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三门峡市陕州区:深耕地坑院文化引领脱贫攻坚

三门峡市陕州区:深耕地坑院文化引领脱贫攻坚

时间:2024-01-31 09:40:38

相关推荐

三门峡市陕州区:深耕地坑院文化引领脱贫攻坚

河南经济报 记者 丁光展 见习记者 王盾

“逛神奇民居地坑院,赏地平线下灯会,品陕州特色小吃,看豫西民俗文化表演……”近年来,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塬格外的热闹,全国各地游客蜂拥而来,以至于陕州城区宾馆爆满,就连三门峡市区也出现了一房难求的现象。

谁也想不到,昔日贫瘠的张汴塬一跃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而在这场巨变中受益最大的无疑要数世代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众。近年来,陕州区充分发挥地坑院及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围绕脱贫攻坚、群众致富,着力打造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让其成为一方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以文化的自信打造自信的文化,让文化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陕州地坑院源于穴居文化,和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并称为民居史上的“四大奇观”。地坑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豫西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实的文化内涵,而且衍生了独特的民间文化。

“正月里来无有花儿采,唯有迎春花儿开。奴有心采一枝头上戴,猛想起月季花月月开……”在这里,民间艺人黄亮娥一边拿着剪刀剪纸,一边唱着剪纸歌曲跳舞,曲罢剪落,一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就呈现在眼前。这里有着“中国剪纸文化之乡”的美誉,剪纸素材多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现着中原农耕文化的特征。

“梆、梆、梆……”民间艺人朱秀云手持棒槌,在案几上平铺一块棉布,上面放上植物的叶茎和花瓣,用木槌敲打,几分钟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朱秀云表演的是豫西农村一种传统的印染技艺捶草印花。她从田野里采摘“芊棒棒草”的叶子,夹在织布中间,用棒槌敲打出汁液,将嫩叶的形状、脉络印在织布上,再经过固色,一件捶草印花作品才能完成。

“走一岭,又一洼,那洼里住了一个好人家……”未到陕州地坑院景区,先闻盲人艺人王小丑锣鼓书声,音调高亢激越,摄人魂魄,时而紧张,时而舒缓。近年来,随着陕州地坑院的保护与开发,几乎失传的陕州锣鼓书粉墨登场,在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大放异彩。

而在陕州澄泥砚展演现场,一块泥巴在民间艺人王驰手中三捏两揉,一个造型独特的砚胚便呈现在游客眼前。经过炉窑烧制,窑变奇异,坚硬如铁,观之如墨玉,击音如钟鸣。

在不远处的窑洞上,一支敲锣打鼓的迎亲队伍浩浩荡荡……

随着陕州地坑院“跃”出地平线,昔日的“泥腿子”端起了“文化饭”,他们守着千年瑰宝开始了新生活,或展演民间艺术,或从事民俗演艺……有着不菲的收入。

把易地搬迁与安置就业相结合,让失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在张汴乡北营社区,一排排新建的两层楼房格外抢眼。走进村民杨冬梅的家中,他们一家正坐在沙发上一边唠嗑,一边看电视,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杨冬梅是陕州地坑院景区的搬迁户,陕州地坑院景区开工建设,杨冬梅的地坑院被列入地坑院民俗文化园项目一期工程。杨冬梅乐呵呵地说:“政府在北营规划建设地坑院景区,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为做好群众的安置工作,陕州区在北营、陕塬和曲村规划建设3个社区,其中陕塬社区建房130套、北营社区83套、曲村社区22套。同时,配套建设了水、路、电等基础设施,群众居住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在陕州地坑院景区3号民俗院里,46岁的保洁员蔡军亚精心打扫着院落。蔡军亚过去是这个院落的女主人,地坑院景区建成后,她成了景区的保洁员。“自己在景区从事保洁工作,不用说比种地要清闲自在得多,而且每月有一份不错的收入。”

陕州地坑院景区所在的张汴乡北营村,过去是该乡最贫困的村子,土地贫瘠,道路凹凸不平,生产生活艰难。目前,北营村有230多名村民在地坑院景区从事保洁、保安等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并且还有很多群众在家门口摆摊卖麻花、蜂蜜、核桃、苹果等土特产,促进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增加经济收入。

陕州地坑院景区是陕州区倾力打造的一个龙头旅游项目。该项目已完成投资5.8亿元,主要包括休闲广场、22个地坑院组成的民俗园、马嵬驿(陕州)小吃街百味巷、陕州古街百艺苑等。随着地坑院景区的建设,当地的农民成了陕州区地坑院景区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扶贫开发与地坑院整修相结合,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游

在张汴乡曲村“陕塬人家”, 74岁的薛菊莲一家忙忙碌碌,为游客准备“陕州十碗席”。

薛菊莲一家是世代居住在曲村地坑院的一户人家,自己的院子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这座地坑院已生活了50多年。借着曲村开发地坑院旅游机遇,她的孩子们筹资把院子整修了,办起了农家乐“陕塬人家”,生意红红火火,儿子、儿媳、侄子、侄媳齐上阵,自己也不顾年老体弱,兴致勃勃为游客摊煎饼、炸油食。

张汴乡曲村是省级贫困村。前两年,曲村群众借助上级扶贫政策、危房改造和土地整理项目,整合资金300余万元,撬动群众投资1100余万元,对全村103座地坑院进行了修复性建设。群众围绕旅游开发大做文章,有的群众在院子里办起了剪纸展馆,有的建立了农耕文化展馆,有的开起了五谷杂粮坊等。目前,该村50多户群众都摇身变成了小老板。

特别随着陕州地坑院景区一举成名,曲村乡村游也日益火爆。每逢双休日,曲村广场都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大巴,3000多名游客在这里参观地坑院。当地群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摆上自产的农副产品,经济实惠、绿色环保的农产品赢得了游客的青睐。

在陕州区张村塬、张汴塬、东凡塬三道塬上,分布着1万多座地坑院。陕州地坑院的开发建设让三大塬区的群众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奔头、增添了劲头,群众积极整修地坑院,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游,掀起了新一轮建设的高潮。

依托地坑院景区建设旅游环线,引导旅游环线群众借机生财

棚外寒风凛冽,棚内温暖如春。在张汴乡西王村娟子果蔬采摘园的温室大棚里,万绿丛中点点红。在翠绿的叶片中,一颗颗草莓晶莹剔透,鲜红欲滴,让人垂涎三尺;一个个水晶柿子挂满枝头,游客在这里体验采摘乐趣。娟子果蔬采摘园的女主人叫张娟,是张汴乡西王村的一名农民,也是地坑院开发建设的受益者。

陕州地坑院的成功开发为古老的张汴塬凝聚了人气,聚集了财气,也让群众看到了蕴藏的巨大商机。张娟在农业部门技术员的指导下,在家乡建起了果蔬采摘园,尝试反季特色种植草莓、西红柿、西葫芦等4个果蔬大棚,取得了好的效益。她还带动邻里乡亲发展果蔬种植采摘,专门成立了春生农民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发展社员20余户,每户社员年收入都在三万元以上,有效解决了村民的就业和脱贫问题。

陕州区还大力推进城市“东接南拓”战略,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了地坑院景区和高阳山景区旅游环线,不仅方便游客参观地坑院,也让城区和景区紧紧相连,把城市搬进了农村。镶嵌在旅游环线村庄里的群众成了陕州地坑院开发的受益者。

张湾乡抓住地坑院景区建设机遇,投资1700余万元开工建设西罐村至新桥村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环线,与地坑院旅游环线对接,沿途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现代高效农业为支撑的都市农业,建设了千亩油葵、百亩樱桃、百亩油菜基地和百亩石榴基地,陕州区传统农业正踏着地坑院开发的节拍,跳起了轻盈活泼的“现代舞”。

目前,陕州地坑院景区的强势崛起,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就业。据初步测算,陕州区累计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1100户5000余人,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其中,陕州地坑院开业以来,有效带动周边的曲村等十余个村群众致富,累计有820户从事农家乐、手工剪纸、售卖土特产等,年人均实现增收1.5万元。

如今,守着千年瑰宝的陕州区正深耕地坑院民居文化资源,在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来源:河南经济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