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有5万人的摩梭人 被称神秘的女儿国 为什么至今仍是未识别民族

有5万人的摩梭人 被称神秘的女儿国 为什么至今仍是未识别民族

时间:2020-03-20 02:05:21

相关推荐

有5万人的摩梭人 被称神秘的女儿国 为什么至今仍是未识别民族

提示:摩梭人到底从哪里来、是古代哪个民族?他们或来自于今天的甘肃和青海,是史书上说的犬戎民族。并非元代蒙古人后裔。

摩梭人,一个未识别民族,神秘的女儿国。

人口约5万,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将居住在云南宁蒗等地的摩梭归为纳西族,将居住在四川盐源、木里、盐边等地摩梭归为蒙古族。

多年来,广大摩梭干部群众多次要求解决族称问题,尽快恢复摩梭族称。但由于其在语言,心理素质,地域和宗教信仰上都和当地蒙古族几乎雷同,没有得到批准。

宗教信仰:达巴教泸沽湖地区是摩梭人的原始宗教,与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教有密切联系,不过达巴教的发展比东巴教缓慢,其形态亦比东巴教原始,基本上保持着原始部落宗教的特征。达巴教因巫师达巴而得名,它没有系统的教义和经书,也无宗教组织和寺庙,只有几十部(回)口诵经,另有一种占卜经(俗称算日子书),是用32个不同形体的原始图画文字书写的。

达巴教既有巫的成分,亦有教的成分,可以说,它是介于巫术与宗教之间的一种。达为“砍”之意,巴:是砍后留在木头上的痕迹。达巴教,总的意思是:达巴教像铁器砍木头一般,一斧出现一个痕迹。一刀一刀地砍,一节一节地念诵,天地山川及祖先就会看见,妖魔鬼怪也就会一节一节的砍断。能使神灵保佑,妖魔斩尽,能消除妖魔对活人的纠缠的智者,这就是达巴。

达巴是不脱离生产劳动的宗教从事者,其教规,主要是不能计较报酬,不能剥削所帮助的人们,要有慈悲为怀的怜悯,更不许沉湎于酒色,要能乐善好施,体恤弱者,勤勉于教规教义,他们只能听从民众的邀请。如民间节日祭祖生老病死等形式,完全是业余宗教从事者,他们在族人中备受尊重。

达巴教崇拜祖先、崇拜自然。

在摩梭人的宗教观念中,自己的祖先是不称为鬼(初)的,而称为(尤),神有各种各样,但人死去不会成神,而单独有一个他们活动的地方,即斯布阿纳瓦。而鬼,有几种,分氏族内鬼和氏族外鬼,本氏族的称“库初”,外氏族的称“比初”。还有一种鬼,即凶死鬼,即凶死者称为“兜”。

在达巴经典中的解释是:祖先去世,灵魂不灭,他们生活在斯布阿纳瓦,能看顾子孙的行为,加以保佑,但活人是看不见的,当他们饿了或后人不经常祭奠时,他们就会回来,让家里的人生点小毛病,这种不能叫 “初”,即闹病灾,要称为“窝儒”,是祖先想念活人的一种方式,只要家人很好的布道场祭奠,病人立刻会康复。

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有祖先崇拜,但主要是祭男性祖先,而摩梭人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祀母系祖先,或者,男性和女性并列祖先。这是较为独特的。

摩梭人宗教中的自然崇拜现象十分突出。原始初民,对自然界的变化莫测,无所适从,加上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由此,对大自然的威力开始敬畏和膜拜,把大自然人格化,产生种种拟人的自然神。

在自然神中,诸如“目嘎拉”(天神)、“汉嘎拉”(风神)、“日则嘎拉”(山神)、“汁嘎拉”(水神)、“底嘎拉”(土地神)等等。尤其是对天、地、山、水的祭祀和祈祷最多,因为风雨雷电(天)、洪涝干旱(地)、飞禽走兽(山)、大江大河(水)的不可捉摸,以及对生存的威胁,促使人们想象一些解脱的办法。

达巴教以人类之心理去衡量大自然,自然物也像人有着喜怒哀乐,对此用祈祷或诅咒的方式寻求一种平衡与和谐。

近年来,有一种声音,认为摩梭人是蒙古人,争议很大,一些学者也发表了相关论文,如王德祥、罗仁贵《川滇的蒙古人》(《民族团结》1991年10期)等。认为,公元1253年,忽必烈统帅三军进攻云南途经建昌时,为建立川滇的结合部而留下了手下将领喇塔阿塔为首的一支蒙古骑兵……至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这支骑兵无法返回北方草原,喇塔阿塔在建昌下传的三代中的第二代元平章月鲁贴木儿先假降明军,后又反叛,战败后进入盐源……这段历史距今已近700年,因此,“现居川滇边界地带约7万余人口的蒙古族中,大约占80%左右的就是上述蒙古族骑兵的后裔”。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缺乏考察的,不尊重历史,甚至是不实之词。原因有三:

一、时间概念。摩梭人在当地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早于蒙古人的历史存在。

摩梭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第二十三卷《郡国五》在校注定笮(今四川盐源)条里记载:“县在郡西,宾刚缴白摩沙夷有盐坑”。此后,唐称么些或磨西,宋称么些或摩西,元称摩沙或么些,明称磨西或么西,清称摩娑或摩挲。

相传,战国时期,羌人部首领中有个叫邛的,为避秦国威胁,率领族人南迁,迁到甘肃,川西北、川西南一带,后又迁移至越嶲——今四川西昌东南等地区,古代牦牛夷或越嶲羌,到了后汉时期,称之为“么些”。“么些”居住在大渡河流域的年代很久,其中有的早已迁徒雅砻江一带。后来摩梭人南迁至定笮,即今四川盐源、永宁、泸沽湖一带。

这就是说,在蒙古人到来之前,摩梭人已是当地的世居民族。

二、历史概念。摩梭人与蒙古人在历史上的交往和接触,是从1253年忽必然南征大理国其军进入摩梭人地区才开始。具体事件是这样的:

元宪宗二年(1252年)六月,忽必烈前往草原觐见蒙哥,奉命率军征云南。元宪宗三年(1253年)八月,忽必烈率军从陕西出发,进攻位于今云南等地的大理国,元宪宗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254年1月2日),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国王段兴智投降,忽必烈灭大理国。云南地区并入大蒙古国版图。1256年,段兴智前往漠北和林皇宫觐见蒙哥,被蒙哥任命为大理总管,子孙世袭。

《元史》记载,“师次忒刺分三道以进。大将兀良合台率西道兵由晏当路,诸王抄合也只烈帅东道兵由白蛮;帝由中道”。即是当年九月,忽必烈督军至忒剌(今甘肃迭部县达拉沟),分兵三路南进:兀良合台率西路沿晏当路(今四川阿坝草原)而进;宗王抄合、也只烈率东路经茂州(今茂汶)趋会川(今会理西)以作牵制;自率中路经满陀城(今四川汉源北)渡大渡河,沿古青溪道南下,穿行山谷1000余公里,于十一月初进抵金沙江畔,遣使赴大理国招降。

拉施德在《史集》中记载,远征大理的蒙古军有十万人,大部分由蒙古千户军、抄合部军队、也只烈部军队、汉军组成,而这些所有的军马都由忽必烈统一调配。据《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兀良合台传:“大军自旦当岭入云南境,摩些(读Sū)二部酋长唆火脱因、塔里马来迎降。”摩梭人没有怎么抵抗就投降了蒙古人,不仅是兀良合台这一路,其实两路也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蒙古人与摩梭人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他们不过“接管”了摩梭人的区域。

三、史籍概念。在时间概念里,我们已经说过,蒙古人到来之前,摩梭人就有了“么些”的称谓,就是一个民族实体,不存在是蒙古人的问题。而《元史》也有摩梭人的记载,元史的记载里就没必要叫他们摩梭人了。《元史·地理志》记载:“永宁昔名楼头赕,接吐蕃东徼,地名答蓝,麽些蛮主泥月乌逐出吐蕃,遂居此赕,世居大理。宪宗三年,其三十一世孙和字内附。”这说明元代以前,已有三十一世摩梭人在此繁衍生息。

再来说,喇塔阿塔骑兵的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民族融合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谁也没有办法将它精确到80%左右,所以,它多少有些不太严谨。要知道,今天的摩梭人无论如何都与蒙古族有了质的区别或者说是文化的差异,而研究民族问题,可以从种族角度入手,但文化才是最终决定的因素。

那么,摩梭人到底从哪里来、是古代哪个民族?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前的文章里已经介绍过,即他们或来自于今天的甘肃和青海,是史书上说的犬戎民族。《山海经·大荒北经》里说犬戎是黄帝的后裔,并列出了从黄帝到犬戎这个名称出现的几代“世系”。在后来的历史里, “戎”被用来称呼中原以西地区的不同民族,除“戎”之外,中原以西地区的不同民族还经常被称为羌或者氐羌。

自古以来,今青海、甘肃、四川交界处,一直是我国南北民族的交融走廊,而这里的世居民族即是氐羌。现在,人们已经分不清历史上氐羌与犬戎究竟是何种关系,弄不清谁是谁的一支,或者两者本身为一体。如按现代观点来看,黄帝后裔的基本都是同与汉族一样的黄种人的族群,而羌人在后世基本上都是指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各个族群,所以从这个角度,犬戎恐怕也有很大概率是一个主要说藏缅语族语言的族群。也许,这也是摩梭人未被“识别”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东巴协会《达巴教的教义及宗教行为》;石高峰《摩梭人不是元代蒙古人后裔》(《民族学》1992年1期)等。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西部人文地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