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田稷子的母亲pk谭松韵妈妈被撞身亡的肇事者父亲 令人深思

田稷子的母亲pk谭松韵妈妈被撞身亡的肇事者父亲 令人深思

时间:2022-05-21 09:16:35

相关推荐

田稷子的母亲pk谭松韵妈妈被撞身亡的肇事者父亲 令人深思

关于孩子犯错后父母应该如何对待,正确教导,成为持久以来父母的一个心病。一旦惩罚方式出了问题,很容易适得其反,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深的阴影。那么究竟哪些方式才算是孩子犯错以后科学的惩罚方式呢?

01

田稷子的母亲,孩子犯错之后要正确惩罚

田稷子,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任齐国的宰相,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田稷子是战国时齐国的宰相,以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而著称,而这种优秀的品质完全得益于他母亲的培养和监督。

齐宣王执政时期,田稷子由于办事认真负责,深得齐宣王的信任,被任命为齐国的相国。被拜为相国后,田稷子整日公务繁忙,又加清正廉洁,体禄微薄,无法更好地赡养母亲安享晚年,心中有愧。

有一次,他的下级官吏为了讨好他,送了百两黄金给他。田稷子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孝顺,就把这些黄金悉数送给了母亲。但当田母看到儿子一下子拿了这么多黄金出来的时候,她并没有因为突然拥有那么多的财富而高兴,而是仔细地盘问起田稷子。

她问田稷子:“我听说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你做宰相,就是3年的俸禄也没有这么多,你怎么突然有了这么多黄金?你告诉我,你是从哪儿得到这么多钱的?难道是掠取民财、收受贿赂得来的?难道我在你小时候对你的教诲你全都忘了?快告诉我这笔钱是从哪里来的?”

田稷子知道瞒不过母亲,忙跪倒于母亲身旁,泪如雨下,承认说:“孩儿没有忘记小时候母亲对我的教导。这笔钱是一个下级官吏送我的,他知道母亲大人年迈体衰,特让我表达一下诚意和孝心。孩儿因公务缠身,无法在母亲身边尽孝,深感不安,就请母亲收下孩儿的这份孝心吧!”

田稷子的母亲听后对他说:“读书人应该注意自身修养,为人要品行高洁,而且要诚实守信,不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做虚假欺诈之事,不工于心计,不取不义之财。言行要一致,表里要相符。现在,君王要你做宰相,给你高官厚禄,你就应该用自己的忠诚、廉洁奉公来报答君王的赏识与信任,只有这样,才是为人臣的忠,为人子的孝。如今,你的做法恰恰相反,取不义之财,完全背离了为人臣之忠,为人子之孝。不义之财我不想要,不孝之子我也不想要,你走吧!”

听了母亲的一番教诲,看到母亲的伤心,田稷子又是后悔,又是羞愧。于是,他决心改正过错,不辜负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君王对自己的信任。他很快就把贿金还给了行贿者,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齐宣王,请求齐宣王治自己的罪。

齐宣王知道了这件事情后,非常赞赏田母的见识与品德,深为齐国拥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并且,为了表明对齐母的敬重,齐宣王并没有处罚田稷子,还让他继续担任齐国的宰育子智慧。

田稷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国之相,取百金如取九牛一毛,况且受贿是为了奉孝母亲,母亲默然,有几人知道呢?齐宣王也不会知道,并且百金并不多。

可稷母知道,品德染上污点,万金也买不回呀!稷母教子,言真意切、字字珠玑、田稷子后来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清正廉洁的名相,与母亲的善教不无关系。

《诗经》中说:高高在上的君子啊,不做无功受禄的事,更何况是接受金钱呢?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妇人只喜欢钱财,从不考虑钱财的来路是否合乎道德,导致子女断送前程的事例并不鲜见,而田稷子的母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诫儿子身在位,要上忠下仁,廉洁奉公才是为官之道!

02

演员谭松韵妈妈被撞身亡,肇事者家属“你只是没了妈,我儿子却要坐牢”

最近,女星谭松韵妈妈被撞身亡一案公开审理,牵动着千万网友的心。庭审现场,谭松韵哽咽地说:“这一年八个月,我一直在治愈自己,去接受我母亲已经离开人世的事实,我每天都很想她。”

飞来横祸,母女分别,这种心碎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的。而这起悲剧,原本可以有许多的挽救和弥补机会。

在庭审现场,公诉人播放的案发前某夜宵店监控视频显示:肇事司机马某某在该夜宵店与朋友喝了7杯啤酒后离开。此后不久,马某某驾驶自己的汽车撞上3名行人,其中就包括谭松韵妈妈黄某。马某某撞人后并没有下车查看现场和救助伤者,而是继续开车逃逸。驶离现场一段距离后,马某某曾短暂停车但仍未采取任何补救措施,而是抱着侥幸心理继续逃逸,并前往泸州躲避。直到1月2日,马某某在家人陪同下前往叙永县交通警察大队投案自首。

另一位受害者陈叔,全身肿胀的躺在病床上,救回了一条命,因为做康复,每天痛到声嘶力竭。陈叔的儿媳妇更是因为奔波操劳,失去了腹中5个月的双胞胎。

一场酒驾,一死两伤,3个家庭支离破碎,幸福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而马某作为始作俑者,面对罪行的态度,激怒了所有人。法庭上,他吊儿郎当,对伤者没有丝毫的内疚,有的只是敌意和冷漠。他嚣张到数次打断庭审,声称要上厕所,否则就当庭撒尿。泯灭人性的程度,让人心生胆寒。

每一起丧失良知的恶行,都不是凭空而来的。看完马某父母的行径,就能明白他如今的罪行,背后有着一双推动的手。如果说酒驾逃逸,出于害怕是蠢,那事发后甩锅就真的是坏透了。

直到开庭前,谭松韵和其他受害人家属都没能等到马某或者家人的一句歉意。相反,马某的父亲不遗余力地替儿子撇清关系。对于别人等着救命的赔偿,却没有任何表示。

春节,受害者家属试图和马某家人好好沟通,可受害者的理智换来的却是恶语相向。甚至,马某的父亲抱怨受害人让儿子在监狱过春节!造成一死两伤,重伤者还在痛苦呻吟,他们却只关心儿子的春节在哪过!?

03

两个故事的带给我们沉重的反思

种下什么因,结出什么果。当父母放弃对孩子的管教时,就会有更严厉的社会,来替他们狠狠管教。所有小时候的放任,最终都将反噬到孩子身上。

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说:

一个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制止,在没有制度约束、惩罚机制的情况下,很容易做出野蛮的举动,生物性中的恶便倾泻而出,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纵容的本质是教育上的懒惰,是父母短视的自私。终有一天,它们会酿成悲剧,而为罪行买单的人就是孩子。

读过以上案例,请你真诚地回答以下问题:

1.孩子犯错之后你会惩罚他吗?

2.在你惩罚孩子的时候,家人的态度和你一致吗?

3.罚了又赏的情况发生过吗?

第一个故事中的田母的确是令人敬佩的,她以廉洁正直感化儿子,教育儿子不取不义之财的行为是值得天下母亲学习的。除此之外,田母教子的故事,还有一点值得家长深思,那就是她对孩子犯错之后的惩罚手段。当田稷子收受贿赂之后,田母说了句:“不义之财我不想要,不孝之子我也不想要,你走吧!”这句话分量相当重,对田稷子也起到了“当头棒喝”的作用。当然,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不是要所有家长在孩子犯错之后都把孩子“赶出家门”,但是怎么说、怎么做确实值得家长再三琢磨的。

第二个事件,肇事者的父亲,护犊如此,真是叫人心寒。对他们而言,自己的孩子才是命。哪怕是始作俑者,也要把脏水泼到对面去。父母三观不正,孩子在长期的纵容中,又怎会懂得尊重和敬畏他人?

孩子最终长成什么样子,都是父母允许的。是非不分,一味护犊的父母,犹如滋养黑暗的土壤,最终必将催生出罪恶的种子。

只是在漫长的养育中,他们若是能在孩子最初犯错时,严厉制止,又怎会沦落到要靠法律来惩戒的地步。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

那么,在生活中,家长应该怎样科学、正确地来惩罚孩子呢?

第一,父母态度要一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做父母的对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马卡连柯也说:“家庭集体的完整和一致,是良好教育的必要条件。”在惩罚孩子方面,父母态度一致也非常重要,否则妈妈埋怨孩子、爸爸赞成孩子,作为孩子应该听妈妈的,还是听爸爸的?父亲和母亲的做法其实都是为了孩子好,目的也是一致的,但是方法和态度不同,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惩罚孩子之前,父母首先要沟通好,建立一致的教育态度。

第二,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第三,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第四,指明“出路”不含糊。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辞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第五,罚了又赏要不得。家长教育孩子要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第六,及时惩罚莫迟疑。惩罚的效果也具有时间性,孩子犯错与受到惩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李玫瑾教授谈到青少年犯罪问题时,说过一句话:成人的犯罪行为,倒退至他的童年,你就能找到原因。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造成的。

孩子刚出生时,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他们没有规则,只懂得需求,而且总能得到即刻的满足。

可当这种给予过了度、错了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孩子的心理有一种本能,渴望了解自己、认识世界的好坏和明确的边界。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今后的行为方式。

生而养之,养而教之。只有在孩子性格塑形的关键期,告诉孩子规则、教给孩子敬畏,孩子才能得到最大的保护。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对孩子爱得适当,爱得合理,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我们不能一辈子守护孩子,总有一天会老去,孩子也总有一天会长大,不溺爱不娇惯,是为了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精彩的人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