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杨嗣昌 杨嗣昌十面埋伏

杨嗣昌 杨嗣昌十面埋伏

时间:2021-03-09 07:03:13

相关推荐

杨嗣昌 杨嗣昌十面埋伏

那时,邵捷春、左良玉、孙传庭等名将在南人北相,文韬武略的“总理”卢象升提调下,对流军连战皆捷,将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三十六家流军逼得或降或逃或匿。形势一派大好下,关外满鞑子再次深入畿辅。崇祯皇帝慌了手脚,急令卢象升率精锐去京师勤王。时年不到三十岁的崇祯,虽然勤于王政,但性阴狠,对属下多疑,苛刻寡恩。设特务机构东厂、锦衣卫,广派特务监视部属,动辄派出缇骑将属下逮到北京治罪。在一派内忧外患面前,崇祯信任的朝廷重臣――原三边总督杨鹤之子杨翤昌向皇上献“攘外先安内”计,建议朝廷对满洲鞑子宜抚――每年输以巨款以求喘息时机;腾出手来,对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流军”痛剿,一网打尽。时中枢三人,这就是杨嗣昌、卢象升和崇祯的亲信太监、当了天下军马总监的高起潜,可谓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崇祯私心赞成“攘外先安内”,但又怕民怨沸腾,不明确表态,假惺惺征求卢象升意见。杨、高二人对满清主和,独卢象升主战。这样,卢象升势必难逃一死。在迎战深入畿辅的满洲铁骑大战中,卢象升孤军作战,面对数倍于己之敌,苦战数日而粮草援军不继,最后血染疆场。明末的两根擎天大柱――前是袁崇焕,后是卢象升就这样轰然坍塌。他们最终死在内部,死在了崇祯皇帝手上。——《张献忠-大西皇帝梦》

之后,兵部尚书杨嗣昌挑起了剿灭流军的重任。卢象升本来下得好好的一盘赢棋,被志大才疏,只会纸上谈兵的杨嗣昌很快下成了一盘死棋,输棋。偏杨嗣昌又执迷不误,嫉贤妬能。因此,众叛亲离,属下大将左良玉不听他的调遗,公然抗命,反而躲过一时。而邵捷春听他的,最终活活被杨嗣昌排挤、陷害致死。崇祯十六年(1643),将局势弄得不可收拾的杨嗣昌,在张献忠率军拿下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前夜畏罪自杀。至此,崇祯用以维护明朝三百年江山的最后一点血本被杨嗣昌输光当尽。李自成、张献忠分率百万大军,以破竹之势向南北两方挺进……张敬一清楚地听到了明朝垮台前的吱呀声。失望之余,挂冠而去,归隐佛门。——《张献忠-大西皇帝梦》

一声叹惋~悲凉的崇祯帝。崇祯帝一朝先后有袁崇焕、杨嗣昌、孙传庭、卢相生、洪成虫、熊文灿、程新甲等人被委以军事重任。然而崇祯帝却让他们几乎是无一善终啊,不是被迁怒处死,便是被逼上阵,战死沙场,其余的则是孤军被围而得不到援助,最后或被俘或倒戈投降。其中崇祯帝因皇太极一个简单的反间计而冤杀了国之屏障袁崇焕,则是最为著名的自毁长城的行为。多疑与自负的性格,使这崇祯帝就无法建立对臣子的信任,既做不到知人善任,客观评价臣子的能力,又做不到用人不疑,宽恕臣子的一时失误。在内忧外患并起的严峻形势下,崇仁帝还沉浸在对朝臣的刻毒怨恨和对自己的怀疑、自责等复杂的情绪当中,不但于事无补,而且是越陷越深,终于难逃亡国之君的命运。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了北京城外。明朝军队溃败,崇祯帝叹息,通宵大呼,内外诸臣误我误我。此时的崇祯帝自知明朝将亡,万念俱灰,念及自己历经图治十七年,却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心理防线彻底的崩溃了,情绪也走向了极端。他招来朱皇后和袁妃,连呼左右侍从敬酒,这一口气就喝了几十杯。崇祯帝挥剑砍死了袁妃,这朱皇后见状急赴昆宁宫自缢而死,见长平公主在一边哭泣不已,崇祯帝就大喊道“如为何生我家”?崇祯帝一剑砍去,公主举臂阻挡,被砍断了右臂昏死过去。接着他又一口气杀了幼女昭仁公主和几个嫔妃。然而绝望却激发了崇祯帝的求生本能,他匆匆换上了便服准备混出城。当时这城门紧闭,崇祯帝从朝阳门辗转至安定门,却无法令人开城。崇祯帝的求生之路被彻底的给截断了。三月十九日拂晓时分,太监王向垚在宣武门投降,大顺军将领刘宗敏率领部队是浩浩荡荡进入了北京城。惊慌失措的崇祯帝亲自在奉天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没一个人来,崇祯帝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由于这往日的刻薄寡恩,崇祯帝赴死的时候啊,只有一位名叫王崇恩的老太监陪伴。无比凄惨的崇祯帝用鲜血在自己的浴袍上写下了最后一道诏书“朕良德灭宫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不伤百姓一人”。然后自缢身亡了。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啊,勤勉爱民的崇祯帝仍念及百姓安危,恳请贼人哪怕分裂自己的尸体,也不要伤害百姓,此言此行是催人泪下。然而他的多疑自负的性格弱点也彰显无疑。在临死之时,他仍然认为亡国的责任呢主要在于诸臣误朕,把主要罪过都推给了自己的臣子。崇祯帝之死可悲可叹。

崇祯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他呀本来有成为一代明君的潜质,虽然有性格的缺陷,但终归不甘存亡大道。可怜的是他生不逢时,面对一份注定清退的事业,即便他所作所为尽善尽美,那也无法挽回气数将近的大明王朝。因此后人对崇祯帝的评价大多不是苛责,而是叹惋。攻入紫禁城的李自成曾中肯的评价崇祯帝,还好生收殓了崇祯帝的遗体。而清政府在修编这个明史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崇祯帝“开然有为”,即位之初,便能机智果断的解除奸逆之臣。可惜的是,大势已去,朝廷中门户相争,战场上将骄卒惰,国家已经到了溃烂的境地。他在位十七年,不尽声色之事,勤勉不待忧国忧民,耗尽心力治理国家,虽然想得到非常之才,然而用非圣人一发愤世,又复信任宦官举措失当,崇祯帝可谓不幸。

1628年,皇帝朱由检正在批阅奏章,他的身体突然感到异样,他立即指着大殿里的墙壁说:“来人,把这墙给我凿开!”墙壁凿开后,崇祯皇帝不禁仰天长叹道:“终于让我找到了!”

朱由检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也就是崇祯皇帝。23岁的明熹宗驾崩时,因为没有子嗣,所以便由17岁的崇祯继位。

明熹宗就是一个木匠皇帝,他除了喜欢做木匠活之外,基本上什么都不会,所以大权就被旁落到他的奶妈客氏和太监魏忠贤手中。在他临死之际,他仍然没有想明白这二人对他的伤害,他还让你崇祯一定要好好对待他们。

崇祯可不像哥哥这么傻,他入宫前一天就被嫂嫂皇后嘱咐,一定要小心魏忠贤,不能吃他送过来的食物。

魏忠贤担任司礼监的执笔太监,明熹宗的奏折都是他代批的,朝廷内外包括内阁和各省的总督巡抚,都有他的心腹。他虽然不敢明着加害崇祯帝,但是暗中下毒还是很有可能的。

崇祯第二天就要登基,所以这一晚他需要住在宫里。魏忠贤派人送来的食物,他都不敢吃,就吃自己藏在衣袖中的烧饼和清水。

当晚,魏忠贤还给他送来四名美人,崇祯笑着收下了,但是等到魏忠贤离开之后,他就让自己的进侍搜查女子的身体,结果在她们身上发现了四颗小药丸,这是一种带着催情效果的迷魂香。

崇祯知道自己的父亲登基一月便去世,兄长当了7年皇帝就驾崩,都是因为美色所误,所以他不能重蹈覆辙。对于魏忠贤送来的美人,他一个都不碰。

崇祯顺利的登基之后,他心中恨毒了魏忠贤,但是此刻他还不能立即对他出手,所以就假意对他表示顺从,重要的事情还是交付给他去处理。即便依旧可以享受,但是魏忠贤依旧不肯放过崇祯。

崇祯帝每日批阅奏折,他时常都在屋里里闻到一种异香,这种香味甜腻腻的,让人莫名的躁动,崇祯觉得不对劲。晚上,他让所有人熄掉烛火,他看到墙壁上透出来一点红色的亮光,崇祯让人把墙壁对着那里砸开。

就有一个小太监藏在里边,点燃着一根香。经过小太监招认,这种就是掺加了春药的迷魂香,而且指使他这样做的人就是魏忠贤。

崇祯知道魏忠贤对他暗中的算计,但是他依旧没有发作,而是让小太监不动声色,他需要静待时机一击将魏忠贤打倒。

崇祯皇帝对于美色,他真的极度克制自己,不仅不碰魏忠贤送来的美人,他岳父下江南抢来的绝代佳人陈圆圆,也没有要。

魏忠贤看到崇祯不近美色,他知道自己的手段没有用,不过,他要试探一下崇祯对他的看法,所以他就主动请辞,崇祯帝为了迷惑他,自然极力劝他留下来。魏忠贤看到崇祯是真的怕失去他,所以高兴地继续作威作福。

崇祯帝要动摇魏忠贤的根基,他就时不时就重赏为魏忠贤的手下,就算是他们受到朝臣的弹劾,崇祯帝也不做处置,但是却也反对朝臣继续检举他们的罪行。

魏忠贤的野心膨胀,他想要废了崇祯帝自己取而代之,此时,他的手下们虽然对他忠心,称呼他为“九千岁”,可是他们却也想着皇帝对他们挺好,没有必要谋反,毕竟要是失败了可是死罪,所以就不同意。

魏忠贤的左膀右臂崔呈秀,他就直接说了不同意。魏忠贤看到崔呈秀如此,便想要给他一个下马威,就故意在崇祯面前说他的不是想要处置了他。崇祯帝看到他们主仆内斗,乐得高兴,他立即就惩处了崔呈秀。

通过这样“反间计”,魏忠贤的手下都被崇祯处理得差不多了。后来,崇祯帝由着大臣们提出魏忠贤的过错,定下了他的罪状,打他100大板,,罚去给明熹宗守陵去了。

魏忠贤大势已去,还不知收敛。他出发去皇陵时,还1000护卫随行,座驾就有40辆马车。他这看起来不是受罚去了,而是郊游去了。崇祯帝生气了,要把他抓回来。魏忠贤自知难逃一劫,自缢而亡了。

魏忠贤死后,崇祯帝想要做个好皇帝,他非常勤勉,早起上朝、批阅奏折。明朝在他这里,似乎有了“中兴”的样子。但他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好比,袁崇焕看到灾情请求拨粮,但崇祯帝不想给,众大臣也觉得应该给,此时,只有周延儒看出崇祯帝想法,他说不用给。崇祯看他有眼色,就很宠幸他。可周延儒就是庸臣,崇祯重用他就是误国。

不过,崇祯帝的坚持有时候也是对的。

朝廷急需用人,但杨嗣昌、陈新甲、方一藻均有家丧,他们按理需守孝三年,崇祯觉得事从权急,处理完丧事就可以回来工作了。有大臣提出反对意见,崇祯就把那人降级发配江西去了。

不过,崇祯最得最错的一件事,就是错杀了袁崇焕。袁崇焕一死,清军没有了对手,就在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清军一路直逼京城,大明朝亡了。崇祯帝知道自己做错了的,但是一切都无法回首了。

可是作为帝王,他不愿意被抓到做俘虏。太监劝他投降,他一剑就杀了太监,他送走了孩子,对王后说:“你跟朕,朕对不起你,但你是皇后,理应殉国”。

周皇后拉着他的手说,“妾明白”,周皇后自缢而死。

崇祯帝走到了一棵歪脖树下,用一条白绫毅然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临死前他留下遗言:“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如果不是明朝气数已尽,或许他也能做个好皇帝!

北宋夏竦在西北前线时,曾下悬赏令:“擒赵元昊者爵万户侯”。

元昊得知消息后,也下悬赏令:“得竦者,与钱三千”

明末杨嗣昌征讨张献忠时,曾重金悬赏,“擒斩张献忠者,赉万金,爵侯。”

结果,第二天杨嗣昌的府衙中从大堂到厨房,乃至浴室,都被人写上“有斩督师者,赉白金三钱。”

#头条创作挑战赛# 每天一个古代文化常识,第四十七。

一门谈果的学问和一门谈因的学问。

先来看看今天学习的词条:

月食五星

崇祯十一年四月己酉日的夜晚,火星离月亮只有七八寸,到拂晓还在逆行,尾星八次被月亮遮住,丁卯又退到尾星,慢慢地又到了心星。

杨嗣昌上疏说:“古今的变异,月亮吞食五星的事史书上一直就有记录,但也要观察具体情形。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月亮吞食火星,第二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就在五原塞归顺。汉明帝永平二年,月亮吞食火星,而皇后马氏德行冠于后宫,第二年画了云台二十八将的画像。唐宪宗元和七年,月亮吞食火星,第二年发动战争,连年兵败。现在月亮又一次吞食火星,幸运的是还只在尾宿,内对后宫不利,外对国家不利。皇上应该勤修德行以求和谐,即便有灾难也一定不会成大害。”但深究杨嗣昌的话,他所引的年月全是错的。

碎碎念:

这个故事后面那句话,让人意味深长。到底是他全部记错胡说八道,还是想借题发挥敲打皇上修德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样说的结果大概是能起点好作用的。

佛家总说因为你做了这样那样的事,所以得到了怎样的结果,做好事结善果做坏事结恶果诸如此类的。而道却是经过一系列天文地理各种推理以及几千年的经验,算出了果,再结合天、地、人等多方因素去促成那个果。

用促成可能不太准确,如果是不好的果,我们要想办法化解,让它朝稍微好的方面发展。化解的办法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配置调换和医学的救治,而不是外面那些说请什么神佛佩戴什么玉石,那些都是些形上的东西,并没有实际改变它的神。

该是怎样还是怎样,要说有些什么作用,大概就是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一些心理暗示,让自己想开点。

三分之一对抗三分之一,总还有输的可能,而三分之二对抗三分之一,胜算就大得多了,这样看来,觉得这样的数据比念力更有说服力。

当然每个人的信仰都值得被尊重,只要是在做好的事情,用什么形式什么方法什么派别都无所谓,不用拘泥于这些。

刽子手嘲笑死囚怕死,死囚:我饿,刽子手大惊急忙跪下说:先生请

清朝初期抓了很多反抗者,这些人没有被抓之前都是言辞激烈,一副不怕死的样子。

而现在得知马上要行刑,反而很多都变得胆小怕死起来,如此让刽子手不仅对他们嘲笑起来,但是当刽子手看到下面要行刑的人,反而止住了笑,变的严肃和恭敬起来。

刽子手有如此反应,正是因此人和其他人不同,他是真正明朝的大忠臣,明末清初人们都敬仰的闻名学士黄道周。

如今被抓落得如此田地,他还依然不卑不亢,坦然赴死,如此怎么能不叫人敬重。

黄道周,他出生在福建的漳州府漳浦县,因其才华出众,所以当时被人称其号为“石斋”,为表示对他的尊重,所以世人称之为“石斋先生”。

黄道周通天文、理数诸书,在工书善画,诗文、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算是明末时期难得的富有才华的人。

不仅如此,黄道周16考取进士后,他就得到袁可立的推荐,很快就进入朝廷任职,在1645年的时候已经成为明朝末期的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当然黄道周的才学是让人赞赏的原因之一,其能得到世人的钦佩还是因为他的忠义表现。

明朝末年时候官场混乱,人民的生活也很困苦,加上边境总是有战乱出现,所以明朝末期的政权变的很不稳定,掌权者也多有昏庸的表现。

因黄道周本人忧国忧民,所以他极力的想要劝谏皇帝能肃清朝政,亲贤臣,远小人。

然而,他的不断努力换来的却是万历皇帝的不满,几番觐见让万历皇帝对黄道周憎恶至极,所以他将其贬了又贬,直到黄道周辞官隐居。

黄道周在官场上的不顺并没有让他动摇爱国的心。

1636年,崇祯皇帝再次招黄道周上朝为官,此次黄道周对皇帝的赏识很是感激和认可,所以他为詹事府兼翰林侍读学士的时候很是尽心竭力。

对私下妄议的臣子都是怒目而叱。即便是在皇帝面前,黄道周对其他臣子的行为也会直言。

当时,杨嗣昌是崇祯皇帝的宠臣,他经常肆无忌惮的议论朝政,言辞多有不敬。

黄道周跟皇帝说明,可惜崇祯袒护杨嗣昌,而导致黄道周怒斥皇帝:“忠佞不分,则邪正混淆,何以治?”

这样的话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接受不了的,所以,黄道周被贬。直到杨嗣昌暴病而亡,崇祯皇帝在李自成起义对大明不利的时候才想到黄道周,可惜此时黄道周已经心力交瘁。

他深知明朝气数已尽,自己再如何也无力回天,因此,他拒绝崇祯的邀请,而选择远离朝堂。

不久,清军击溃明朝军队,攻进了明朝的皇城,逼得崇祯皇帝吊死,如此悲惨的情形让当时的爱国人士感到悲痛不已。

黄道周也悲愤难当,即便自己老迈,但是仍然决定要为朝廷效力,他主动到南明朝廷任职,并请缨带兵和清兵作战。

然而,郑芝龙的不尽力让南明彻底灭亡,虽然黄道周伤心,但是依然无力回天。

黄道周与清军的战事以失败被俘告终。此时,清军中有知道黄道周名号的人,想要让其投降为清朝效力。

然而,黄道周不曾屈服,他不仅用言语辱骂清军,还采用绝食态度来表达自己不屈的决心。没有办法,清朝官员只能决定将其杀死。

行刑的时候,黄道周几日不曾进食,所以身体没有力气,几次都跌倒在刑场,这让刽子手以为他害怕死亡,所以嘲笑他。而黄道周却说出“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的话。

话罢,还给家人留下了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

在场的人无不被黄道周的抗清赴死的行为而感动,观刑中的很多人都流下眼泪,为如此忠贞的义士即将死去而难过,即便是刚才还嘲笑他的刽子手也对黄道周钦佩不已。

据传言,刽子手行刑完后,曾用黄道周身上的衣服布写下“大明孤臣黄道周”几个字,用以表达自己对他的崇敬之心。

参考资料:

[1]黄道周轶事二则辨析-郑晨寅 , 傅阿循 - 《龙岩学院学报》 -

[2]《孝经》"移孝为忠"说的困境与超越——以明末大儒黄道周为个案-郑晨寅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3]论黄道周的民本思想-张启琛 - 《东南学术》 - 1992年

一个人的一次失误,让历史给大明朝开了一个大的玩笑。

“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强硬似铁的明朝,在其享国270余年间,似乎一直是这么做的,不过,在大明帝国的末期,为挽救衰微的国运,“心比天高”的崇祯皇帝曾经服过“软”,动过议和的心思,如果当时成了,或许明朝的国运会有一变。

崇祯为何会有议和的想法呢?

当崇祯当政时,尽管他在即位之初就诛灭魏忠贤阉党,让皇权得以重显,但此时他统治的帝国,已经久病成疾,变得外强中干。而连年的天灾,让国家的财力日衰,日渐加重的赋税,也让百姓苦不堪言,进而纷纷揭竿而起,而在外,崛起的后金成了明朝的强大敌人,此时的明朝已经进入了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时刻。

面对此情此景,当时的群臣分为了主战、主和两派。最初崇祯在用人方面,还是很强硬的,他重新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然而,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严重的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

于是,一直强硬的明朝,也有了议和的举动,意图缓解危机,而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干不过,退一步,用议和来缓解压力,的确算是较恰当的解决之道。然而这议和的想法,最终的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都是在那些坚持“强硬”,更讲究“忠正”的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下告吹。先有主战的袁崇焕,以莫名的“谋款通敌”的罪名被杀,而后来的杨嗣昌支持的议和,本已将成,不过却弄得举朝哗然,以杨嗣昌被迫辞职结束。崇祯曾感慨:"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

而后,随着松锦之战的结束,明朝失去了对东北的控制权,而此时的南方,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横扫中原,大明朝的官兵面对着两线作战,左支右挡,陷入了疲于奔命的境地。

“攘外先安内”,为摆脱两线作战的窘境,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私下开始明朝对后金的最后一次和谈,当时他派遣手下马绍愉偷偷潜入沈阳,携带崇祯的敕书,与皇太极议和。马绍愉返回北京后,将议和情况写成书面文件,呈送上来,而当时,陈新甲赶着上朝议事,就随手将文件放在了一边。

接下来,历史就给大明朝开了一个大的玩笑。陈新甲的秘书在整理文件时,把桌上与后金议和的密件当做公开文件,也没有请示,就开始传抄,并发布在邸报上,就是朝廷的官报。这一来,本是秘密的议和过程,自然一下子被百官知晓了,朝野为之哗然,于是乎,很多“忠正”大臣们上书弹劾。

在众多坚持认为大明与后金,是势不两立对头观念的大臣们的“愤怒”抗争下,大明朝与后金的最后一次和谈无疾而终,而崇祯为平息舆论,还将“替罪羊”,可怜的陈新甲斩首弃市,明朝自此彻底的关上了议和的大门,同时也失去了改天换命的一次重要的机会。

两年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在煤山上吊身亡,死前曾有一句遗言“诸臣误我”,只是不知他是说陈新甲,还是那些反对议和的“满朝忠正”?

崇祯十一年,如果没有清兵寇关,应该是崇祯心情十分高兴的时刻。

因为,多年的剿匪终于有了成果。在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思想之下,

农民军被打得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李自成在陕西被明军追的可谓是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最后在潼关被孙传庭杀得全军覆没,仅率18骑逃入了深山老林内部,不敢出来。

于此同时,张献忠也是狼狈不堪,被明军持续压缩战略空间,接连损兵折将,最后只能投降明朝,以求保全。

若是没有清兵寇关,连陷七十余城,没有卢象升战死,这一年对于明王朝来说,可谓圆满。

崇祯(1641年)2月,张献忠率部跳出四川,奇袭襄阳。襄阳是杨嗣昌围剿农民军的后方重镇,囤积的军需辎重全被张献忠缴获,并且襄王就藩于此,杨嗣昌得知襄阳被攻破,襄王被张献忠杀死,同时李自成攻破洛阳,福王被杀,他自知这次死罪难逃,在沙市忧惧而死。一时李自成在河南,张献忠在湖北,攻城掠地,声势浩大。

4月,张献忠会合罗汝才进攻南阳,南阳城是唐王的就藩地,驻扎在郧阳的左良玉部不敢不救,就率军来守。张献忠部攻南阳不下,就准备去打郧阳,抄左良玉的老巢,罗汝才劝阻道:“郧阳城险坚固,左良玉部的家属财物都在城内,前去攻打左良玉必来回援,到时我军攻坚城不下,腹背受敌必然失败,不如趁官军在河南和李自成对持之机,我军向南攻打承天府,去占领湖广广阔之地”。张献忠的其它部下也觉得罗汝才说的有道理。不料张献忠突然火冒三丈,将手中茶杯摔在地上,大声斥责罗汝才道:“襄阳,光州,随州,信阳,这些大城攻破都易如反掌,你怎么就认为我攻不下郧阳。”罗汝才当初与张献忠一起起兵,岁数又比张献忠大,如今被张献忠像手下一般呵斥,心中大为不快,但罗汝才比较能隐忍,也就不说话了。

果然张献忠攻打勋阳不克,左良玉又带兵来援,腹背受敌而大败,罗汝才又建议去河南联合李自成,张献忠不听非要东进攻取南京,结果在信阳城外又和左良玉追兵决战,张献忠再次大败,死伤数万人,张献忠也受伤,差点被左良玉擒获,幸亏手下苦战才得以逃脱,罗汝才看到张献忠喜怒无常,就趁机带兵离开,北上河南投奔李自成去了。

罗汝才绰号“曹操”,生性狡诈,打仗颇有智谋,为人又比较大方,打仗缴获的财物愿意拿出来与友军平分,所以大家都愿意和他合伙。但罗汝才胸无大志,贪图享受,满足于四处流窜劫掠财物,又非常好色,即使被官军追的像丧家之犬也要带着抢来的女子,他曾对手下说:“我就喜欢做贼,做贼好啊,以前那些大户人家的小姐,连正眼都不会看我一眼,现在,各种漂亮女子,官家小姐,还不都乖乖的趴在我脚下。”胸无大志成不了大事,资格又老又不能屈居别人之下,所以注定了罗汝才的下场。

罗汝才投奔李自成后,在河南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此时李自成不好女色,又能与士兵同甘共苦,所以看不惯罗汝才的做派,李自成势大后就想吞并罗汝才部,就找了个借口杀了罗汝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