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五原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 建设富裕文明幸福新五原

五原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 建设富裕文明幸福新五原

时间:2023-06-08 04:58:20

相关推荐

五原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 建设富裕文明幸福新五原

正北方网讯(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 白忠义)9月12日,在巴彦淖尔市新闻办和五原县委、政府举办的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幸福新五原、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五原县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张广明介绍了70年来五原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五原县地处黄河“几”字湾最北端、河套平原腹地,总面积2544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1个农场,总人口30万,耕地230万亩,素有“塞外粮仓”之美誉。五原历史文化悠久,有史记载2400多年,是河套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这里曾留下蒙恬北筑长城、卫青抗击匈奴、北魏沃野镇起义的千古佳话,也留下了王同春兴修水利、冯玉祥誓师北伐、傅作义抗日的英雄壮举,还留下了诗仙李白“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的千古名句。

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铿锵脚步,五原县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70年来,在中央、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帮助下,五原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用责任和担当,谱写了一曲曲创业之歌、开放之歌、奋斗之歌;用改革和创新,走过一段段探索历程、进步历程、繁荣历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五原县委、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带领全县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持续改善,先后荣获170多项“国字号”和“区字号”荣誉,圆满承办40多个全国、全区现场会,五原的影响力、美誉度和五原人民的自豪感前所未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1949年9月20日五原县和平解放。解放初期经济基础差、底子薄,70年来,五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了全面提升。工农业总产值由1950年585万元增加到的90.4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200万元增加到34.1亿元,财政收入由1953年176万元增加到3.5亿元。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五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地处北纬41度农作物种植黄金带上,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年日照时数3300小时,昼夜温差大,水土光热组合条件好,是全国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们坚持绿色农业发展方向,全力争当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排头兵,争创乡村振兴和三产融合全国领先。近5年来完成全县所有耕地一轮配套,是建国以来总量的3倍,获评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耕地由建国初期的83万亩增加至230万亩,粮食总产量由0.56亿斤增加到9亿斤。建成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138个,其中规模以上20多个。葵花产业,建成全国首家向日葵技术研究院和全国最大的葵花种子交易市场,自主研发食用向日葵良种占全国市场1/3,“五原向日葵”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入选全国百个农产品品牌名录;全国每7粒食用葵花籽中就有1粒来自五原,获评全国向日葵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全国葵花籽集散和价格形成中心;建成全国首个葵花博物馆和独具特色的葵花主题公园,形成集种子研发、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葵花全产业链。肉羊产业,建成羊业研发中心、反刍动物研究中心,巴美肉羊获评全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肉羊品种,形成年出栏百万只肉羊生产联合体,构建起集种羊繁育、饲料生产、肉羊养殖、有机肥制造、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循环经济全产业链。果蔬产业,建成设施农业8.8万亩,总产量近8万吨,亩均效益3万元;发展钢架大拱棚1.1万亩,亩均纯收入8000元;全县年产果蔬95万吨,产值14.5亿元。建成河套农博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塔尔湖万亩经济林示范园等园区,实现了“农科文旅”深度融合。肉鸡产业,依托润海源公司计划投资28.3亿元,建设种鸡繁育、雏鸡孵化、肉鸡养殖、1亿只屠宰分割、5万吨熟食加工、80万吨饲料、60万吨油脂、20万吨有机肥项目,发展集繁育养殖、屠宰加工、饲料油脂、有机肥于一体的肉鸡全产业链。玉米产业,中能公司投资11.8亿元,建设30万吨玉米制乙醇、27万吨高蛋白饲料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五原县将成为全国西部唯一的燃料乙醇供应基地,实现玉米产业“种、产、加、销”全链条发展。奶羊产业,引进特羊、君羊两家龙头企业,建设全国顶级的奶羊良种繁育基地,培育“肉奶兼用”奶山羊和奶绵羊,填补全国奶羊良种培育空白,扩大良种规模,加快形成集种羊繁育、奶羊养殖、乳品制造、销售物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奶羊循环经济产业链。此外,肉驴、蛋鹅、牧草、中草药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围绕“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全域推进农业“四控”,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品牌4个、全区著名商标8个,认证绿色、有机产品50个,金草原18款羊肉产品获准“天赋河套”品牌授权,纳入中央党校和京西宾馆指定供应商;培育合作社1097家、家庭农牧场133个,结成联结链条902个,带动农户3.8万户。获评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汪洋同志充分肯定。

——工业经济奋力前行。我们坚持立足资源、不唯资源,大力推动工业创新发展,工业总产值由1950年36万元增加到的41.8亿元,获评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五原工业园区成功升格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和大学生创业就业园、河套特色食品产业园、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建成运行,形成了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集聚发展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区众创空间试点基地。大力开展“全域招商”,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形成了亲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我们坚持“互联网+县域经济”,建成全区首个县级河套电商产业园和117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获评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青年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全域旅游蓬勃兴起,河套农博苑获评国家4A景区,纳入国家“丝绸之路”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抗战纪念园入选国家抗战遗址名录,巴美湖评为国家湿地公园,美丽乡村形成“环形旅游圈”,年实现旅游收入9亿元,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现代物流体系日臻完善,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物流体系,鸿鼎市场、八里桥农贸市场、巴运物流园区、汽贸家居建材城、铁路货运中心五大综合物流市场日益繁荣。

——城乡面貌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原县城集中居住区仅0.9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1万。现已发展成为一座建成区面积19.2平方公里、人口10万,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自治区级生态宜居县城。我们以“三城同创”为统领,西区框架全面拉开,棚户区、老旧小区、平房区改造全面实施,建成广场公园36个,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平方米,畅通城区干道29条,形成“八横八纵一环”路网格局,城区分质供水、一站式供暖全面实现,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城市管理持续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成为自治区园林城、卫生城、双拥模范城。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782个村组全部建成绿色田园和留得住乡愁记忆的民俗文化村庄,联星光伏新村、王善村入选“中国最美村镇”,刘四拉新村入选“全国文明村镇”,4个乡镇29个村庄获评自治区卫生村镇、美丽宜居村镇,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近年来,每年民生领域投入占全县财政支出的75%以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县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由建国初期的171元增加到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58.4元增加到18131元。12419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3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成为全区首批“摘帽”区贫县,贫困发生率由5.6%下降到0.006%。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覆盖城乡,顺利通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国家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全国蒙中医药工作先进县验收。城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全面构建,228个村文化室、547个活动广场建成开放,被命名为中华诗词之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全区全民健身示范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各项社会保障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自治区级标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网格化+”模式、“三联六调、司法确认”机制、村民小组“微治理”全区推广,获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社会治安综治先进县、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70年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实现“塞上江南、绿色崛起”积蓄了强大能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五原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百倍的努力,全力推动“五区一城”建设(绿色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对蒙开放先行区、美好生活共享区,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勇当新时代绿色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