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问道 寻仙 练剑 写诗 李白年少也有一段快意恩仇的侠客梦

问道 寻仙 练剑 写诗 李白年少也有一段快意恩仇的侠客梦

时间:2018-12-27 14:12:35

相关推荐

问道 寻仙 练剑 写诗 李白年少也有一段快意恩仇的侠客梦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山川颇具渊源的盛唐诗人。他一生居无定所,忘却家乡和亲朋,以旺盛而炽烈的精力去干谒、寻仙、饮酒;他既单纯又矛盾,求仕不得,归隐不甘;他做羽客、好任侠,偏又怀着狂热而不切实际的政治理想……从他与山川的某些历史交集入手,也许更利于我们去接近一个有温度的李白。

蜀国多仙山,李白又在蜀中长大,巴山蜀水的浸润、殷实家境的给养,造就了诗人天真烂漫的明澈心性。家乡的紫云山、大匡山、青城山和峨眉山他挨个游遍,问道、寻仙、练剑、写诗,少年生活温煦而斑斓。道教与侠,原本有些天然联系,道教想往自在逍遥,侠客追求社会层面的自由正义,二者的某些共性在少年诗人身上被融汇和统一。

少年时的经历,影响了诗人此生的性格底色和行为方式,直至数十年后,李白还向杜甫炫耀:在蜀地曾手刃数人。杜甫被这种侠客精神感染,写诗描绘李白的快意恩仇:“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17岁时李白隐居大匡山一年有余,跟随隐者赵蕤学起了纵横学和王霸之道,也许从这时起,由布衣而至卿相的愿望便在他心中执拗地发芽了。

25岁时,李白乘舟东下,出蜀漫游了。漫游是盛唐文人热衷做的事儿,不只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为访谒各地公卿名士以求仕进。也许,在无任何传媒途径的古代,文人漫游的目的之一,便类似于今天明星的巡演和走秀。古代文人集文学家、政治家、民间偶像于一身,游走各地播扬声明、宣传诗作,显然要比坊间口口相传来得有效和直接。但李白的漫游不同于常人,李白没有坐标和原点,从25岁出蜀,他再未回到家乡,家中父母弟兄一概不问。

很多人难以理解这一点,或者“为贤者讳”干脆避而不谈。其实,还原诗人真实的历史面庞,不必把他雕琢到面面俱到,李白之为李白,源于他磅礴的艺术灵感和强大的生命体悟,他不是圣贤,不是完人,不是道德楷模,他是永存高扬亢奋精神的天马行空的伟大艺术家,仅此而已。

一路沿江东下,路过峨眉山时他写下疏朗清新的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此时他眼中的峨眉山,只有皎洁的秋月点染了静谧,而丝毫不见日后《蜀道难》中的崔巍孤绝。可见,离蜀时这位“目光炯然,风流蕴藉”的年轻诗人心志昂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盼望。他游湘楚、登庐山、怀金陵、至扬州,最终到达此次漫游的终点——剡中(今浙江新昌)。

“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只因剡中的天姥等名山都与道教神仙有关,而寻仙则是李白生命中贯穿始终的一件要紧事,李唐王朝尊尚道教,蜀地又道风盛行,李白寻仙的兴致仅次于他对政治的热情。在天姥山寻仙不遇,他失落而怅然,及至二十余年后政治理想破灭,还借“梦游天姥”聊以类比和遣怀。

开元二十年(732年),写了不少干谒诗文而未果的李白终于游到帝都去了,这年他31岁。他隐居终南山,等待由布衣至卿相的机遇。当时的终南山隐士成群,其中不少人只是做做样子的,只等着帝王从山林中征拔人才。而李白不仅隐得认真,在长安游玩也认真;不仅寻仙练剑,也浪荡纵酒;他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多艰,仍是用了山川来隐喻:“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听说玉真公主赞赏他的诗,经人指引找到终南山楼观台的玉真别馆去,执着等待数十日,公主仍然云游未归,他失落地写下《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悻悻而去。但他的执着终归是有报偿,玉真公主听闻后受了感动,数年后的一次机缘,便向唐玄宗举荐李白。唐玄宗也早闻李白在民间的诗名,当即下令召李白入京。当时是天宝元年(742年)秋,李白接到诏令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又一次向着政治理想进发了。起初时,他对自己的境遇很是得意,虽只是一名文学侍从,但皇帝待他礼遇有加,常诏他侍宴作诗;王公大臣们也对他争相邀约,一改往日冷眼;长安街市上,醉醺醺的李白时常被云里雾里地前簇后拥着。

本文未完待续,敬请期待下期内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