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每晚抄字词到九 十点还没效果:除了心疼孩子 更重要的是做这些

每晚抄字词到九 十点还没效果:除了心疼孩子 更重要的是做这些

时间:2021-03-11 12:44:29

相关推荐

每晚抄字词到九 十点还没效果:除了心疼孩子 更重要的是做这些

前几天,看到群里的小伙伴们在吐槽,说临近期末,有位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每天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听写,90分以下的就得在放学后留校重默。

除此之外,老师每天还要给学生布置默写的作业,要求孩子默写之后对答案,有错的自己订正,再重新默写。

虽然老师很负责,每天都会在微信群里发布默写情况,但对孩子来说,这个任务量还是有点偏大了。

孩子们得花费大量时间来学这些字词,每天放学后,光语文作业,就得做到晚上九、十点钟。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消息一发出来,就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有的家长表示,看到老师这么做,虽然会心疼孩子,但也能理解老师的这种做法。

有的家长表示,自己小时候就会被老师罚默写,错一个字写100遍,有时候困的不行了,妈妈就会帮忙写。

还有的表示,小时候被老师罚抄100遍,就把两三只笔捆在一起写,字迹好坏也顾不上了,先完成任务最要紧。

看到这些消息,我不由得也回忆起了当年被各种抄写默写所支配的恐惧。

记得当年读小学时,每到期末,就是最痛苦的时候,因为老师会要求我们把语文书上的所有课后习题都抄一遍。想不到现在都已经9102年了,还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

为什么这种教学方法这么多年还一直在被使用,我们又该怎么才能帮助孩子认识更多字呢?

1、老师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

近些年来,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

一万小时定律指的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并不是靠着天赋取得现在的成就的,而是经过大量练习,付出了许多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大画家达·芬奇,从练习画鸡蛋开始,少说也练了好几年,才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后来画出了《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种世界级的作品、

钢琴家郎朗,从7岁开始,每天练琴好几个小时,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天才,不过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

事实上,不只是成为天才或者专家,才需要练习。现代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认为,几乎没有任何技能是人一出生就会的。哪怕是识别一个物体,或者把物体抓到自己手里,这种简单至极的操作,也是婴儿后天学习的结果。

当我们在学习某个技能时,我们大脑里的神经纤维,会发出一系列电脉冲信号。

在我们的大脑里,分布着许多髓磷脂,髓磷脂会时刻观察着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的越多,它们就会跑过去,像电线外面的那层胶皮那样,把这些神经纤维给包起来,使得线路中的信号传递更快,形成高速公路。

这就是为什么大量练习如此重要。

2、抄写三十遍,想说爱你不容易

近些年来,随着语文换了部编版教材,对孩子识字量的要求提高了,反复抄写就被运用得更频繁了。

老师们为了这样那样的标准,一味加大学生的识字量,并且还追求个个清、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要求学生每天都得完成当天的识字任务。

每个生字抄个五遍、十遍的,那都不算事儿,万一哪个生字默错了,还要再罚抄二三十遍。

反复抄写,对提高识字效率确实会起到一定作用,因为我们的肌肉是具有记忆效应的,同一种动作重复多次之后,肌肉就会形成条件反射,称为肌肉记忆。

但是长时间地反复抄写,会损害孩子的脊椎、视力,还可能导致孩子手指肌肉发育畸形。

孩子年龄小,兴趣不稳定,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在发展中。枯燥乏味的练习巩固,长时间的反复抄写,不符合教育规律,也违背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只会把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消磨殆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曾经我自己就是被初中的题海战术搞怕了,进入重点高中后,打心底里厌恶学习,再加上老师没有初中那么严格,成绩一度很差。直到高三上学期,成绩才慢慢回升。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根本的问题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根本动力。

比起机械的反复抄写,我们更应该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让孩子对学习生字这件事感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自发地去学习。

3、怎样帮孩子快乐学习

(1)提前布局,分批攻破

现在的孩子之所以识字任务这么重,都是因为识字量没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本要求掌握的字词,都没有掌握,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所以只能被老师拖着走、拽着走。

作为家长,如果不想孩子去学校后被各种识字任务搞得焦头烂额,就可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在家教孩子识字。

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最早提出了敏感期这个概念,敏感期又叫关键期或最佳期,是指孩子的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合形成的时期。

成人如果家长在这个阶段能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孩子某种能力或反应的形成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错过了敏感期,结果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形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在孩子上幼儿园前,存在着许多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比如,0—4岁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2—4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敏感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敏感期等等。

家长可以通过在墙上贴识字的图画、陪孩子读绘本、带孩子玩识字卡片等方法,帮助孩子识字。

选择那些色彩鲜艳、故事性强的绘本,带孩子一起阅读。刚开始孩子可能不认识字,只能听家长读,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有些比较基础的字会反复出现,慢慢地,孩子就会认识一些字了。

再继续读下去,孩子认识的字会越来越多,读绘本也会越来越轻松,孩子也会喜欢上阅读那些有趣的绘本故事。

(2)给字词赋予意义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哈佛大学尼曼访问学者约瑟夫哈利南,在自己的著作《盲点》中指出:我们的大脑喜欢关注某个事物的意义,而不是细节。我们的长时记忆是有限的,主要以语义形式存储,这意味着当我们在回忆一些东西的时候,想到的是它们的意义,而不是具体细节。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记住那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就得想办法给它赋予意义。

早在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人就已经通过这种方法来传递信息了。那时,印刷术还没有被发明,书籍也还没有出现。古希腊人如果想要传播信息,就只能通过古老的“口口相传”法来进行。

为了让信息传递更加高效准确,人们需要一种能记住大量信息的方法,于是,古希腊人就学会了把没有意义的符号,和有意义的信息联系起来。

现在的我们,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帮助孩子提高识记字词的效率。

比如,我们可以用象形文字,帮助孩子识字。

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的方式,帮孩子识字。

比如说,“休”字可以这样来记:从前有个人,在路上走路,走着走着,感觉好累啊。刚好,路边有棵树,于是他就走过去,靠在树上休息,这就是“休”字。

家长还可以把几个看着很相似的字,比如青、清、情、请,放到一起,让孩子识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遵循快感原则

我们的大脑非常诚实,喜欢去做那些能让我们产生快感的事情,而对那些比较困难,让我们感觉很棘手的事物,则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后推,哪怕这件事十分重要。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在自己的著作《自控力》中也提出:相对于未来的快乐,我们更倾向于去追求即时的快乐。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与打游戏比起来,看一本书要更重要,也更有意义。但是,就像《自控力》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大脑的奖励系统还没有进化到能对未来的奖励做出回应”。

打游戏能让我们获得即时的快乐,而读一本书所获得的快乐则显然是在未来。

所以,我们在大脑所释放出的多巴胺的作用下,不停地打着游戏,一局又一局,却不肯翻开手边的书,看上哪怕一页。

那我们要怎么利用这个原则,教孩子识字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给孩子设定一个规则,完成一定量的识字任务后,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

通过即时奖励,激励孩子完成任务,你会发现孩子一改以前不愿认字的状态,瞬间充满动力。

教孩子识字,任重而道远,大量抄写、机械识记,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引起孩子的兴趣,激励孩子识字,才是解决孩子识字问题的根本方法。

(我是李木子,家有一娃,职场妈妈,喜欢阅读经典育儿书籍,用科学的育儿知识武装自己。如果你觉得我的文字有用,欢迎关注我的账号,育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

参考文献

何黎明."快乐密码":让孩子的学习有趣有味[J].幼儿教育·父母孩子,(12).

余艺.如何帮助刚入学的孩子克服识字难关[J].速读(下旬),(8).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