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政策解读」《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解读之二

「政策解读」《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解读之二

时间:2022-10-13 01:21:09

相关推荐

「政策解读」《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解读之二

甘肃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其独特的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优势突出,是“国粹”的重要代表,是我们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的重要支撑,是我省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使命和担当的基础和源泉。

一、敦煌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处于丝绸之路咽喉之地的敦煌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千余年来,中西方各种文明在敦煌汇聚、融合,创造出了具有敦煌气派、敦煌风格、敦煌特色的辉煌灿烂文化,形成了敦煌独特的文化性格、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于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二、长城文化

甘肃现存秦、汉、明三代长城总长度3650公里,居全国第二,是在长城长度、保存遗迹、形态结构等方面最能代表“长城文化”的地区,被誉为“长城之省”“露天长城博物馆”。其中,明长城长度居全国第一,分布在11个市州38个县(市区)。甘肃境内的长城修建最早开始于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修建的“令居塞”,结束于公元十七世纪。两千年间,长城对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中西方交通和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在冷兵器时代,修筑长城首先意在解决生存和安全问题;其次,长城为农耕、游牧这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经济类型,构建了良好的秩序,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进步;最后,修筑长城体现了对长城之外生活族群的承认,代表着一种共存共生、融合发展的关系。所以,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代表和载体。长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引领意义。

三、黄河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兰州时指出,“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源头。甘肃境内黄河干流长达913公里,有洮河、渭河、湟水、泾河4条一级支流和大通河、大夏河、葫芦河、藉河、泾河、马莲河等近30条二级支流。这些干、支流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在黄河甘肃流域形成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仰韶文化等文化是黄河文化发展伊始的主要形态,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在随后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黄河文化作为一种主体文化不断吸收北方游牧文化,并向江淮流域和珠江流域持续进行文化输出,融合其他地域文化,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历史表明,黄河流域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凝聚作用,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直根系。

四、始祖文化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相传“人文始祖”伏羲生于天水山区,创八卦、婚配、渔猎、书契记事先河,“一画开天”创立古老的华夏文明,形成以伏羲文化为本体的华夏民族;周王朝先祖从陇东高原崛起,以农为本,以德治国,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以及礼仪、道德传统;秦王朝先祖从陇南山地走向兴盛,称霸西戎,依法立国,铸造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黄帝于平凉崆峒山向广成子问治国、养生之道,始有《黄帝内经》。甘肃东部的天水、平凉、庆阳和陇西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探寻血脉渊源,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寻根朝觐圣地。

五、红色文化

甘肃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省份,红色资源十分丰富,483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众多的长征故事、西路军革命故事等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情感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内涵,腊子口、哈达铺、榜罗镇、会宁、南梁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串联起一条陇原红色飘带。甘肃的红色文化资源,无论在时间跨度还是空间维度上,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诞生在这片土地的南梁精神、会师精神、红西路军革命精神、铁人精神、莫高精神等,彰显着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承载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实干作风,体现着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公仆情怀,是我们弥足珍贵的巨大精神财富。甘肃是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要红色文化基地。

六、民族民俗文化

甘肃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证之地。在历史上,甘肃是一个民族交汇地,众多的古代民族先后活动于甘肃的历史舞台,如戎、月氏,乌孙、匈奴、羌、氐、党项、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等民族。全省现有的55个民族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交融聚居的历史造就了甘肃丰富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目前,已有甘肃花儿、甘南藏戏等2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59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属于少数民族的有 22项。甘肃民族民俗文化中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独特丰富的民族民俗传统节日、戏曲、歌舞乐、文学艺术、民族体育、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重彩。

我们要深入挖掘甘肃境内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讲好甘肃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守护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甘肃贡献。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