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从禁片《大鸿米店》谈中国的“三次粮食革命” 第四次会掀起吗?

从禁片《大鸿米店》谈中国的“三次粮食革命” 第四次会掀起吗?

时间:2020-08-20 16:50:57

相关推荐

从禁片《大鸿米店》谈中国的“三次粮食革命” 第四次会掀起吗?

本文作者:李啸天

从《米》对国民性的探讨,到米对中国文明的塑造,本文通过中国发生的“三次粮食革命”,展开阐释每次革命对国民素质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推动作用,最后归结为“第四次粮食革命”能否发生?以期引发思考。

一、不得不说的《大鸿米店》

米,是大家习以为常的食材。

因为过于平常,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很多有关米的常识,也忽略不少有关米背后的深意。

我去找有关米的影响作品时,发现寥寥无几。大概世人都熟视无睹,懒得去做。能看的,只有一部《大鸿米店》。

《大鸿米店》改编自苏童的小说《米》。影片没有小说漂亮,没能改编好。以至于,尽管此片很长时间里都是禁片,但开禁后依旧少人问津,违反了逢禁必火的逆反规律。

究其根本,是电影版《大鸿米店》片如其名,重点讲的是米店,而不是米。与《米》比起来,得其表而未得其魂。苏童的小说写的人性,米是介质,米才是主角。小说想通过人民最习以为常的大米,来讲生之大欲,以及隐藏在欲望下的人性恶。这里,有一个递进的过程。影片里米店也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所,上来就讲人性恶,没有铺垫,故事又没讲好,也就泄了。

《大鸿米店》的演员都很赞,陶泽如亦正亦邪的模样与故事主人公五龙相得益彰。还有石兰饰演的织云,简直惊为天人,在那个时代,居然将民国女性的风骚劲演的丝丝入扣,极为勾人。包括杨昆饰演的绮云,也将民国妇女的古板劲演得极好。石兰有些可惜了,之后只在03版《天龙八部》里饰演的叶二娘还可以,其他就再无有影响力的作品。杨昆也是,之后除了有一部《涉外保姆》担纲主角之外,其他出演的作品里,基本上有出演也不够出挑,没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像01版《笑傲江湖》、05版《仙剑奇侠传》、15版《何以笙箫默》、《芈月传》、16版《我是杜拉拉》、《安家》等作品都有她的身影,大概只有资深剧迷才能找到她的身影吧。

米,是生活必备品。穷的人甚至吃不到米饭,而吃得到的人则想要更好,温饱后又要思淫欲。人性之恶,就这么一点点展现了出来。

《大鸿米店》本来可以拍得更好,却没能够。可惜了!

小说《米》里有几处限制级的描写,很露骨。但电影版为了顺利上映,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只隐隐地稍带了一下,没有展开,甚至留下的想象空间都不大。但是,还是被禁了。据说,是因为影片宣扬的是人性恶,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才被禁的。

影片拍摄于1995年,那时候恰恰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期,94/95年连续有《霸王别姬》《活着》《太阳照常升起》等佳作出炉,《大鸿米店》跟上了这一波大潮,却因为场外原因被禁,被雪藏7年后才允许上映。但黄花菜已凉了,时代已进入了新世纪,观众的见识也已然不同,再上映意义已不大,没能掀起什么浪花。之后,就沦为少人问津的古董。

《米》是苏童小说里比较好的一部,对民国时代社会转圜时期的风土人情、人性善恶,都有着传神的刻画,与《妻妾成群》《红粉》《茨菰》等一批作品组成了他创作高峰期的代表。《大鸿米店》之前,《妻妾成群》已被张艺谋改编成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将小说里原本发生在江南水乡的故事横移到了山西的黄土高原上,拍出了国师自己的味道,小说与影片都是经典。

《大红灯笼高高挂》珠玉在前,就更显得《大鸿米店》黯然失色了。

二、米与中华文明的纠缠

1.五谷辨证

《米》讲的是人性,以米为介质。苏童的想法很不不错,但他只着力于民国时期的故事。实际上,有关米与传统文化的的话题,可以延伸出更多的说法来。

米,本文一般指的都是大米。至于小米、黍米等,都会加前缀的。

米,公认是中国人最早驯化的农作物。 年,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圣路易丝华盛顿大学、普渡大学的联合研究成果证明了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野生稻米在 12000 年前开始种植,而驯化发生在 10000 年前的中国长江流域。

(这是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颗粒)

不过,什么事都想抢先的韩国人,则于 年,由韩国人类学家声称稻米的驯化是在韩国,他们称在韩国找到了 15000 年前种植野生稻米的痕迹,但是国际社会普遍对这个发现表示怀疑。倒是的那个发生在中国的事实更为国际所接受。

米,也是中国人俗称的“五谷”之一。“五谷”,实际上具体指哪几种作物,古代也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五谷”大都是中国最早驯化的农作物。有稻与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五谷之中,稻是稻米,也即本文要说的米。黍,是黄米,也叫黄黏米,是做粘糕的佳品,现在人吃的比较少了。稷,也称粟,是小米,是狗尾草驯化过来的,现在人尤其是北方人还经常以小米粥为早餐。麦,就是小麦,这个不需过多解释,大家都熟悉。菽,主要是指大豆,但也是豆类的总称,大豆是黄豆,还包括红豆、绿豆、豌豆等可食用豆类。至于麻,不是食用的,而是用来穿的,现在很多人还喜欢麻质的衣服,尤其是夏天,穿上感觉比较舒服。

(图片中的作物为黍)

回说“五谷”有米与无米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国传承下来的文明主要以中原文化为滥觞,这套文明体系从三皇五帝到尧舜禹,再到夏商周,一路下来,是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的正在教的内容,是为中华文明的正统。

但这个正统并不能作为金科玉律,不然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同学就会很不服。何况,中国人也不全是黄种人,还有白种人呢,像东北的俄罗斯族,西北的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等,都带有一定的白种人血统,尤其是塔吉克族,更是被认为是中国唯一白种人民族。以单纯的中原文化来概括他们,是无法涵盖的,多少有些尴尬。

2.文明辨证

现在我们引以为据的中国传统文化,最早只能追溯到三皇五帝,距今约5000年。而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文明肇源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距今不过3600多年。在文字出现之前的1500年里发生的事,基本上都属于想象,包括三皇五帝、尧舜禹汤,都属于无法采信的神话传说,是后世发展起来的传统叙事的倒映,是后来中央王朝政治制度的映射,是一种基于认祖归宗的历史叙述与政治合法性的追认。

尽管这种历史的倒映只是神话,但传说背后的逻辑体系还是被广泛地接受了。即,相信中原自古就是中国文明的核心,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中原文明代表了自古一直领先的中国文明。

这种认识属于一厢情愿,实际上现代学者通过考古验证,已证实了这种知识偏差。简单地说,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甚至到夏商时期,一直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群星之星罗棋布,而中原文明只是众星之一,而且并非核心。这个满天星斗的时期大约持续了2500-3000年或者更长,占去中国文明发展史的一半或者一半有余。

也就是说,在远古中国,中原文明只是中国大地上诸多文明中的一种,而且并不占主导地位的文明。

现在我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浙江的良渚文化,四川的三星堆及金沙文化,辽宁内蒙一带的红山文化等考古物证,能够理解这些文明都不是中原文明所能概括得了的。尤其是良渚文化,比中原的殷墟、二里头文化都要早出1500多年的历史。

这就回到了大米的问题之上。早在10000年前,当时的中国人就已经驯化出了水稻,比“五谷”里的其他几种被驯化的时间都要早。这是因为农耕文化出现之前,古人普遍过着渔猎、游牧、狩猎的生活。在金属工具被发明出来之前,农田的耕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尤其是旱田,更是困难。而水田在水边,由于泥土的松软,进行开发就容易得多,不需要金属工具也可以进行采集并种作。

就考古遗址来说,中国发现最早的水稻遗址在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属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具体年代尚未确定。其后是浙江罗家角的稻作遗存,距今已有7000多年,而且已经是籼稻和粳稻并存,水稻的种植技术已经相当完备了。

相比之下,属于农耕文化的中原文明只是后起之秀。古代的中原文明一般指的是汉中、晋南、豫西一带。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区,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区,以环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区,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区。这六大中国古文化区,都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明,而且都很发达。

3.二次粮食革命

几大文化区域之间,存在着交流,在两三千年的流变中,是以盛产在南方的水稻就发展到了北方。在黄河流域,发现了不少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新石器时期的水稻遗存,如河南渑池仰韶文化遗址、河南淅川黄楝树村和山东栖霞杨家园遗址,充分说明黄河流域稻作栽培的历史也很悠久。但相比南方,还是晚了两三千年。

三两千是什么概念,就是现在是,往前推2000年,公元,那时是王莽建立新朝的当政时期,再往前1000年,则是商朝末年至西周初年交接期。

南稻北传,也是古中国的“第一次粮食革命”,是文化发达的南方文明哺育相对落后的北方文明。

当然,米,只是中原文明与其他区域文明进行交流的一大证据,其他还包括玉石、青铜器等。

中原文明在早期落后于南方及东南文明,最可见的证据就是农作物的种植。相比于稻,北方中原区最早驯化的是稷,也即小米。小米的特点之一是颗粒太小,尽管比始祖狗尾草的籽粒要大很多,但还是不足够大。何况,无论是产量还是热量,小米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难以支撑更加细化的社会分工。而且,还因为绝大多数人口的时间与精力都被限制在田地里,像发动战争、兴建大型工程这样需要大量热量摄取支撑的活动在当时极为艰难,缺乏触发文明发展的诱因,文明也就无从发展起来。

在麦传入中国之前,水稻从南方的引入,种植价值明显比稷(小米)更高。这次“粮食革命”,明显推动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因为北方平原多,更有利于大型协作,而协作分工的精细化,必然推动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进而推动北方文明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转变,最终使得北方文明开始超越南方,进而主宰中国整体文化的流布。中国文字的出现,出现在商朝时期。文字的出现,正是古文明发展到繁荣发达阶段的产物。最初的文字记载中,将稻作为五谷之首,就成为必然。南方,则由于平原面积过小,河流众多,地域割裂化严重,南方古文明就逐渐被北方中原文明超越,古南方文明也无法抵挡北方中原文明的侵袭,只能走向黄昏期。

至于小麦,最早是被生活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驯化的,由中东人驯完成,考古发现最早的小麦出自叙利亚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地区一代,在距今10200年的遗址中就已发现了驯化小麦的痕迹。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3000年前后,恰恰是中国5000年文明初始的时期。一旦进入中国,尤其是北方,就迅速成为主流,将中原文明里生活的人的饮食习惯进行重塑,传统以小米以及大米为主的饮食习惯进行了调整。这也是古中国的“第二次粮食革命”。

这一时期,恰好金属工具开始被冶炼出来,最早是青铜器,因其贵重,主要用于礼仪之上,但也有部分被运用于农耕之上,这足以使得以农耕为主的中原文明有了更精耕细作的可能,大型的协作分工也成为可能。青铜器利用,尤其是铁器的出现,加之古人对水利技术的开发与利用,都使得中原文明进一步发达了起来,并彻底蚕食掉了其他几大文明区。

这次粮食革命,彻底完成了北方中原文明对南方文明的改造,使得以食用水稻为主的南方文明被融解,最终融入了中原文明的大家庭之中。也是这一时期,逐渐让中国大地满天星斗的文化布局,慢慢变成了一家中原文化独大,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4.中原文明的后来居上

是以,后来我们的历史课本上就只剩下了中原文明。大禹治水尽管是传说,但人类遭遇大洪水,并对河流进行治理,是真实的。全球各大古文明中,都存在一个大洪水期,而且时间上也趋于一致。无论是中国的大禹治水,还是基督教里的诺亚方舟,还是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玛雅、埃及等文明中,出现的洪水灭世的传说,而且时间都集中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洪水与治水,相辅相成,洪水过后,河流带来的冲积物也变成了宜于农作物生长的沃土。

北方的气候以及水利条件,在原始耕作技术之下,都不利于水稻的生长,米作为原本“五谷”之首,就让给了麦,中原文化变成了以面食为主的文化。这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文明传承中,五谷中米一会儿有,一会儿又没有。有,就是第一次粮食革命的直接反应;无,则是第二次粮食革命带来的产物。

第二次粮食革命发生的同时,由于劳动分工的产生,让男女有精力专门从事某方面的作业,男男之间,也有了劳动分工的细化,也就引发了更大意义上中国的第一次农业革命。粮食革命是可食用物的转化过程,农业革命则伴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更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小麦,还包括高粱等颗粒大的农作物引入中国的中原地区之后,大概用了1000年的时间,对中国的文明进行了重塑,让中原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小麦加工为今天面食的流程,要比加工小米或者大米复杂很多,这也是文明进展的一个证明,只有精细的文化,才能让精细的制作方式诞生并流传下去。

中原文化作为后起之秀,发展起来之后,就开始有了文字,并开始了对外的扩张与侵蚀,逐渐让中国大地满天星斗的文化布局,慢慢变成了一家独大,成为了现在的样子。稻,从五谷之首,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取代了位置,变成了可有无可的存在。传统一点的说法,稻依旧是五谷之首,后起的说法则直接以麻代稻。

尤其是第二次农业兴起革命之后,这次革命源于金属器物的广泛被运用,尤其是铁器被广泛使用之后,催生了中国农业史的一次更大意义上的技术跃升:畜力取代了人力。畜力不仅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还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这次的变革在战国时代完成。小麦-铁制农具-牛耕的模式,重塑了中国农业的面貌,也彻底让中原文明成为凌驾于其他区域文明的存在。直接表现,就是小麦甚至让面积广阔的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都成为了耕作区。四川的金沙文明,消失的时间是公元前600年左右,恰好是这个第二次农业革命的结果,无力抵抗中原文明的侵蚀,只好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也是中国文明在传承中,先有南方哺育北方,然后又由北方侵蚀南方,南北的角力以北方大获全胜而终结。

北方,尤其是广阔的华北平原,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成为了中国的粮仓。南方,就成为了历史记载中的蛮荒之地。人,还在那里,只是由于发展相对缓慢,也就成为了北方发达文明之下的不毛之地。

5.南方文明再次反哺北方

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水田稻作也伴随着铁制农具和水牛驯化开启了快速发展之路。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就是中国历史教科书上记载的那样。自汉末年以后,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多次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给传统中原王朝核心区以外的南方地区带来了新的开发的机会。

(古代稻米加工——舂臼(《天工开物》))

唐朝时代,扬州和成都并有“扬一益二”之称,它们身后的江南和巴蜀,都发展成为了举足轻重的稻米粮仓。靖康之役,北宋灭亡,宋室的南迁,让中国经济重心彻底转移到南方。这也意味着,长江流域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粮仓”。

南方的米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意义。

在南北朝的陈朝(557年—589年)时期,某天,陈军与北齐军有次在金陵北郊外覆舟山一带准备互殴。两军对垒,嘴上自然是“有种你过来啊!”,“有本事你倒是先过来啊!”的喊着,但双方实力差距不大,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赢。

陈军统帅:要不给军队加个buff吧......

《陈书》记载:“帝即炊米煮鸭……人人裹饭,媲以鸭肉,帝命众军蓐食,攻之,齐军大溃。”

这个啥意思?就是说啊,陈军吃了米饭拌鸭肉,陈军就像注射了鸡血,北齐军则一战而溃,败不成军。

这一记载,无疑将南方人普通以米饭为主食的状态,描写了出来,南陈的军队以米饭拌进鸭肉,食用之后,居然让战斗力给激发了出来,也算厉害了。

(汉代画像石《庖厨图》)

在中国经济中心转移到了南方之后,对于稻米的种植,也更进一步,展开了中国农业的第三次革命。

如果说小麦及高粱等物种的引入是中国农业的第一次农业革命,铁器及畜力的运用是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革命,那么南方人在湖泊沼泽地带修建挡水堤圩,农民筑造垸将湖水分隔开,进行维护造田的“垸田”方式则构成了第三次革命,因为这次革命最大的变化是水车等机械被发明创造了出来,进而实现了由人力驱动畜力到畜力驱动水力的变化,进一步将人力解放了出来,并大大提高了稻田的产量。

到明清时期,在水利新技术的支撑下,围湖造田发展到了巅峰,大大充实了湖广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人口承载力,“湖广熟天下足”替代了“江南熟天下足”,变成了中华晚期帝国农业留给后人的印象。

即便是19世纪初蒸汽动力抽水机传入中国,也只是原有水车基础上的进一步升级,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耕作方式。

更重要的是,南方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人口的大爆炸。这就使得南方人均耕地极其紧张,而且土地的用途与权利关系也极为复杂,加之小块破碎土地的分割,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稻米的大规模技术改造。

时间进入清朝之后,满族人统治关内,带来的两大影响,之一是使中原和东北地区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之二是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土豆、地瓜等作物的传入,让中国出现新一轮的“粮食革命”,也即“第三次粮食革命”。有得吃,就导致了人口的大爆炸,而衡量封建社会繁荣与否的一个主要指标就是人口。

根据《清实录》里的记载,在清初顺治9年,中国总人口1448.39万。等到了1834年,即道光时,全国总人口已达4.13亿。纵向比较的话,清朝已经达到了封建社会文明的最高峰,超越了历史上的所有朝代。有统计,唐朝人口最多达到了8千万,宋朝最高时达到了1.26亿。宋朝是历史上一个人口过亿的朝代,但与清朝比起来,也相形见绌。

当然,横向比较的话,大清所取得的那点成就,与进入工业革命的西方相比,又相形见绌了。但这依旧不能否认“第三次粮食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后世的发展带来了红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三次粮食革命”下,相比更需精耕细作的小麦、水稻,新引入的土豆、玉米、地瓜等新作物的种植和加工都要容易很多。只是,与西方同期相比,中国不仅没能能实现机械化生产,反倒是人口的爆炸,大量低廉劳动力的产生,反而对新技术的应用,还有极大的排斥感。恶性循环之下,个人更加贫穷,封建社会的边界已被撑到了极限,无力维持下去。

这意味着,山海关以内的广大国土之上,人口与可耕耘的土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虽然清政府为了保护东北“龙兴之地”,很长时间里都严令禁止汉人到东北开垦,但仍然阻止不了以破产农民为主的关内人口“闯关东”。19世纪下半叶之后,禁令逐渐放松,更多关内居民涌入关东。

“闯关东”移民的后代,和后来日本殖民东北留下的技术与器械,使东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成为中国经济的重镇。一代代“闯关东”的农民,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对东北地区的大开垦提供了条件。建国以后,又是一代代关内儿女奔赴东北,终于让昔日的“北大荒”成为“北大仓”,成功成为新一代中国粮仓,并反哺关内地区。

在东北,由于地广人稀,规模化、机械化的大生产成为了可能,加之以新一代水稻引进及培育、抗病虫等农业技术的升级,这才带来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三、东北大米又是怎么回事?

1.东北大米不是中国大米

一直到清末,中国的粮食问题,都是南北之间的角力。

东北加入到这种竞争,并将东北生产的大米、玉米、大豆、高粱等农作物反哺关内,是很晚才发生的事。尤其是大米,大面积种植,并行销国内,更是近晚的事。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事实:中国水稻和东北水稻是两个概念。上面说了那么多米,都是在说的中国水稻。而东北水稻,并不是从南方引进培植的,而是源自韩国与日本,与传统的中国大米是完全不同的品种。中国水稻一直生存在南方的气候环境里,也不适宜于东北高寒地区的种植。

水稻源自中国,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由舟山群岛北传到朝鲜、日本,南传越南。汉代,中国水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这是一条完整的传播路径图。大米被传入到全球各地,又在本地化的培植之下,发生了分化。毕竟,目前全球稻属作物的品种数量多达 14 万,各不相同。

(全球水稻主要种植区域)

在植物学上,稻米可以被分为 2 个亚种,籼稻和粳稻,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籼稻谷粒长,粳稻谷粒短。一般来说,粳稻种植的区域比籼稻靠北,旱作更多,黏性也高一些。

稻米亚种的命名也很有意思,有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的籼稻是 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粳稻是 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sinica。这个明显是西方植物分类学家命名的,indica 是来自印度的意思,印度人普遍喜欢吃长谷粒,不太黏的籼米。Japonica 是来自日本的,sinica 是来自中国的。日本的寿司米,中国的东北大米,都是短谷粒、黏性较高的粳米。

(东北大米-粳米)

另一个版本的籼稻是 Oryza sativa subsp.hsien,粳稻是 Oryza sativa subsp.keng。这个是用老版本的汉语拼音命名的,应该是亚洲(很有可能是中国)的植物学家命名的。好玩的是,关于 " 粳 " 这个字念什么是很有争议的,新华字典以及拼音输入法都认为粳念 "j ī ng",而包括袁隆平在内的一些水稻专家则认为这个字念 "g ě ng"。

话说,东北水稻由朝鲜传入我国东北。在由朝鲜传入之前,东北吃小米,吃面,吃高粱。“九·一八事变”之后的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里面唱的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注意,是大豆高粱,而不是稻田麦浪,所以东北种植水稻历史并不长,尤其规模种植时间更不长。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增加收入,默许属国朝鲜农民来东北种植水稻。但是,从最早有记录的1845年开始,朝鲜农民在东北种植水稻一直不太成功。

不得不说,朝鲜移民为把种稻技术引进东北,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探索,以不怕艰难的顽强精神和聪明才智,为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875年,辽宁省桓仁县的一位金姓朝鲜移民在一个叫上古城(今桓仁古城镇)的地方才试种成功了,只不过这种子是他从朝鲜带过来的,但这种朝鲜粳稻在东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条件下,虽然生长起来了,但产量极低,亩产不足150公斤。

朝鲜农民解决了东北大米的有与无的问题,品质如何,尚不值一提,毕竟没有规模化生产,都是小打小闹。

(找不到早期朝鲜人在中国耕作的图片,且来一张现代朝鲜农民的劳动图吧)

东北水稻的发展,客观公正点的讲要感谢日本人。首先,是20世纪初,朝鲜移民申友景为东北带来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种,东北水稻种植历史才真正开始。

因为北海道气候与东北近似,但是,这只是试种成功,大规模的水稻种植是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与俄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打一场,最后日本胜出,俄国与中国都是失败者。日本人顺理成章地接收了原由沙俄修建南满铁路。

就这样,日本人专门成立了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来管理这条铁路骨干。这家公司一边剥削中国,一边也带来了资金、农场和稻种,从满洲国政府手中租来土地,开始逐步推进东北农田水利设施和水稻品种改良,东北的水稻才慢慢推广起来。

(日据时代东北物质的运送)

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专门成立了农作物奖励委员会,把各个下属的试验场研究出来的新品种奖励给东北的日本、朝鲜以及东北农民。经过试验,日本农业发现当时的满洲南部地区更适合栽种来自日本东北地区的“早生大野”和“龟尾”两种粳稻。于是,日本专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了更适合东北气候的“大原”和“万年”两个品种。同时日本农林省也把自己培育的“陆羽123号”和“红糯”也共同作为奖励品种,派发给满洲的农户种植,这可能是最早的公司加农户模式。

再后来,满铁又靠人工育种,为满洲中部和北部地区培育出了“北海”“田泰”等品种。同时也为东北带来了化学肥料、农业药剂使用的技术等。在日本商人和农场主的经营和推广下,满洲的水稻耕种面积从1932年的六万亩,到1940年一跃增加到三十多万亩,产量达到了八十多万吨。

如今卖得比较火的五常大米,实际是“满铁”时代日本开拓团留下的陆羽123、龟尾品种,与日本越光米的前身农林1号和农林22号的杂交。而五常大米里的稻花香,也就是五优稻4号,应该也是源于日本。它的前一代五优稻1号的父系亲本是合江20号,合江20号的母系亲本是来源日本的下北,父系亲本是来自日本的石狩白毛、胆振早生和早生坊主。

总之,世界大米起源地在中国,东北大米起源地在桓仁。东北大米种植历史很短,只有170年,而现代东北大米的广泛种植,则是最近三四十年的事。所以,以后哪个人再跟你说他的东北大米是御用贡米,不要相信,基本无据可考。

至于东北大米从朝鲜及日本的引入,形式类似于前三次粮食革命,都是新农作物的引入,那么本次东北大米的兴盛,是否可以称为“第四次粮食革命”呢?目前看,还不能这么说,毕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东北大米对全国人的影响还没有那么大。

前三次粮食革命,解决的都是“有与无”的问题,解决的人口温饱问题,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的文化推动。在目前消费升级日盛的格局下,有更多的人开始对有机食品的追求,对健康的追求,恰到好处地给东北大米一个大展手脚的机会。

前三次粮食革命的影响力,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自动达成的,“第四次粮食革命”则可以积极出手,主动促成“从有到优”的行进路径,推动国民饮食升级,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均衡饮食营养构成,摒弃有害物质的摄取,从根本上改善国民体质,为健康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国民素质的物理提升。如果东北大米能够达成这一点,让更多的人真正吃得更健康、更营养,生活品质提高得更快、更好,那么“第四次粮食革命”是有可能发生的。

2.东北大米为何就是好?

要知道,东北早期的水稻是撒种种植,不是插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在1982年由日本水稻栽培专家原正市推广到中国东北的,这时间才不到40年的时间。正是由于时间短,以至于很多人对东北大米存有太多的不了解。

(左为原正市先生)

我们现在常吃的五常大米,包括稻花香,尽管源自日本,也是根据东北的水土进行自行培育出来,不再类同于原种。加之东北纬度高,气候偏寒,水稻的生长周期更长,加上肥沃的黑土地,以及优质水的灌溉,出产的大米不好吃才怪。

现在一说东北大米,大家都知道五常大米。其实五常大米的爆得大名,是更近晚的事。在松嫩平原上,稻米的种植比较普遍,从水源上来说,位于嫩江及松花江上游的肇源等地,由于水质更好,生产的大米也会更好一些。五常市由于靠近黑龙江的省会哈尔滨,而且是哈尔滨直属的县级市。靠近省城的一大优势,就是五常市盛产的大米更便于运输到哈尔滨,随之在哈尔滨市民中将口碑传播开来。后来,哈尔滨市也有意打造本地特产,更是像护送亲儿子一样,用政府的权威力量为五常大米进行背书,而且成功了。这就跟北京的大兴西瓜比较有名一样,不是别的地方的西瓜不好,只是大兴离北京更近,更容易打出品牌。因此,现在一说东北大米,似乎就被五常大米代表了。

五常大米的品质,当然不错。只是,全国遍地开花,都在卖五常大米,那肯定大多都是假的,毕竟五常市就那么点地方,最大的产量也不可能生产出来那么多。更多的,都是周边的大米,先运到五常,然后打上五常大米的标签了事。甚至不去五常,直接就打上了五常大米的标签。这一点,与全国到处都卖的阳澄湖大闸蟹异曲同工。

就像上面所说,至于哪里的大米品质更好,还是要看水源,越靠近源头的水质越好,出产的稻米也就会更好一些。

还有一点,就是东北至今地广人稀,不像南方人多地少。东北的水稻种植,更多的是靠机械化种植,生长过程更多靠自然生长,与南方水稻的精耕细作相比,稍显粗放,加之东北气候的影响,亩产相比南方并不高。这不是坏事,恰恰是好事,让东北大米更接近原生态,品质更好。

尽管我们在超市里购买东北大米死贵,但对于东北农民来说,一亩地带来的净产值也就500元左右。这就决定了,他们不会往稻田里使用化肥。毕竟,要施肥的话,一亩田就要使用一袋化肥,成本也有100多。而投入了这100多之后,收获来的价格却依旧是500上下,不会高出太多。投入与产出完全不成正比,不是农民不狡猾,而是价格倒逼所致。反正东北是黑土,足够肥沃,而且东北广泛种植大米的时间也就三四十年,这么短暂的种植史,远没有到将黑土中的营养元素耗尽的地步。好水,好土,都是上天赐给东北人的礼物,也给了他们偷懒的机会,让水稻能够更好地自然成长。这样的大米,品质当然会更好。

至于东北人吃不起东北大米的事,是真实存在的。因为销售渠道不畅,东北的稻农出产的稻谷,大部分都售卖给了国库,进入了国家储备粮体系,成为战略储备的重要组成力量。而国库需要更新,每三年就要淘汰掉库里的旧稻谷。按说,这些淘汰下来的稻谷,原则上已属于陈化粮,只可以做工业原料,不得再次进入市场流通。但监管的缺失,基本上这些被淘汰的大米都被关系户低价收购,然后与新米进行掺杂,再次投入市场销售。

由于东北大米实在太好,以至于这些被国库淘汰的稻谷,口感依旧比南方的很多新米要好。对于城市生活的居民来说,他们也没有能力区分出新旧粮之间的区别。所以,我们在超市里购买的大米,凡是低于8块一斤买来的,100%是有问题。极有可能就是被掺杂了陈米,良心一些的营销商会将比例调为陈六新四,不良商家甚至是陈八新二。原则上讲,只要是正宗的东北大米,即便是这样掺杂了,香味可能不够,但口感依旧还可以。更有一些,就是销售的压根就不是东北大米,而且以外地来冒充东北大米,只为卖个好点的价格。

好了,说了这么多。相信你也能对大米有点了解了。就这样打住吧。

最后,来个福利吧。

我的好友邓春全邓总,来自黑龙江大庆市,是一位地道的东北大米种植区的大米人,也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大好人。为了交个朋友,也好让各地的朋友认识下真正的东北大米是什么样子的。他愿意拿出5万斤优质东北大米,免费赠送给大家,来品尝一下真正的东北大米的味道。

我吃过,不需要任何菜,只吃正宗的东北大米蒸出来的饭,就连续干掉了两大碗。留在齿间的味道,既香又甜,非常入口。说得我自己都饿了。

好了,你想要,就留言给我,或者发私信吧。

--------------------------------

注:本文参考并不限于以下文章及书籍,特此感谢。

1.从杂草到稻米,我们是如何驯化口中的米饭的 / 飘飘37 / 科学松鼠会

2.野生小麦驯化是一个缓慢过程

3.中国的粮仓是如何转移的?/ 姜桃 / 地球知识局4.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 / 苏秉琦 /中信出版社5.各国神话均有记载大洪水时期,史前大洪水时期真的存在吗? /东方资讯6.东北大米的起源与发展 / 老杨微说7.东北大米的起源与发展 / 小麦amigo8.从中国大米品种分布图看哪里的大米最好吃 / 地理沙龙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