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冬至是几月几号 冬至是几月几号几点钟

冬至是几月几号 冬至是几月几号几点钟

时间:2020-05-21 19:15:30

相关推荐

冬至是几月几号 冬至是几月几号几点钟

明日

12月21日

农历十一月初七

冬至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意味着阳气即将开始回升。冬至,南方吃甜食;北方吃饺子!

冬至迎寒冬,祝冬至安好!

#冬至# #冬至福至# #冬至快乐#

冬至喝老母鸡汤

陈际阳

在我们南京地区,流传着冬至喝老母鸡汤的习俗。

冬至一到,就进入了数九寒冬,民间俗称“进九”。也就是说,冬至为“一九”的第一天,九天以后为“二九”,以此类推。过了九九八十一天,春天就来临了。从冬至开始就进入了进补身体的最佳时期。而老母鸡汤,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百姓眼中的滋补佳品。所以,民间就有冬至起一九吃一只鸡滋补身体的说法。不过,由于当时我家条件不是很好,冬至这天根本买不起老母鸡煨汤喝,更别说一九一只鸡了。家里养的两只老母鸡,是用来下蛋吃的,像菩萨一样的被供养着,哪里舍得杀了煨汤喝呢?充其量,在冬至这天早上,全家每人吃个煮鸡蛋就算是非常奢侈了。在我的记忆中,那些年月里,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喝到老母鸡汤。平时哪家锅上炖着鸡汤,从门口经过时都能闻到令人垂涎的扑鼻的香味,羡慕得不得了。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生活开始一天天地富裕起来,冬至煨鸡汤甚至一九煨一只鸡,已经不存在任何问题了。那时,孩子们都已经结婚搬出去住了,家里只剩下爸爸和妈妈两位老人。每到冬至这天,老两口必定要炖一锅老母鸡汤,而且是逢九一只鸡,每年都是雷打不动。不知道是否跟长期坚持一九吃一只鸡的习惯有关,两位老人的身体一直都很硬朗,连患感冒都很少,爸爸活到了九十一岁,妈妈如今已经九十三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我们小家庭也受到传统习俗的影响,冬至和进九时都会炖上一锅老母鸡汤。通常情况下,两个鸡腿子都要给孩子吃,腿子吃完了吃翅膀,最后吃鸡脯子。我们做父母的,就吃鸡框子、鸡颈子、鸡爪子之类的东西,但鸡汤可以管够。只有从那时起,冬至吃鸡汤甚至一九一只鸡,才能真正变成现实,而不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

随着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和提高,一周煨一次鸡汤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孩子们除了吃两只鸡腿子、喝点鸡汤外,早已不吃鸡翅膀和鸡脯子了。有客人上门吃饭,也必定端上一锅鲜美的鸡汤,似乎成为餐桌上的一种标配,好像没有鸡汤不足以表明对客人的尊重。在饭店的婚丧宴席上,最后端上桌的压轴菜,一般也一定是老母鸡汤,里面还会放些竹笋菌菇枸杞之类的东西,让鸡汤的味道变得更加鲜美,营养更加丰富。可以说,老母鸡汤现在已经司空见惯了,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的家常菜肴,渐渐失去它往日的风采和魅力。

现在讲究的人,一般会开车下乡到农户家,直接从农民手中购买自家放养的草鸡。说是只有这样的鸡,炖出来才有营养和鲜美的味道。不过即便如此,除了年长的人对此青睐和追捧外,年轻人和孩子们并不感兴趣。

每到周末,总想炖一锅老母鸡汤给孩子们改善一下生活,增加点营养。可是每次鸡汤一端上桌,孩子们顿时就会皱起眉头,嘴里嘟囔着说:

“怎么又是鸡汤?”

有时孩子们连一口鸡汤都不喝,情愿喝白开水。结果常常是炖了满满一砂锅鸡汤,足足让我们老两口吃上三四天,吃得连打嗝哈气净是鸡汤味。

可是尽管如此,一到周末,或者孩子们回家吃饭时,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就要炖上一锅老母鸡汤。最后的结果仍然是那样,一锅鸡汤孩子们连碰都不碰一下。

去年冬至,我们打算煨只老母鸡汤,结果孩子们齐声反对。于是把煨鸡汤改成毛栗子烧鸡,变了个花样,但孩子们依然不怎么感兴趣,只是象征性地吃几口。

妻子叹息道:

“现在小孩子嘴都变刁了。”

我对妻子说:

“你说对了一半。关键是,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母鸡汤已经不是唯一重要的滋补美食了。我们那代人青睐的稀罕物,在孩子们的眼里早已不足为奇。他们吃厌了的东西,正是我们过去想吃而吃不到的东西。所以他们不喜欢吃,不感到稀罕,一点不奇怪。”

妻子说:

“好!他们不稀罕,我们稀罕。他们不吃,我们吃。”

两天前,我告诉老母亲,过几天就是冬至了。早已对许多往事失去清晰记忆的母亲突然对我说:

“那要买只老母鸡煨汤喝了。”

母亲唯独对这件事记得最清楚,还提醒我要一九煨一只鸡。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在我看来,不管时代怎样变,冬至喝老母鸡汤进补一下身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起码对老人和体质较弱的人大有益处。一碗香喷喷的老母鸡汤喝下肚,顿时就感到浑身暖洋洋的,的确是一种超级享受。

今年冬至将至,不管孩子们同意不同意,我还是要炖一锅老母鸡汤喝喝,延续多年的传统习俗不能丢掉。

那香飘万家的老母鸡汤,我们这代人还远远没有喝够呢!

12月15日于芳草园

出“阳”相

今天是腊月初八,腊八节,人们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祛病迎新。一碗装满牵挂与温暖的腊八粥里,蕴含着逐疫平安的祈愿。古人说:腊者,逐疫迎春。“大疫不过三年”,12月开始的新冠疫情大流行至今已整整三年了,从开始的手足无措、茫然无助的恐惧到从容应对、谨慎处理的自信,“静默断路,足不出户,举城避疫”,人们如履薄冰式地渡过了抗击疫情的艰难阶段,终于迎来了战胜瘟疫的曙光。

在国家尽心尽力地保护我们跨过三年新冠疫情的惊涛骇浪后,自12月7日始,调整防疫政策,全面放开疫情管控,人们想象的场景并没有出现,而是在瞬间的欢呼后转化为体味染疫的痛苦,全国“阳”气大升,甚至有人以百分数的形式来勾勒各地“阳”情的地图板块,甚至网络煞有介事地发布某某地区何时到达染疫高峰。“中招了吗?”“阳了吗?”成了亲朋好友之间问候的标准用语。你热他热,一药难求,一家一家中招,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成阳成为普遍现象。有的公司为了效益,把工作办公区域分为阴间和阳间,以中招如否来隔离员工,阳性者到阳间,阴性者到阴间,阴阳空间可根据身体状况转换。金庸小说中的凡是名字中带“阳”的、练的功法带“阴”的武侠人物以独特方式火遍网络:杨过(得过新冠,曾经阳过)、杨康(曾经得过新冠目前已经被治愈了)、王重阳(得过新冠并治愈后,又感染了)、欧阳锋(区域新冠感染率高),人人盼望王阳明,都在练就“九阴真经”,以期彻底“全冠清”。那些在疫情管控期间被封控的人们渴望自由,结果解封后却躲在一隅不露面,人们所预期的“报复性出游、补偿性消费”、车数马龙、人头攒动的场面并没有出现,相反的,大街上除了个别匆忙赶路的行人几乎不见人影,饭店、超市等公共场所基本上是服务人员多于顾客。可以说,马路车辆稀疏,人人皆惶恐不安。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老百姓一直把专家当成权威和定心丸,专家说的话,老百姓深信不疑,听话照做,但是三年下来的现状证明绝大多数红遍网络的专家不靠谱,甚至有的明显带有利益集团的痕迹,除了胡说就是八道,一些发言失之偏颇,忽悠的老百姓不知信谁好了。在经过放开后短暂的绝望后,老百姓在鄙视那些躺平的社会管理者的同时,自强自立自救,主动或被动地去实现与病毒共存。在基本药品被抢空后,坚挺中熬过染病的痛苦,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自愈。未染疫的人在战战兢兢中尽量不到人员密集流动的公共场所,期望能躲过病毒的攻击,因此有的人根据足球比赛的规则,演绎了“圣诞节进八强,元旦进四强,春节进决赛”的规划,八强已进,静待后天的半决赛,争取春节决赛夺冠。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与各类瘟疫的战斗中总结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智慧: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胜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完于春分,灭于清明,止于立夏。千百年来,凡有瘟疫通常如此。看来,除了搞好个人能防护,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一米距、早就医,方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变阳。

自1月30日WHO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警报后,三年的全球抗疫成效明显,新冠病毒已演变得温和,传染性变强,致死率变低,重症率减少,对人的危害大大降低,可能在1月宣布新冠病毒不再构成“全球卫生紧急事件”。国家也已把它归类为“乙类乙管”的传染病,甚至轻于重感冒。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不会再逆转。放开后的“疫情海啸”创造了新冠病毒感染的“中国高速度”,正在通过前所未有、超乎想像的迅速扩散,歪打正着地创造出群体免疫的世界纪录。

昨天早上起床开始打喷嚏、流鼻涕,自我感觉可能融于大众,尽管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的宅在室内,但也能染上新冠病毒了,心里感到“宽慰”,终于赶上潮流了,待到春节聚集喝酒时,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姿态,“自豪”地说“我也阳过了”,显得还有人缘。为了减轻不适,结果上午猛灌水、艾草熏、艾灸疗等一顿操作,下午即基本消除症状,看来是风寒感冒而已。没装成“阳”相,还得继续阴着,世人皆阳,唯我独阴。现在没有“阳”的人属于稀有人士,或者另类,已经走到了大多数人的对立面,无偿享用群体免疫的丰硕成果。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新年快到了,后天就是的第一天,20余天后就是春节即农历新年。此刻,我们正站在世纪疫情的关口,听百年变局的呼啸。健康码、出行码、场地码已成为历史遗物,戴口罩仍然是常态。来年大疫后的秩序重建,美好正在前方等待,只要我们挥手前行,前程肯定一片光明,尽管可能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瞬间又是一年,岁末年初之时,我要大声疾呼:我来了!

数九寒天,的冬至已静悄悄地过去,即将迎来新的一年。是啊,又快春节了,我又想起了的春节。

那一年,疫情的突然来袭,来得让我们措手不及。这是一场实打实战的阻击战,尽管没有硝烟,“敌人”看不见。但“战争”的紧张气氛绝不亚于一场真实战役。

那一年,我们争分夺秒,24小时严防死守。那段时间,工作和生活都变得十分不正常,每天的工作就是除了完成基础性工作外,还要参加轮流值守。那时我觉得肩上的责任很重,不能理解为普通的关卡守护着,更重要的是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记得是1月25日正月初一,新春的快乐气氛早已被严峻的疫情所淹没,一切的常态早已经被打破。1月26日正月初二,一场全天候疫情防控阻击战就此打响。那时候城镇和农村的农户家家大门都紧密,田野上、天空中到处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沉闷气氛,那些景象令我至今还历历在目。

如今,我们战疫情取得了阶段性的升级,但省内外疫情依然严峻,我们还不能麻痹大意,依然要全力以赴地把好村组健康关、隐患排查关,筑牢疫情“第一防线”,全力守护好我们本土的安全。

我坚信,有我们伟大的国家,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我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精神,我们终究会守护好我们必须守护好的全国人民,彻底地打赢这场特殊的“战役”。

冬至感怀

文/生活漫人

常言冬至大过年,九州冷暖不同天。

提冬数九孕春望,但愿世间无寒贫。

生活漫人随感于.12.21冬至夜

注: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

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

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

八十一天,就算“九”尽了,“九尽杨

花开”,“春回大地来”,天就变暖了。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

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短短几句童谣,就将数九时节的天

气特点描述的一清二楚。

今天又是冬至了!一场冬雪来临。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但同时这也预示着,从这一天开始,白昼将一天比一天变长,阳气开始回升……按照《周易》十二消息卦的理论,此时正好复卦当值,所以冬至日必须学习复卦。

我们知道,复卦之前为剥卦。《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返)下,故受之以复。”

万事万物总是不可穷尽,剥极而复,穷上返下,硕果坠地又生,故曰“复”。

故复者,一阳来复,循环往复也,此正如《杂卦传》所说:“复,反(返)也。”此时一阳返入始位,自内而出,自下而长,阳长阴消,此一团生意也,亦自然之生机也。复卦《彖传》讲:“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是天地之心的表现,此见天地何其伟大,又何其亲切!

七十二候周而复始,一日来复,万象更新。

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复正道,见天地之心。

冬至如大年。期盼疫情尽快退去。

一名患者突发心梗,脉搏骤停,而一位男护士跳上不断前进的担架救人。

这个视频的画面来源于浙江义乌浙大四院的急诊,是10月13号晚上八点刚过,一个就诊病人突然晕倒,医院里广播马上响起了999,这个999是急救的代号,代表患者出现了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需要立即抢救。

而听到广播之后,当时正在值班的九五后急诊科护士任志豪马上和同事一起拉着病床就飞奔到了诊室,患者心脏骤停意识。任志豪直接跳上了担架跪在患者身上为他进行胸外按压。我们看到那个画面里,医务人员推着病床快速转移昏迷的患者,跪在担架上的人之后,一边掌握平衡,一边有节奏地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这一幕诠释了什么叫和死神赛跑。两分钟,患者迅速被转移到了急诊抢救室,抢救室的医生立即给予了气囊辅助呼吸、人工胸外按压、紧急气管插管,急救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七八分钟之后,在医务人员的奋力抢救下,这名男子恢复了正常的心率。

而在征得家属知情同意之后,心血管内科医生开展了冠脉支架的植入手术,用最快的速度成功开通了堵塞的血管。手术进行了两次除颤,不到50分钟时间顺利完成。术后第二天,昏迷的米先生恢复了意识,他今年51岁,他回忆起当天晚上发生的事情还很后怕。

一开始只是感觉胸部疼痛,没有想到会那么严重,米先生说。感觉一路闯红灯把自己送到医院的朋友,也感谢医院里的所有医护人员,目前他已经康复出院。

看过视频的网友们都评论,这是硬生生的在阎王手里把人抢了回来。大家关注的那个跳上担架的男护士任志豪,这不是他第一次因为救人上新闻了。

的冬至,任志豪和家人去山上祭祖,途中遇到一名男子突然倒地,他马上上前跪地抢救,为男子做心肺复苏,直到五分钟之后,义乌市苏溪卫生院120的救护车赶到。这位年轻的九五后说,医护人员的职责和本能就是救人。无论在哪里,无论我穿不穿着内身白大褂,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

冬至啦,吃饺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