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乡村振兴探新路 绵阳涪城全面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探新路 绵阳涪城全面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0-06-07 01:52:23

相关推荐

乡村振兴探新路 绵阳涪城全面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00:58

封面新闻记者姚茂强 周洪攀

“绵阳,扩大了的涪城。涪城,缩小的绵阳。”5月26日,绵阳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新闻媒体走基层活动”,首站走进连续获评四川省“十强县”、连续7年蝉联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前三甲,绵阳市主城区、核心区和国家科技城建设的“主战场”涪城区。

近年来,涪城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围绕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定立,在构建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临港经济发展区、中心城区、农旅融合区“四片联动”、全域发展新格局中,立足涪城作为绵阳主城区优势,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深耕“一个园区”承载、“两翼齐飞”助力、“三大机制”赋能、“四大保障”护航的“1234”发展路径,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

“1+1+N”现代农业园区:

全面提速“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5月26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位于涪城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该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分级、分批规划建设“1+1+N”现代农业园区,构建产业发展“一心一环两带六区”空间布局,聚焦农业产业“精准化”。

在该区“杨关产业带”参观走访,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这里定位消费新需要,聚焦都市休闲农业、精品蚕桑等重点产业和绿色芦笋、有机茧丝等主导产品,“三大特色产业”板块,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民宿度假、健康养老等现代都市农业业态,木言别院、瑞丰竹庐等10余家精品民宿品牌辐射周边。

加强“菜篮子”产品高质量供给,优质蔬菜复种面积保持在16万亩以上、产量近40万吨,精品蚕桑基地3.5万亩,芦笋避雨设施基地1200亩,西部冷都建成川西北地区最大的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汇聚农业产业发展要素,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幅员面积23平方公里,基地面积1.12万亩,园区总产值4.52亿元。建设国际蚕桑小镇、有机农业示范园等特色小镇、园区平台5个,建成杨关大道都市休闲农业观赏带和产业一号线农业科技景观展示带17公里,绿道观光长廊20公里。注重农业产业“品牌化”。

出台《农产品“三品一标”及品牌农业认证奖励办法》,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3个,四川著名商标1个。“涪城芦笋”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涪城蚕茧”获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并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近5年“涪城蚕茧”和“七彩之虹”精品生丝质量排名全国第一,成为APEC会议和G20峰会领导人服装原料丝以及香奈儿、LV等国际顶级品牌指定原料。

“两翼”齐飞:

科技创新和文化引领让“乡村振兴”方兴未艾

近些年来,涪城区依托“科技城核心区、欧阳修出生地”浑厚底蕴,借力科技领先优势和历史文化传统,擦亮中国唯一科技城金字招牌,为涪城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振兴。依托国家科技城21个国省重点实验室,12个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优势,强化科技生态、创新科技转化,助推农村产业提质增效。政策虹吸育主体。出台支持科技型企业政策56项,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8家,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421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9家。与中科院、西科大等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农业产品182项,实现科研成果转化21项。

筑巢引凤建生态。建成“妙季优鲜”“原香国际”2个国家级星创天地和涪城区高层次人才库,用好“绵州育才计划”等10余项扶持政策,引进农业科技人才700余名。其中,柔性聘用农业农村顾问专家30余人,成功引进蚕学界唯一工程院院士向仲怀先生建立院士工作站。建设5G数字乡村。率先在园区核心区布局5G网络,依托园区物联网智慧平台、景区数字化、“五合一”社会化服务中心,建成现代农业大数据服务中心,实现全域87个景区VR动态可视、人流实时动态监控、大数据分析精准营销。以物联网GIS地图监控为核心,集成地块、生产、企业、人员、经营、农资等六大管理功能,建成全省领先的智慧园区管理云平台。

以文化创新引领乡村振兴。发掘唐宋八大家欧阳修“道德文章、守正图新”正能量,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农民-国民”的品格重塑和乡村文化提升。童伴阅读幼有所教。定位“六岁”以下农村幼儿家庭,通过政府组织阅读辅导志愿者进村入园开展绘本引读,实现城乡幼儿平等享受优质文化服务。一元文化老有所乐。定位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将线下本土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文化,线上传播到镇、村服务点,群众点播1次,政府出资1元支付购买。德孝传统民有所化。挖掘乡村德孝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出版各类乡村文化品牌20余个,创作《王婆骂鸡》等川剧、评书9类数字节目500余部,举办“涪城非遗大会暨丰谷非遗集市”和迎春“村晚”,推动黄荆凉粉、糖画等100余个非遗项目走进乡村。市场运作道有所载。采用“数字+”方式,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创新区文化馆运营模式,在压缩政府支出、提高场馆运维水平、实现场馆公益运营基础上,还培养了文化队伍,服务了城乡群众。民办文化团体年下乡演出500余场次,培育梨花节、菜花节、牛王节等乡村旅游品牌,全年实现乡村游客560万人次,收入超6亿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