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哪吒爆红 国漫崛起?

哪吒爆红 国漫崛起?

时间:2021-01-22 14:16:59

相关推荐

哪吒爆红 国漫崛起?

截至8月8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两周累计票房突破30亿,荣登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第8位。从前几年以“黑马”之姿出现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到《大护法》《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爆红”,这些优质动画电影让“国漫崛起”成为热议话题。

这个迥异于传统哪吒形象的“魔童”,能在中国电影行业中“闹海”吗?这部电影对文化产业有何启示?中国能否从《封神演义》《西游记》中获取灵感,构建一个媲美“漫威电影宇宙”的“神话电影宇宙”?本期议事厅,我们邀请业内人士一起聊了聊。本期策划:易艳刚、刘晶瑶

漫画:曹一

■“神话电影宇宙”现曙光

叶志伟

近年来,随着《复仇者联盟》等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大获成功,开发“电影宇宙”逐渐为各大电影公司所重视。“电影宇宙”指的是由多维、多次元人物框架和剧情故事共享或组建的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通常包含一系列影片。除著名的“漫威电影宇宙”之外,美国DC漫画公司还基于《超人》《蝙蝠侠》等故事构建了“DC扩展宇宙”,传奇影业则以《金刚》《哥斯拉》等为核心构建了“怪兽电影宇宙”。

给好莱坞贡献了大量票房的中国观众,一直期待中国电影行业能构建我们自己的“电影宇宙”。《哪吒之魔童降世》最让人兴奋的一点是,它让观众看到了“中国神话电影宇宙”的曙光——其出品方“彩条屋”开发的下一部电影《姜子牙》同样源自《封神演义》;哪吒也会在“彩条屋”重磅续作《大圣归来2》中“串场”。这意味着,哪吒、孙悟空等神话人物可能成为“中国版超级英雄”。

“电影宇宙”概念备受关注,原因在于其巨大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一方面,“电影宇宙”通常会构建格局宏大的世界观,并衍生出多个系列电影,其创作空间充满无限可能。各个系列电影的人物和剧情彼此穿插,能产生更大的品牌效应。比如“漫威电影宇宙”收割了180亿美元总票房,就因为美国队长、钢铁侠等主角都有独立的电影,凑在一起又可以创作出《复仇者联盟》等全新视角的新故事。

另一方面,除了可观的票房收入,“电影宇宙”比一般电影更容易开发手办、玩具、游戏等衍生品,文化价值不可低估。“漫威之父”斯坦·李和他的公司共创造了8000多个英雄形象,据媒体统计,仅目前已影视化的几个超级英雄的衍生品,每年收入就高达10亿美元。

此前中国一直没有自己的“电影宇宙”,但《哪吒》及相关动画电影的布局,让观众看到了电影人的“野心”,也看到了现实可能性。

从“天时”来看,国产动画行业发展至今,工业水准已大幅提升。近年来,《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口碑佳作,在技术水平、工业体系等方面渐趋成熟,意味着国产动画已有能力实现高品质量产,能够保证构建“电影宇宙”对电影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从“地利”来看,中国传统神话为构建“电影宇宙”提供了无穷宝藏。“电影宇宙”对多元角色和故事的要求很高,而《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恰恰拥有大量个性化的IP。这些神话人物带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观众喜闻乐见,视觉效果也很瑰丽。如今大量资本对国产动画电影青眼有加,很多影视项目开发都已提上议事日程。

从“人和”看,导演、编剧、特效等人才队伍比过去更强大。随着动画电影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各领域人才不断涌现。今年初,华裔导演石之予凭《包宝宝》斩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影史有划时代意义。《大圣归来》《哪吒》等佳作,也足见相关动画人才的功底。

作为一部独立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显然谈不上完美,网上甚至还有一些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但是,这部电影在构建“电影宇宙”方面表现出的“野心”以及脚踏实地的尝试,不仅在促进“国漫崛起”方面有重大意义,也给整个中国电影行业拓展了想象空间。

“人心”比特效更动人

路娟

作为首部IMAX国漫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特效镜头占比达80%,制作团队超过1600人,仅申公豹变身不到5秒的镜头就做了3个月。如此“死磕”的结果是,这部电影3D画面饱满,“天劫灭魔丸”场面磅礴大气,传统文化元素被开拓出波澜壮阔的视觉空间美学……

这是一场大数据时代精算式审美的胜利。导演用精明的叙事策略对观众进行了“定点爆破”:哪吒形象的丑丧、混不吝,是对“二次元”爱好者的直接示好;蠢萌的太乙真人,承包了“合家欢”影片爱好者的笑点;哪吒与敖丙亦敌亦友的关系,显得更有现代感;故事内核从“反抗父权”改成“我命由我不由天”,则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然而,如果电影人口中的“匠人精神”变成这些叙事技巧的堆砌,那么,所谓的“国漫崛起”有可能会沉溺于影像化风格,最终沦为一场视觉虚无。毕竟,一部电影的爆点、泪点、笑点都可以“计算”,但世上最惊心动魄的风景往往都来自人心,而人心是“算”不出来的。

谈论《哪吒之魔童降世》,绕不开与40年前的《哪吒闹海》的比较。两者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前者去掉了经典的“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情节,重构了哪吒与父母的关系。《哪吒闹海》对父子关系的处理更好、更打动人,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抹平“反抗父权”的戏剧内核后,在变异的父慈子孝中让现实“悬浮”了。

相较于其他影片类型,动画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适度跳脱现实,在远古和未来天马行空。但是,动画创作的本质仍是引领观众对那些经过人类漫长演变所验证的东西——比如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行理解和再想象。

我们不妨看看迪士尼。从《狮子王》《美女与野兽》到《寻梦环游记》《魔弦传说》,无论是保守正统的二维线描,还是炫酷的电脑特效加成,迪士尼制作经典动画形象时,对涵盖更广的现实主义概念,始终保有持续不断的热情。那些打动人心的经典形象,在建构观众的童年和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今年6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首次登上中国的大银幕,这部巨作在面世后,仍然激起了许多粉丝的观影热情。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同,它呈现的魔幻世界毫无庄严宏伟之感,但片中人物有闪光点也有瑕疵,有梦想也有恐惧,影片节奏也控制在常态化的冲突频度上。电影细节上对人心的观照,使每个观众的童心都得到了慰藉。

目前,《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已突破30亿元。商业上的成功值得骄傲,也会让电影人备受鼓舞,甚至催生更多同类电影。但是,希望国漫多关注“人”,别让奇观特效成为唯一的记忆点和公共讨论关键词。(作者为北京工商大学艺传学院副教授)

“魔童”是现代化表达

韩浩月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在于将哪吒形象设定为“魔童”。《魔童降世》开篇将哪吒定性为魔,是一个不小的冒险,但恰恰是这种冒险,成就了这部电影。或许是得到周星驰《西游·降魔篇》、田晓鹏《大圣归来》这两部电影成功将孙悟空形象妖魔化的鼓励,《魔童降世》选择了以相似的手法来重新塑造哪吒。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哪吒,而且形象大致都相同:在外形上,哪吒永远是那个穿着红肚兜,戴着银手镯,手执火尖枪等八种武器,脚踩着风火轮的萌娃。这样的萌娃虽然武功了得,但过于萌的外表,会让人低估他的战斗实力。

对于哪吒,许多人的心态很矛盾。他不像孙悟空那样性格单纯、令人信任,在无数人的童年里,哪吒永远是一个配角,而孙悟空作为一名英雄才算主角。喜欢孙悟空的男孩们,不会喜欢哪吒,因为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哪吒曾被玉帝派往花果山捉拿孙悟空,那一场战斗以哪吒落败结束。但据一些文章解读,哪吒的武功其实高于孙悟空,最不济也能打个平手,吴承恩只是为映衬主角的高大,才让配角输了战斗。

其实,哪吒真正值得关注的,并不是他的武功,而是他的身世、故事以及他身上隐藏的悲剧气质。哪吒虽然顽劣,但罪不至死,他的父亲李靖出于捍卫传统秩序的需要欲杀之,由此才产生了哪吒的“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这是诠释中国式父子关系最暴烈的一个故事。在深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影响的时代,哪吒作为儿子的反抗,完全达到了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理想破灭后带来的震惊效果。哪吒的悲剧形象,已经被定格。

但在漫长的父权社会当中,是不会允许、承认与扩大哪吒“自杀”行为之寓意的。哪吒的被萌童化,是长期以来父权阴影笼罩的结果,但有些人为了推卸李靖的责任,认为是哪吒不孝。但这其实是个伪命题,无论是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伦理角度,还是从“不自由毋宁死”的现代权利维护角度,哪吒之死都与孝无关。他的命运变化,确切地说,更多指向了很难被放在案头讨论的传统父子关系与家庭代际冲突。

这些年来,随着年轻人逐步成长,对传统家庭美德的捍卫开始在“子女权利”的讨论中有所松动。网络让新一代的年轻人有了匿名聚集的机会,也有了畅所欲言的平台。社交媒体上有关“原生家庭”的讨论,每一次都惊心动魄。

一场家庭内部的“平权行动”,正在悄无声息但又不可逆阻地进行着。这是一场不可能只有年轻人要反思的行动,给予年轻人以平等表达的空间与自由独立的机会,恐怕也是很多国内父母要做的功课。《魔童降世》受欢迎的背后,就跟这类现代化表达有关:虽然让哪吒在外形上陌生化了,却给“藕骨荷肉”的哪吒注入了真实的人性。他不再是个神仙,而是个敢于表达愤怒也敢于表达爱的凡人。他的表达方式,也很“年轻”。

《魔童降世》给哪吒的父亲李靖正了名,在这部电影中,李靖成了一名“父爱如山”“父爱无言”的标志性人物,在李靖做出代替儿子去死的情节出现时,很多人都被感动了,不得不说,哪吒与父亲的和解,冲淡了原著情节的悲剧色彩,但却多了伦理表达的多样性。这样的哪吒,才是真正走出了神话故事、与每个人都有联系的哪吒——他是哪吒,也是我们很多人。

“电影宇宙”没那么简单

孙佳山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火让很多人欢呼雀跃,仿佛中国很快就会出现媲美“漫威电影宇宙的”的“中国神话电影宇宙”。但是,对于这种“八字还没一撇”的畅想,我想给一些狂热的粉丝泼一盆“冷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27年,但杜宇执导的影片《盘丝洞》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上海影戏公司很快制定了那个年代的“西游电影宇宙”拍摄计划——宣称要推出10部系列电影。当时,有近30部由《西游记》改编的影片,还有上百部类似题材的神怪片被投资者热捧。

然而,那个宏伟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当时,国内的院线大多集中在上海等少数大城市,并不具备区域性集群效应。电影产业的结构和今天非常类似,票房在高速增长之后突然放缓,而资本投资热潮带来的相关高昂制作费用如大牌演员的天价片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减少。

在这种局面下,不仅大部分中小规模的电影公司迅速破产,就连推出《盘丝洞》的上海影戏公司也因当时的大制作《杨贵妃》票房惨败而血本无归。在不出所料的一地鸡毛后,《盘丝洞》的续作《芭蕉扇》中途流产,将《西游记》改编为系列电影的探索也随之戛然而止。

过去,“漫威电影宇宙”23部电影在全球狂揽180亿美元票房,堪称商业神话。可是,连普通观众都能看出打造“电影宇宙”是一个多赢选择,专业电影人难道会不知道?别把“电影宇宙”想得太简单,中国这些年没有自己的“电影宇宙”,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表面上看,中国在影视剧创作方面确实有丰富的IP资源,比如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英雄、《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中的神仙与妖魔鬼怪。但是,真要构建一个规模庞大的“电影宇宙”,不仅对剧本创作有极高的要求,单是协调版权、投资及人才等资源就已非易事。

因为《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郑保瑞“西游系列电影”等热门改编,业内已经出现新一轮改编《西游记》《封神演义》的热潮。这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的思路固然很好,但要打造真正适应现代传播语境的国民IP,不能只有情怀,更不能只靠扯着嗓子喊。

无论是世纪初的《哈利·波特》《指环王》系列,还是近些年的漫威超级英雄、DC超级英雄系列,任何国民IP的养成都需要完整的世界观设定、庞大的架构体系、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和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需要完善的文化工业体系支撑和长远的制作规划与精耕细作。

打造“电影宇宙”,直接考验一个国家文化工业方方面面的平均素质和基本水平。原本濒临破产的漫威公司能在以后靠“漫威电影宇宙”快速崛起,离不开斯坦·李等创作者的多年积累,离不开美国相对完善的版权体系,更离不开好莱坞长期的电影技术积淀。

近些年,中国电影行业确实有显著进步,但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试问:如果离开了国外那些视效、特效、后期等团队的关键技术“外包”,纯粹靠我们自己,那些“国产大片”是否会被“打回原形”?如果缺少文化产业核心技术的战略储备,一旦哪天遭遇技术“断供”,我们打造“电影宇宙”的“野心”将如何安放?(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文化爆款需“耐心资本”

张天潘

这几年,中国影视行业迅猛发展,时不时有令人惊喜的作品出现。最近口碑爆棚的剧集《长安十二时辰》,制作质量足以媲美最优良的欧美韩日剧;此前的硬核科幻《流浪地球》,正面匹敌好莱坞也不成问题。

这也说明,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技术、人才,也不缺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客观障碍都不是问题。观察这些优秀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规律:整个制作团队的专业精神,多年的坚持和执着,精雕细琢每个细节,最后才呈现了最好的作品。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本创作历时两年,共60余家制作公司参与制作,导演对细节的要求非常严苛。《大圣归来》同样如此,历时8年,多次面临难产。这些好作品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现代影视剧的优良制作水准。它们也说明,踏踏实实地把作品做好的态度,才是当前影视行业最重要也最缺的。

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冷静地看到,国产动漫离真正的繁荣,还有一段距离。仅从动画电影来看,对标美国迪士尼、梦工厂以及漫威、DC等,确实有较大差距。尤其在文化创作上,需要有更多创意创新,构建一套可持续的产业体系。

从发展的社会环境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让真正坚守、热爱的人能沉淀下来专注生产优质作品,这对于文化资本、文化产业政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文化资本拥有更多耐心,成为“耐心资本”,即不以短期效果和回报为目标,而是期待对社会产生持续的正向影响。

文化产业是一个需要精雕细琢的行业,需要商业资本的进入和支持,但又不能成为热钱和暴利的追逐场。在中国经济实体不断壮大的背景下,影视行业无疑已成资本觊觎的热土。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动辄上十亿的票房,甚至还让好莱坞等世界影视公司垂涎三尺。

坦白说,资本大量涌入,也是这些年影视行业能迅速发展的一大推动力。它为行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一旦资本热衷于热钱炒短线,其目标变成短期套利、过分逐利,就会加剧市场和行业的浮躁与虚假繁荣。

有一些资本目标就是快速回报,抱着“玩票”“抢钱”的心理,所以怎么有票房就怎么来搞,于是自然就是堆砌粉丝众多的小鲜肉、抢人气高的IP,不再真正地去追求作品的品质和内涵。这些资本不可能愿意花时间打磨剧本,更不愿意提升品质慢工出细活地拉长拍摄周期增加成本,只希望快快资本回笼,快速地赚个盆满钵满。

如今屡屡被戏耍的观众,都已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可以带来巨大的“自来水”粉丝。同时我们也看到现在行业内越来越多的反思,用好作品在教育着那些短视行为。

■留声机■

@新华社客户端网友:去看之前一直以为只是一部动画片,但其实它是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的励志片。

@新华社客户端网友:《哪吒》切中了人们被误解、被疏离时的心理痛感、看不到希望时自暴自弃的痛苦挣扎,以及想证明自己价值时的内心呼声。

@热心市民:导演饺子给哪吒圆了个梦。在这个梦里,他有严厉却又最懂他的父亲,有哪怕每次大汗淋漓也没一句怨言陪他踢毽子的母亲,还有一个愿意和他一起抵抗天雷的挚友敖丙……感谢导演,感谢团队。国漫正在成长,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作为中国人我想说一句:“精彩极了!”(人民日报客户端网友留言)

@瞭望:“新版哪吒的设定很亮眼,‘我命由我不由天’比单纯的正义战胜邪恶更有冲击力”“这是一个贴近当代青年性格特质的‘高燃哪吒’,以自身奋斗改写命运的精神,俘获了年轻观众的心”“有生命力的内容产品,就是要有让年轻人主动参与、把自己的价值和话语代入进来的可能性,‘自动归位’是比‘邀你入席’更高明的价值引领”……

@九三i:从人们对中国影视、中国动漫的评价,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与欧美等国家在影视制作特效方面确实存在差距。但请不要忘记,中国比那些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很多,起步条件也差很多。中国能在短短几十年内追赶上这么多,足以说明我们的发展。“哪吒”“大圣”等人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年轻人更了解中国文化、中华气节、中华精神。 (人民日报客户端网友留言)

@演员蔡明宇:国产动漫一直都是幼稚的代名词,这次《哪吒之魔童降世》却把很多成年人吸引进了电影院。这次《哪吒》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剧本改编的成功,其中的人物比封神榜里的人物行为逻辑更清晰合理,更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每个人物的性格也很鲜明。主题思想不再是说教式的“假大空”,而是更贴近生活,让人有所感悟和共鸣。虽然搞笑的情节依然没有摆脱国产喜剧片惯用的套路,但能把动画片拍得如此热闹搞笑,的确可以称得上目前为止国产动漫的标杆。下一步要突破的是题材,不要总是拘泥于传统神话。 (新浪微博网友留言)

@竹竹竹: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国漫,但不少国漫还是存在剧情套路化、价值观略显扭曲、以荤段子博人眼球的问题。尽管部分国漫已经崛起,但我们仍然应该关注国漫市场,注重品质而不是只看中流量。(人民日报客户端网友留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