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历史说: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历史说: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时间:2018-09-16 13:56:57

相关推荐

历史说: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百家原创作者:铮铮说历史

说到西方国家的斗争,就不得不提起德国吞并奥地利,开始了压迫政策。但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说的是德奥合并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西方民主国家的软弱首先在莱茵兰危机,接着在西班牙内战中显现出来,使得希特勒可以毫无阻碍地继续推行他的侵略与扩张的外交政策。1937年11月,希特勒在与他的主要军事顾问和文职顾问的一次会面中,宣布德国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而这只能通过战争获得,这场战争必须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打响,因为德国重整军备将在那个时期达到峰值。这样的战争获得成功的前提就是消灭捷克斯洛伐克并且实现德奥合并。希特勒还暗示,西班牙内战在地中海造成的局势可以为迅速行动创造机会。虽然接下来他根据当前的情况调整了策略,实际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与会议上设想的完全不同,但这次讲话的确表明了他的基本目标。

他的主要军事顾问表明了一些保留意见和疑惑,而他们的犹豫也让他们丢了自己的职位。这些军官被解雇表明军队已经丧失了它的独立性。外交部长康斯坦丁·冯·牛赖特作为一位职业外交家,一直对纳粹言听计从,然而对希特勒的观点多少持谨慎态度,所以他的位置被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所取代。这样一来,所有障碍都被扫除了。第一个受害者就是奥地利。纳粹在奥地利对德奥合并的宣传日益加强,导致奥地利采取更多措施加以抑制。1938年2月4日,希特勒会见奥地利总理库尔特·冯·舒斯尼格时,要求奥地利政府取消这些抑制政策,并且让奥地利纳粹进入到政府中。由于受到希特勒激烈言辞及德军向奥地利边境进发的威胁,舒斯尼格屈服了。但是他很快意识到,一旦纳粹进入到政府中,他们就会全面控制政府。

3月9日,他在绝望中宣布举行一次公投,由公民来决定是否让奥地利保持独立。3月11日,希特勒下了最后通牒,要求推迟公投。3月12日希特勒以舒斯尼格政府不能维持秩序为借口派遣军队进入奥地利。1938年3月14日,维也纳——希特勒年轻时悲惨度日的地方,见证了他的胜利回归。德奥合并让德国变得更加强大。西方国家只能在书面上无力地反对。1934年,当在奥地利发生第一次纳粹起义时,墨索里尼曾派兵至勃伦纳边界,现在他却宣称对奥地利的命运不感兴趣。他已经在亲德的道路上走得太远,无法回头。希特勒欣喜若狂,他告诉墨索里尼,对于墨索里尼为他所做的一切,他铭记于心。

下一个目标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想要吞并苏台德地区。这是捷克斯洛伐克北部的一大片区域,主要居住着日耳曼人。因为这个地区位于分割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山脉的南部,还包含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边防线。如果失去这个地区,就意味着捷克斯洛伐克在欧洲政治中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西方列强再一次无力地抵抗着希特勒的扩张主义政策。第一次危机在1938年的春天爆发,结下来的一个月中有好几次,欧洲似乎都处于开战的边缘。虽然内维尔·张伯伦领导的英国政府并不怎么关心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这件事按照张伯伦的话来说就是“两个距离我们非常远的国家之间的争吵,对于它们的人民我们也一无所知”,但是英国意识到,对于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而导致的欧洲的矛盾,英国是不可能作为局外人的。

这是一个很大的危机,因为1924年法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确立了明确的防御联盟关系,而且在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抵御德国入侵时,苏联有义务提供支持。因此英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发生武力冲突,以防出现某种情况导致法国和苏联的联盟义务自动生效。英国试图说服德国,苏台德地区在捷克斯洛伐克内部获得自治地位,他们就应该知足。同时英国还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压,促使他们接受这种让步。但是希特勒鼓动苏台德地区的纳粹示威游行,结果导致与警察之间发生冲突。希特勒于是宣称捷克斯洛伐克过于残暴,无法让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继续生存下去。他威胁道,苏台德区必须从捷克斯洛伐克完全独立出来,否则就采取军事行动。

在这个重要时刻,张伯伦决定飞到贝希特斯加登,于1938年9月15日与希特勒会晤。张伯伦如希特勒所愿,把苏台德区划给德国,作为回报他要求德国承诺避免采取直接军事行动。英法政府强迫捷克斯洛伐克接受这个解决方案,否则英法两国收回他们的支持。但是希特勒仍然不满足。9月22日,希特勒和张伯伦在巴特哥德堡进行第二次会晤时,希特勒宣称在贝希特斯加登时约定的接管苏台德地区的程序过于缓慢,10月1日之前必须完成,如果必要的话将会采取军事侵略的形式来实现。事态完全陷入了僵局,张伯伦回到了伦敦,认为已经没有什么希望维持和平了。但是墨索里尼想要避免战争,急于通过欧洲仲裁者的身份提高自己的威望,他说服希特勒在9月29日召开慕尼黑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们曾希冀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但现在国际政治已经偏离了这种期冀,而慕尼黑会议则证明了偏离的程度已经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原本人们期望的是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但在慕尼黑,欧洲四大国的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达拉第和张伯伦单独进行磋商。在所有决定都做好之后,打着哈欠的张伯伦和焦虑的达拉第才将达成的协议告知最重要的当事方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希特勒做出了一个让步,就是把完全占领苏台德区的期限推迟到10月10日。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拒绝接受《慕尼黑协定》并奋起反抗,英法两国的公众意见会不会迫使这两个大国去进行援助,不得而知。但是捷克斯洛伐克人和他们的总统贝奈斯已经厌倦了无休止的协商和违背承诺,认为他们不能再冒这个险,于是他们屈服了。贝奈斯辞去了总统职务,把国家政府留给了他认为能够和胜利的纳粹相处得更好的人。

在英国下议院对英国外交政策发起攻击的一次辩论中,温斯顿·丘吉尔将慕尼黑会议描述为“最严重的一次灾难”,但是他孤掌难鸣。张伯伦从慕尼黑回来之后,大众把他看作一个获得胜利的征服者。面对充满热情的大众,他说:“这是历史上第二次我们从德国回到唐宁街,带着维护和平的荣耀。我相信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这句话或许是对张伯伦绥靖政策错误设想最有力的证明。后来他想以《慕尼黑协定》给了英法两国时间重整军备为由为慕尼黑协定辩护,但是这种辩解是苍白无力的。在慕尼黑会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数年中,西方民主国家和德国在武装力量上的差距并没有缩小,而是加大了。除掉捷克斯洛伐克使得数量庞大的德国军队不受限制,遍及各地。在苏台德区防御工事中的大量军事装备,现在也落入了德军手中。德国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张伯伦却没有为英国军备重整注入足够的力量。他把希特勒看作一名伟大的德国爱国者,只是为了完成俾斯麦的德意志统一事业,此后所有日耳曼人就能永保幸福安宁。

张伯伦在为《慕尼黑协定》辩解时说道:“双方都本着真心和好意。”在1938—1939年的冬天,欧洲的政治家们都心情愉悦。法国签署了一项协定,提供了关于所有与德国有关的争议问题的建议,并且暗示德国可以在欧洲东南部自由行动。英国也表示愿意将欧洲东南部认定为德国的势力范围。西方民主国家与轴心国之间的和谐某种程度上是被墨索里尼打乱的。他突然对尼斯、萨伏依和突尼斯提出强硬声索,但英国愿意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希望能担任法国和意大利的中间人。这些事件都表明纳粹的残忍程度丝毫没有降低,但是英国和法国的掌权者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困扰。一夜之间,所有的犹太教堂都被烧毁。犹太人从德国人的经济生活中被驱逐出去,财产也被剥夺。1939年初,英国政府相信政治上的绥靖政策能够通过与德国更紧密的经济合作而加强。张伯伦在3月1日发表声明,称欧洲正日趋平静。而六个月后,英法与德国开战。今天德奥合并的探讨就到这里啦,下期小编会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文章,谢谢大家的支持

以上素材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