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杨凌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媒体在行动 | 陕西柞水:“小木耳”做成脱贫增收“大产业”

杨凌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媒体在行动 | 陕西柞水:“小木耳”做成脱贫增收“大产业”

时间:2018-10-01 11:12:37

相关推荐

杨凌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媒体在行动 | 陕西柞水:“小木耳”做成脱贫增收“大产业”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唐艳丽 黄晓燕 姚语 李煜强(发自柞水)

陕西省柞水县因盛产木耳的最佳适生树种柞树而得名,柞水黑木耳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木耳主产区。柞水地处秦岭南麓,北纬33°25′-55′之间,生产生活区海拔600—1500米之间。冬季平均气温0.2℃,夏季平均气温23.6℃,年平均降雨量742毫米以上。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植被覆盖率88%,森林覆盖率76%。得天独厚的环境非常适合黑木耳的生长。

“木耳小镇”做好产业助力脱贫

在柞水县木耳种植规模最大、技术最专业的就属下梁镇西川村。5月7日上午,以“杨凌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媒体在行动”为主题的农业科技报媒体助农扶贫商洛新闻采访团柞水采访组一行,冒雨走进西川村,这个秦岭里的小山村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已成了远近闻名的“木耳小镇”。

工人在挂木耳菌袋

记者进入木耳大棚看到几名妇女正在挂木耳菌袋,只见吊挂起来的白色木耳菌袋,一串串一排排,犹如挂起的巨型风铃阵,煞是好看。

47岁的村民陈绪梅一边挂菌袋一边告诉记者,“一个大棚需要挂17000个菌袋,挂菌袋这活不需要什么技术,一学就会,园区按照计件给我们付工资,一天能挣到100-200元不等。”

陈绪梅是西川村的贫困户,家里三个老人有病丧失了劳动力,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靠丈夫在外打工根本养活不了这个家。如今陈绪梅在家门的园区上班挣钱,既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又能增加家中收入,家里盖了房,还了债,日子越过越好了。

陈绪梅面带笑容地说:“村里建起木耳产业园,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木耳小镇”,我和老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加上土地流转、持股分红,我们7口人年收入近4万元。”

西川村603户1903人,其中贫困户182户529人,属于深度贫困村。下梁镇西川村村主任丁柏林告诉记者,为了从根本上帮扶村上贫困户,村上大力开发木耳产业,让产业带动山村,帮扶贫困户。如今山村变“木耳小镇”,村民们在家门口上班,依托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虽然柞水一直有种植木耳的优势,但以前的方式还是落后影响产量。丁柏林指着现代化的木耳大棚告诉记者,村上61个吊袋大棚里挂满了菌袋,木耳栽培进入更节约资源、更干净卫生的第五代吊袋立体栽培。第一代是在山里自然生长,第二代是把树砍倒后让其长木耳,第三代是把树截段后放在家门口长木耳,第四代是地栽木耳,第五代就是吊袋立体栽培。

晾晒木耳

吊袋立体栽培技术就是把菌袋穿起来,吊在大棚里,自动打孔机在菌袋上打孔,每个菌袋有210个孔。木耳从小孔里长出来。一个吊袋一季(半年为一季,半年后要换新的菌袋)可采4次木耳,能产1--1.2两左右干木耳。

“木耳产业实实在在让我们村走上致富之路,村上去年木耳产量7万斤,产值达到210万元,人均收入达9000元以上。”丁柏林高兴地对记者说。

推行“借袋还耳”新模式 实现贫困户致富梦

柞水县为了大力发展脱贫产业,把木耳整流域开发、规模化发展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创新推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发展模式,在社川河沿线及北线7个镇办14个村建设吊袋大棚600余个,3月中旬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5月7日下午,采访团走进柞水县凤凰镇清水村,村支书党伟指着一连片的木耳大棚对记者说,“这些大棚村民交一万元押金就可以认领了,而且大棚里的菌袋都是村上提供,等村民买了木耳再给菌袋的钱。现在55个大棚已经承包出去48个了,有的村民一户就承包了10个棚。”

记者在写着42号的大棚里看到60多岁正在忙碌的石道文。

石道文是该村的贫困户,家里两个女儿早早出嫁了,剩下石道文老两口,这个老石是个能人,但运气不好早些年做生意赔了,再想“折腾”没了本钱。听说“借袋还耳”“借棚还耳”发展模式后,对于早年就有种植木耳经验的石道文来说真是个好消息,他连忙承包了一个木耳棚。

木耳吊袋大棚

石道文一边干活一边对记者说,“有村委会担保,村上也没问我这个贫困户要押金,可以说不掏一分钱就承包了这个可以赚钱的木耳大棚。”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棚能产1900斤木耳,一斤木耳政府收购价是30元,除去菌袋及管理成本近4万元,一个大棚能赚近2万元。

“借袋还耳”模式使得木耳产业壮大,也使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优选路。柞水县计划“借袋还耳”发展模式要占全县木耳产业发展总面积的30%以上,到“借袋还耳”模式发展木耳产业力争达到全县木耳产业发展总面积的60%以上,使得更多地贫困户用这样的模式尽快脱贫。

如今,柞水木耳构建集研发、生产、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木耳全产业链条,同时,也确保将每名贫困户都能够镶嵌在产业链上、捆绑在利益链上。,全县共发展地栽木耳5000万袋,产出的2500吨木耳全部销售一空,产值1.5亿元,利润2000万元,带动贫困户1万人实现年人均增收1千元。

编辑:胡小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