炮迎接财神。

初六在传统习俗中,节日气氛有所淡化,商户门市大都开门营业。但因为老话讲“六不出门”,若非十分必要,这一天也忌讳远行异乡。不过在当下社会,外出上班已成主流,这个忌讳也越来越淡化了。

初七是“鸡狗猪羊牛马人”日中的人日,又叫“人胜节”,有些地方把正月的三个七:初七、十七、廿七分别作为小孩、大人、老人的祈福之日,初七要吃面条,以求把福拴住。

正月初七又称“七煞日”,很多事情不宜在这天进行,比如大人不能责打小孩,忌动针线活儿。

当然,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讲究或多或少有些差异。

今天的春节缺了啥?

现代社会啥都不缺,要钱有钱,要吃的有吃的。虽然二师兄贵了点,但家家户户也都吃得起。

要文化也有文化,各种晚会、综艺、文化大咖,翻着花样儿的新节目。

可现在过年,很多人总说:感觉比以往缺了点啥?

给长辈拜年形式化了,红包最重要,反正现在也不兴磕头了,一句爷爷过年好就全代表了……

串门也能省就省,村里的老头老太太们大多不认识我了……

走亲戚约等于聚餐,跟一群快对不上不号的七大姑八大姨皮笑肉不笑的应付……

仿佛一切都索然寡味,远没有自己的手机有意思。

到底缺了点啥?其实,还是仪式感。

回顾古人的过年,秦汉时除夕有盛大的驱傩仪式,元旦举行盛大的祭天礼,皇帝百官举行盛大的宴会……

民间会聚集全族人进行庄严的祭祖,向祖先祈祷家族兴旺,新年有新福。

家中小辈集体向家主、长辈进椒酒祈寿。

家家户户会树起神荼、郁垒两位门神,或者在门上挂桃木、桃符……

(PS:这是汉魏时代的习俗,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要到宋元以后才接上这个班。)

除夕之夜,家家还要张灯结彩,燃腊点烛,通夜不瞑,谓之守岁……

即便到了现代,春节进化出了新的民俗,从杀年猪、蒸花糕、贴花花,到年夜守岁、亲戚拜望,再到鞭炮烟花,那香烟缭绕的每家每户,无不蕴含着浓浓仪式之美。

世间万物易得,唯独精神之恬美喜乐难求。

如今,我们追求到了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却逐渐失去了精神上的愉悦与充实。

过年回家抱着手机玩到眼疼手酸,聚会胡吃海塞,是年味淡了还是没有找到过年正确的打开方式?

那些看似繁琐、形式的节日礼仪,饱含着敬畏、感恩、规矩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渴盼和祈愿,能赋予平常生活更多的内涵与意义。

唯有,我们放下脚步、放松心情,带着静心与恬淡,才能体会出那份深厚与绵长。

今日话题

春节承载了太多人的儿时记忆。

红包变成了微信发送,年夜饭变成了在外面点餐,走亲访友也变成了视频联系,我们的年味儿,究竟到底哪儿去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