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四大天王合体选秀重振香港歌坛?刘德华英明一世 这次未免太天真

四大天王合体选秀重振香港歌坛?刘德华英明一世 这次未免太天真

时间:2021-04-10 18:46:06

相关推荐

四大天王合体选秀重振香港歌坛?刘德华英明一世 这次未免太天真

日前,刘德华做客《鲁豫有约一日行》中说自己有一个梦想,希望昔日的四大天王能合体做个唱歌的节目,推广一下粤语歌。

从未参加过音乐选秀节目的刘天王,此刻是真的动了“凡心”,他盘算着黎明和郭富城都比较好搞定,就是担心“歌神”张学友会不给面子。

坐在一旁的鲁豫怂恿道,“如果你们3个都愿意的话,他不好意思不愿意了”,刘天王斩钉截铁的说:我愿意!

对比粤语歌坛的盛世与现状,大概就能明白刘德华对于粤语歌“英雄迟暮”般的焦虑与落寞。

老一代歌神许冠杰、歌圣罗文、歌隐林子祥等人拉开粤语歌坛的大幕,谭咏麟和张国荣的“谭张争霸”让粤语歌坛更上一层楼。

90年代,伴随着四大天王的横空出世,香港歌坛迎来黄金盛世。

1993年,张学友唱片销量超过300万,成为世界十大畅销歌星的唯一亚洲歌手;

刘德华的白金唱片达到了60张;

郭富城被誉为“亚洲舞王”,风行东南亚;

黎明凭借《今生无悔》成为万千少女的梦中情人。

时人评价他们四位:分则各自为王,合则天下无双!

然而如今,粤语歌坛如同烟花散尽的夜空,寂静无声,四大天王也成了“四大岳父”。

在年轻人的心中,谭咏麟、叶倩文、许冠杰早已不如周杰伦、林俊杰、五月天的名字熟悉响亮,除了陈奕迅还在勉强支撑外,粤语歌坛后继乏力,鲜有能挑起大梁的后来人。

甚至有人断言,“80、90后,可能是最后一批听粤语歌的人”。

回望前尘,香港歌坛与四大天王就像一根藤上的葫芦,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那么,盛世不再的香港娱乐圈,刘德华即便把张学友、黎明和郭富城全都拉过来帮忙,一档音乐选秀节目能否再造粤语歌坛的巅峰,真的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01

1992年,全港发行量最高的报纸,将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称为四大天王,拉开了香港造星巅峰的序幕。

彼时,粤语歌早已是香港歌坛的主流,“浪奔、浪流”的旋律更是早早的席卷了整个亚洲。

然而,在1970年以前,粤语歌还处于香港乐坛鄙视链的最底端。

70年代的香港流行的是英国乐队,街头巷尾播放的是披头士、滚石、猫王,外语歌才是年轻人追捧的对象。

作为流传并不广的地方方言,粤语歌总被贴上“低等”、“俗”的标签。当时的港人听粤语歌,只觉得又奇怪又别扭,还散发着一股浓浓的土气。

这种情况,直到香港乐坛的初代巨星——许冠杰的出现,才有所扭转。

许冠杰在1972年首唱的《铁塔凌云》成为粤语歌的开山之作。此后,他创作的电影主题曲《鬼马双星》正式将粤语歌拉上了台面,这张专辑仅在东南亚就狂卖35万张,《鬼马双星》也成为英国BBC电台播放的第一首中文歌曲。

自此,粤语歌开启了一路狂奔的逆袭模式。后人将1974年界定为粤语流行音乐的诞生年。

而此时,张学友和刘德华年仅13岁,郭富城9岁,黎明8岁。

02

在粤语歌曲风靡之际,为了给日益繁盛的歌坛输送新鲜力量,香港举办了各式各样的选秀比赛。

1977年,一位刚从英国留学归来的男生,在选秀舞台上以一首美国民谣斩获亚军,他就是香港乐坛“第二代顶梁柱”之一——张国荣。

与此同时,粤语歌坛上的史诗对决“谭张争霸”也正式开始。

80年代,香港乐坛的大小奖项基本被谭咏麟、张国荣承包,两家粉丝掐架愈加严重。

那时的唱片店老板会在门口放个小黑板,记录两人的专辑销量,以此刺激粉丝狂买唱片。

彼时的粤语歌,乘着偶像的东风,进一步开疆拓土。

然而,身处争斗漩涡中心的谭咏麟、张国荣却已然不堪重负。

1986年,在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现场,正当张国荣演唱时,台下谭迷嘘声一片,直接盖过了张国荣的歌声。

随后,数千粉丝在场外开启群殴模式,张国荣被困停车场长达6小时。

终于,1987年,谭咏麟宣布不再参加任何音乐歌曲比赛的节目。

两年之后,张国荣更绝一步,宣布彻底闭麦。

此时,香港乐坛谭张争霸的时代正式结束。

然而,热心的张国荣,无意间已经为后继者铺好了道路。

03

,张国荣逝世,成就了他的一世风华,也成为了万众心中的“意难平”。

在悼词中,一个人如此写道:“没有了他,我好像失去了明灯,前路少了指引,黑暗中不再有人照明。”

他就是四大天王中的歌神——张学友。

原来此前,隐退歌坛的张国荣,把张学友介绍给了自己的经纪人,一手铺好了其通往“宝丽金一哥”的道路。

事实证明,张国荣不仅唱演俱佳,眼光也十分独到。

在谭张的激流勇退之后,台湾流行乐迅速崛起。此时一向自傲的港乐不堪落后,立即隆重推出“四大天王”,其中最早在歌坛打响名头的便是张学友。

可以说,四大天王是时代的幸运产物。

那一时期,香港娱乐事业发展至巅峰时期,两代殿堂歌手为粤语歌开拓了广阔市场,偶像工业逐渐成熟。

四大天王出现在了粤语歌坛的全盛期,也开启了史无前例的追星狂潮。

1993年春晚上,著名演员赵丽蓉出演的小品《追星族》,背景墙上就贴着黎明、张学友的海报。

彼时,年轻人们的口头禅是:

床前刘德华疑是张学友举头望黎明低头郭富城

港台、内地、东南亚的大小街道都播放着《忘情水》和《吻别》,香港流行音乐输出量到达顶峰。

然而,在持续了十年的屠榜之后,港乐忽如一夜狂风暴雨,倾泻之后便一蹶不振。

在距离粤语流行元年的26年之后,张学友和黎明宣布不再领取任何乐坛奖项;

刘德华虽然依旧坚持,却在舞台上声音嘶哑;

王菲北上返京,结婚生子,淡出歌坛。

2000年,被称为港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04

有人将粤语歌的衰亡归因为后继无人,其实里面暗藏玄机。

就在四大天王时代过去之后,谢霆锋依旧能在两岸三地的流行歌坛上大杀四方,陈奕迅也一跃成为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

不甘寂寞的谭咏麟更是“敕封”李克勤、古巨基、许志安和梁汉文为“新一代四大天王”。

然而粤语歌坛如同一艘驶往灰烬的大航船,早已积重难返。

有人曾评价道:“并不是陈奕迅不够天王,而是他没有赶上香港的黄金时代。纵然异军突起,也早已无力回天,只留下繁华盛世之后的孤独背影。”

在才人辈出的乐坛,粤语歌的衰亡缘故还需从兴盛中寻找。

在粤语歌的黄金盛世,香港已经历经了多年的经济腾飞,发达的经济环境吸引了众多世界各地的人才。

那时香港不但有菲律宾的乐师,英国的经纪人,优秀的作曲人、歌手也愿意到香港谋求发展。王菲和黎明都是北京人,在香港出道。

谭咏麟在接受采访时,主持人问道内地流行乐坛是否已经超越香港,作为曾经的代表人物,他直言

“绝对是,根本不能相比,因为市场大。香港歌坛在华语乐坛中,曾经风光一时,直至资讯开始发达。从前内地市场还没开放,很多卧虎藏龙,很多。他们只是欠缺包装,以及有系统的推广。”

也就是说,粤语歌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风靡亚洲,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香港经济的繁荣。

另一方面,当时的偶像工业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资本和追星族的目光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

如今,荧屏上的偶像组合层出不穷,早已供过于求,四大天王早已分散成无数流星,散落其间。

可以说,四大天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由此看来,随着香港盛世的远去,全民偶像时代的衰落,即使刘德华能集齐昔日的四大天王,也难以重振盛极转衰的粤语歌坛。刘天王英明一世,这一次未免想得太天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