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置身“窗口”探风景

置身“窗口”探风景

时间:2023-04-18 14:24:29

相关推荐

置身“窗口”探风景

“20多年里,死了6个人。最年轻的不到20岁,聋的聋,残的残。”回首炸山开矿时的往昔,65岁的老支书鲍新民仍记忆犹新、痛心疾首,“老百姓、村集体是富了,可代价也不小,绿水青山全没了。”

这里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的余村。此刻,记者正乘坐观光车,重温今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余村的调研之路。前,总书记就是在这里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

今天的余村,绿水青山回来了,同时还带来了不一样的“金山银山”。280户人家的小山村,家家住别墅,户户开小车,去年人均收入逼近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1万元。总书记来了以后,“余村之火”更是旺上加旺,有时就连工作日,停车场里都一位难求。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在湖州,从余村启航,生态文明的“中国梦”正照进现实,成为一道道风景,熠熠闪耀在“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之中。

废弃矿坑上的众创园

同余村一样,德清县洛舍镇的东衡村也是开矿起家,尽管起步晚,规模却大不少。鼎盛时期,村里13家矿企齐开炮,一年采矿量多达百万吨。无节制的开采,让东衡满目疮痍。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但说难听些,这是吃子孙饭,断子孙路。”谈及过往,当了9年村党支部书记的章顺龙同样满脸痛心。底,为了保护生态,东衡下定决心,关停所有矿企。第二年,集体经济收入一下从几百万元跌成“剃光头”,徒留3000多亩的废弃矿山。

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村里个个都很彷徨,章顺龙正是在这时临危受命。“新官”上任第一年,他就申报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引进杭州建筑工程的渣土进行矿坑回填。

随后,东衡村马上建房修路,改善百姓生活,同时另谋新路。如果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让东衡起死回生,那么几年后,另一项改革则让村庄拨云见日。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异地调整入市的试点,村里规划了680亩的钢琴产业园。

这可不是异想天开。早在1984年,全国首家乡镇企业办的钢琴制造厂就办在东衡。30多年里,小镇洛舍早已名扬天下,成为“中国钢琴之乡”。听说要建产业园,恒凯乐器的老板施恒凯几乎彻夜难眠。从家庭作坊,到开办小厂,施恒凯自接下父亲衣钵后,一直渴望扩大规模,但苦于没有土地,只能屡屡与大订单擦肩而过。

眼下,产业园横空出世,包括恒凯乐器在内的46家钢琴企业入驻。有了新舞台,老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从过去单一的生产、销售,转向研发、培训、文创等。整个村子,如同众创园:利用矿山整治出的土地,一产农业主打智慧科技,并且与旅游、文化越走越亲,愈发擦亮了“孟故里”的金招牌。

凭借“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东衡几年前成功入列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再次为发展加码。,村经济合作社实行股权量化,每人每股684元;而到了去年,每股已达5万元。

新川村的“十年梦”

想起前的那场群体性事件,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的老人们,谁都能说上两句。改革开放后,一度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新川村,抓住机遇兴办了30多家企业。但没几年光景,溪涧成了“牛奶河”,边上的野生枫杨树枯死了,就连毛竹里面都不再长竹膜……直到50多个孩子集体查出血铅超标,全村愤怒了!

除了环境污染,新川村还是有名的矛盾村、上访村。党员干部“灭火”都来不及,哪有精力搞发展。这些无不刺痛着每一个新川人,同样包括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天能”是中国电池界的领军企业,起步就在新川村。3月,四村合并,张天任当选为党总支书记,开启了他的“治村之路”。

与许多乡贤回村不同,张天任主张村企结对。“不是不要发展,而是怎么发展、发展什么?”张天任告诉记者,来,村里淘汰10余家污染企业,壮大剩余“优质企业”,同时引导大伙儿创业。

这些人里,有跑供销、搞培训的,有跑运输、开饭店的,不一而足,还有很多人围绕电池探索产业链。从此,新川有了个别号——“山岕里的温州村”。

据统计,全村千万富翁就有100余名,村民年人均收入近15万元,家家都住大别墅。在张天任看来,小康生活不仅要“口袋鼓”,关键还要“脑袋富、生活美”。因此,这两年,村里投入不少资金用于美丽乡村的提升建设。

漫步新川村,乡村振兴馆、文化礼堂、养老服务中心、文体中心等一应俱全。72岁的张牛大头发花白,说起眼下的好日子,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感觉就像掉进了蜜罐子!”此外,还有90岁的老人张胜珍,四世同堂,这样的寿星在村里真不少。

村庄日新月异,生活蒸蒸日上,村民们的心自然就齐了。去年村里举行首届乡贤大会,乡贤们慷慨解囊,自发认捐了1105.7万元。如今,溪涧边上的野生枫杨树再现茂盛长势。溪水清澈见底,水质可以达到一二类,直接捧着就能喝。

往后“渔”生有奔头

“我是个‘渔三代’,对面那条街,原来就是我们家。”自报完“家门”,朱良荣就引来不少目光,“我的爷爷叫朱洪洋,在渔船上住了80年,常需要伛偻着背;父亲朱玉林早前在南太湖岸办酒店,现在开着大游艇;我呢,前两年回村当干部,同时兼职网上卖螃蟹。”

朱良荣33岁,湖州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小梅村人,他的故事生动演绎了三代人的转型,更是三个时代的接力。20世纪60年代末,太湖沿岸的渔民靠水吃水,常是一家人挤船上,靠打渔为生。后来,太湖风光和美味湖鲜引来游客,小梅村人泊船靠岸,自发形成了太湖湖鲜一条街,生意红火。

年近古稀的李东明退休前是南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旅游发展局副局长,如今成了新区建设展览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说起一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他的思绪飘向远方:“渔民以前最怕风,上岸做餐饮后,尽管没了担忧,但污水直排湖里,一年几万吨。当年清淤时,底下厚厚一层黑臭淤泥,污染程度可想而知。”

如何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发展经济?开始,南太湖探索双赢之道:搬迁所有涉污企业,拆除水上餐饮船,实施生态修复,渔民上岸也被提上日程。没过多久,政府斥资3亿多元的渔民新村拔地而起,750多名“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

朱玉林还没来得及为餐饮船的关停而伤心,就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游艇驾驶员,带着游客欣赏太湖风光。而他的伙伴们有的转行开茶馆,有的办起了民宿,还有的“旧业新抄”,从事生态捕捞……现在,湖鲜街成了渔人码头,聚集着本地人和投资客,俨然一片创业热土。

今天的湖州,国家级生态区县实现全覆盖,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在这里,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间,当地旅游人数从908.3万人次增加到1.3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增加了近三十倍。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湖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378万人次,农民人均收入34803元,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126.5万元。

中国农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蒋文龙 朱海洋 高建

监制:王澎;编辑:裴逊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