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融合发展谱新篇 厦门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融合发展谱新篇 厦门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时间:2020-01-19 12:44:41

相关推荐

融合发展谱新篇 厦门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本报特稿·

【亮彩数字】

●目前,厦门拥有台企超5700家,历年累计实际利用台资112亿美元,台企工业产值占厦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3。

●经厦门口岸往返两岸的旅客占两岸直接往来总量约1/4。

●厦门口岸的台湾水果、休闲食品、酒类、图书、大米等进口量稳居大陆第一。

厦门与台湾,隔一湾浅浅海峡,相望。

咫尺却成天涯,成为中华民族史上无比悲伤哀痛的一页。

作为唯一因台而设的经济特区,厦门,毅然扛起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特殊使命。

从融化阻隔海峡的坚冰,到冲开封闭数十年之久的两岸往来之门;从颁布大陆第一部地方性涉台法规,到全方位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从个案直航到两岸“三通”,再到“台厦欧”班列对接“一带一路”……

40年来,厦门这座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城市,始终走在对台交流最前沿,进行了许多探路性、试验性、开拓性的实践,通过大胆试大胆闯,成功创造诸多“第一”“首次”“率先”,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台交流合作的“厦门经验”“厦门模式”。

这些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对台战略支点作用,全面推进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和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发挥独特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作用,为两岸融合发展再探新路,打造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如今,厦门已是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交流交往最活跃平台、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

40年来,厦门写就这本厚厚的“两岸一家亲故事集”,诠释着内涵深刻的主题——“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

一个个平台桥梁

演绎两岸割不断的骨肉缘、不了情

因台而特的厦门,把宏大的民族叙事,写进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两岸故事里。

一位73岁老人,一踏上金门码头便颤抖跪下,念着“我回来了”,深情亲吻久别半个多世纪的故土。那是2001年,第一个从祖国大陆直航金门的探亲团,从厦门出发,带着一群笑中带泪的白发老人,重回故乡,寻找旧人。那场破冰之举,拉开厦金“小三通”序幕,实现了1949年以来厦门金门首次人员直接往来。

八旬老太太黄梦楼,通过“小三通”颤巍巍找到金门故宅,得知父母哥嫂都已离世,坐在故宅石阶号啕大哭,直到金门乡亲为她寻来远房侄孙相认,老人才破涕为笑。

台胞颜武胜,循老祖宗的足迹而来,到海沧祭拜先祖多次。第七届海峡论坛那年,他特意把儿子带来,在海沧青礁村院前社大夫第,三拜老祖宗颜思齐。“一定要把第二代带来,代代相传,根不能断。”

86岁台湾老人高秉涵,30年前回到山东老家却未能见到老母亲最后一面,留下一生遗憾,随后这30多年,他抱着近200坛台湾老兵的骨灰回大陆,让他们魂归故里。“过去,你们牵着我的手到台湾,如今我要抱着你们的骨灰回家乡。”第九届海峡论坛,这位老兵的一句话,道尽两岸割不断的骨肉缘、不了情。

流光没把故人抛,以厦门为主会场的海峡论坛,连续举办十二届,成为两岸民间割不断的纽带,演绎着两岸同胞“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肉情。

两岸最便捷的海上通道、规模最大的两岸民间交流盛会、大陆首批台商投资区、大陆最早的台商协会、大陆唯一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大陆唯一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大陆唯一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40年,厦门搭建起一个个大陆最早、最大的两岸交往平台、桥梁,太多亲情故事发生于此,不断发出“祖国和平统一”的最强音。

因台而特因台而兴

始终以前沿姿态拥抱台商台胞

因台而特的厦门,也因台而兴。

“第一个吃螃蟹”的台商高新平,1984年在新加坡找上厦门访问团,以30万美元的投资,开始了“三德兴”在厦门的创业,并在这里发展成为知名企业。老一代台商陈信仲,拿着一瓶厦门海沧的温泉水到新加坡化验,发现水质非常好,于是来到厦门开荒拓野,建起日月谷温泉度假村,并将其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40年,太多台商台胞,以厦门经济特区为第一站,开始了在大陆的投资兴业。

两岸“坚冰初融”之际,东岸最早一批“试水者”,从厦门开始,消除对祖国大陆的陌生感,发现无限商机,成为最早一批台商,成立了最早一批台企。深耕厦门20多年的台商吴家莹,还清晰地记得初到厦门考察时的情景:街巷里熟悉的乡音、锅灶里熟悉的味道,格外亲切。

台湾开放赴大陆探亲之后,众多夜夜梦神州的台胞,也是从语言相通、习俗相同的厦门开始,带走久已不见的祖国特产,带来深受欢迎的台湾产品,并开始了海上小额贸易。台商因为台湾岛内的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扬而举步维艰的时候,又是从厦门开始,看到了和祖国大陆经济互补的绝佳机会。

1990年以前,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台资企业集中在厦门,到大陆的台湾人有80%是从厦门开始“登陆”的。这些年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厦门,更是充满吸引力,友达、东元、联电等众多台湾百大企业纷纷前来投资设厂。

两岸首家合资证券公司、两岸首家合资消费金融公司、海西首家两岸合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大陆首家台资保险机构均落户厦门。目前,厦门拥有台企超5700家,历年来累计实际利用台资112亿美元,台企工业产值占厦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3。经厦门口岸往返两岸的旅客占两岸直接往来总量约1/4,厦门口岸的台湾水果、休闲食品、酒类、图书、大米等进口量稳居大陆第一。台湾成为厦门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40年来,厦门始终以最前沿姿态拥抱前来的台商台胞,承接台湾一波又一波的产业转移、升级。不少台企在厦门投资经营多年,不仅自身取得良好发展,还带动了区域内产业的整体提升,成为厦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被视为在厦台企的一个排头兵,联芯项目有效促进了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聚集。

两岸关系大格局中

厦门创造的“第一”从没间断

并非离得近就能成为最前沿,厦门能成为两岸“第一站”,得益于坚持不懈的先行先试。

40年来,在两岸关系的大格局中,厦门创造的“第一”“唯一”从没有间断。

经济特区成立之后,厦门先后设立集美、杏林和海沧三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在台湾第一波以轻纺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第二波以石化为代表的资金密集型产业转移中,厦门台商投资区都发挥了很好的承接作用。在近年来以光电、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为代表的新一波产业转移升级中,厦门又走到了前列。

2001年开通的厦金航线,是一个历史性突破,被誉为两岸民众往来的“黄金通道”;两岸“大三通”开启后,厦门水到渠成被列为两岸包机直航点、海上直航口岸、率先实现“大三通”的口岸之一。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台商北移并在大陆“遍地开花”,这对厦门在两岸中的地位提出新课题。“在市场经济的今日,厦门在两岸的特殊地位能不能维系?”“因台而设的特区,还能不能特下去?”

厦门市委市政府科学把准形势,果断把握金砖合作、自贸试验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多重优势叠加的机遇,开辟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创客基地,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台湾商品经中欧(厦门)班列出口,率先开展对台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率先启动两岸海运快件业务和跨境电商“监管互认”试点,率先出台大陆首个地方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厦门率先出台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多项措施……

再一次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厦门,“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向台胞们释放“一家亲”的实实在在举动,帮助台胞融入新家园,也带动台企再度起飞。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厦门专门出台增信心、渡难关、稳预期十条措施和落实惠台利民政策实施细则等,“一企一策”精心帮扶,帮助台企解决供应链、资金周转、物流、外地员工返岗等难题。从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今年年初到今年5月,仅数月时间,厦门规模以上和“三高”台企便全部复工,企业产能接近乃至超过同期水平,不少台企的业绩逆势增长。

“不到500万人口的厦门,生活着超12万名台胞,可见大家对这座城市的高度认同感。厦门就是我们另一个家。”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直言。

越来越多的台商台胞以主人翁的热情,参与到厦门城市建设、社会治理中。华信混凝土全方位参与厦门市政工程,又为金砖厦门会晤会场的改造升级助力;元谷信息科技,为厦门11条隧道进行照明改造;美格农艺利用台湾绿色建筑经验技术,提升厦门的景观工程;大陆第一支台胞志愿者服务队在厦门诞生,“两岸义工志愿服务”成为这座文明城市的又一个品牌……

40年,把厦门贡献的一个个“第一”串联起来,不难得出一幅两岸交流清晰的“路线图”——两岸关系的每一个演化与推进,都有厦门的身影。它们勾勒出的是厦门在每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创新与努力,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宏大背景之下,厦门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的成效、经验和历史性的贡献。(厦门日报记者 詹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