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从叙事结构 叙事策略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来解读《活着》的魅力

从叙事结构 叙事策略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来解读《活着》的魅力

时间:2021-12-15 18:18:35

相关推荐

从叙事结构 叙事策略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来解读《活着》的魅力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一系列社会变革中,主人公徐福贵经历了人世间的各种苦难,他的亲人一一离他而去,年老时候的他,仅有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活着》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悲情故事,主人公一次次面对死亡,也许活着本身也是一种艰难,正因为如此,活着才具有了深刻的含义。福贵经历了一次次亲人的死亡,最后依然坚强地活着,表现出来一种淡泊而坚毅的力量,也许这就是余华通过《活着》这部小说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一点现实意义:人生怎么在艰难困顿之中,寻找活下去的力量。

《活着》这部小说在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深邃主题,也在于作者的深厚笔力,今天我来解读分析这部小说的独特魅力,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小说的双层叙事结构;小说中运用了重复和中断的叙事策略;无处不在的温情叙事方式。

01、小说运用了双层叙事结构

小说运用了双层叙事结构,小说的第一叙述层是下乡采风的“我”听“福贵”讲述故事,”我“是一个倾听者,第二叙述层是“福贵”的讲述,他是故事的亲历者与讲述者。小说用双层叙事结构很好地搭建了一个故事。

①小说的第一叙事层,是以“我”在采风过程中遇到富贵老人而展开故事

处在第一叙述层的“我”,是下乡采风的县文化馆创作员,“我”在小说中虽然是第一人称,实际上从故事叙事视角来说,“我”是第三人称视角,是故事发生的旁观者,与读者处于同一个地位,“我”和读者在这里都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静静地倾听着“福贵”老人所讲述的故事,偶尔穿插一下评论和感慨,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靠,“我”的参与使叙述故事更具有真情实感。

小中“我”不仅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还是一个很好的引导者,“我”不断引导“福贵”老人讲述他的故事,“我”成为了叙事的引入者,这样处理的好处就是避免了以富贵为第一人称叙事方式的单调性。小说中的故事是富贵讲述他亲身经历的故事,但整个故事的掌控者其实是“我”,“我”不仅掌握着小说的走向,也掌握着小说的节奏。

小说中“我”的安排和出现,还起到了舒缓的作用,同时为下一个叙事高潮的到来进行铺垫的作用。《活着》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哀伤惨痛的故事,但是通过“我”这个第三人称视角的介入,似乎缓冲了这种直接的冲击,但是其震撼的效果却更加持久,有种余音袅袅的韵味,有一种慢慢蓄势待发的力量。表面上似乎相对平和,一个老人絮絮叨叨地述说那段不堪回首的伤心经历,“我”适时的一些感慨让许多的情感在平静的水面之下波涛暗涌,达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

②小说的第二叙事层:“福贵”讲述的故事

小说中的福贵是故事的真正讲述者,也是小说的叙述主体。福贵老人在采风者的引导下,心平气和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讲述他身边七个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的惨痛故事,福贵老人的讲述看似平静絮叨,波澜不惊,其实文字背后的悲痛和哀伤早已感染了读者,震撼了读者的心灵深处。

余华借福贵老人之口赋予《活着》丰富的主题和内涵,小说的主题更加凸显:“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里运用第一人称视角更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拉近了读者和小说中故事主人公之间的距离。

小说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是富贵老人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来讲述,这样处理使故事更具可信性,避免了第三人称视角的抽象感和距离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同理心,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代入感。

③双层叙事层恰到好处的切换,两者达到了高度统一和默契,增加了小说的厚重感和小说叙事过程中的层次感

小说中如果运用第一叙事视角使小说更具有说服力,但是这种叙事视角容易对读者产生局限性,无法看到聚焦人物视野之外的事物。第三叙事视角很好地避免了这个局限性,第三叙事视角犹如无所不能的上帝,它可以洞察人世间的一切人和事,还能了解过去,预知未来,但是第三视角叙事容易产生硬感,多了抽象感。

余华在小说《活着》中同时引入了两种叙事视角,运用了双层叙事结构,并且两个叙事视角任意穿插,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增加了小说的厚重感,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小说更具有层次感。

余华巧妙安排了“我”这个角色,“我”不仅将故事很好地衔接和串联起来,还实现了时空和时间的转换和切换。读者则更好地投入福贵老人的讲述中,与叙述者共同经历一生的跌宕起伏,很好地融入了理性思考与情感体验。

《活着》中的双层叙事结构相得益彰,第一层叙事结构用了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用来解释第二叙事层中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叙述,而第二层叙事结构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用来强化故事的真实性,不断推动情节发展。余华在《活着》中以平行的方式呈现双层叙事结构,这样不仅打破了单一叙述视角的传统,而且使得故事的层次更加丰满,人物的形象也更加立体真实。

02、叙事中采用了重复和中断的叙事策略,使得小说更富有感染力,更具有张力

《活着》无疑是一部悲剧性的小说,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余华用了一个悲剧的故事讲述了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同时余华试图用一种委婉和缓的方式来写这个悲剧故事,余华的目的是希望读者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同时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力,希望我们选择坚强而乐观的活着。

①叙事过程中的情节重复,语言重复,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艺术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任性的纨绔子弟到贫穷落魄的孤独老人,他目睹了亲人一个个悲惨离去,小说在叙述这些故事的时候采用的是一种重复的艺术。

父亲因为受不住他赌博输掉全部家产的打击,忧虑过度从粪坑上摔下去而死;母亲、女儿凤霞和妻子家珍都是饱受受疾病折磨,最终一一死去;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血被抽光而死;女婿二喜意外受伤,被水泥板夹死;孙子苦根因为太过饥饿吃了过多的豆子,被活活撑死。重复是余华小说重要的形式,《活着》中小说人物的命运的描述就是采用一种重复的策略。

“这种重复的效果是使不断发展、流逝的生活事件中某些东西有节奏地重复显示, 从而提示出一种恒定的意义或产生某种象征意蕴。”

小说中的这种写作手法起了不断渲染的作用,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让读者印象深刻,同时不断地深化了主题:活着的意义。余华用一桩接一桩的死亡事件,人物命运的不断重演烘托了活着的意义,同时让这个悲剧更具有悲情色彩,悲剧的艺术是将事件展示开来,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而不是运用悲情的语言去渲染,那样反而适得其反。

余华就是通过小说中人物重复的悲剧命运,用了朴素平和的语言将其描述,小说通过一次次死亡与活着的冲突,给福贵的人生赋予了悲情色彩。小说的最后富贵依然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余华要表达的活着的意义和力量。所以小说悲情而不消沉,努力让读者领略到,与死亡的无常相比,活着本身是平凡而伟大、幸福而自由的。

②叙事过程中的打断,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缓冲作用,赋予了小说一种节奏感

小说中似乎不想让读者一直置身于一个悲情的情绪中,同时也避免小说陷入一个单调的循环中,每叙述一件事情后,比如每当“福贵”讲述到一个死亡故事时,“我”便出现了,一次次地“中断”富贵的讲述,如此下来,一次中断和重复组成了叙事的一个单元。

比如小说中讲述到有庆的死这部分:

家珍一直扑到天黑,我怕夜露伤着她,硬把她背到身后,家珍让我再背到村口去看看,到了村口,我的衣服湿透了,家珍哭着说:“有庆不会从这条路上跑来了。”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那天下午,我一直和这位老人呆在一起,当他和那头牛歇够了,下到地里耕田时,我丝毫没有离开的想法,我像个哨兵一样在那棵树下守着他。《活着》

“我”适时地出现,中断了这段悲情的故事的叙述,这种恰到好处的中断,读者的内心得以稍微地舒缓,小说中的“中断”叙事设置,让读者的情绪得到了缓冲,可以从无比紧张压抑的情绪中得到释放,同时又可以引出后续另一个令人伤心的故事。

所以小说中的中断也可以理解成一个个悲剧故事的中转站,让读者的心情暂时平复,为下次情绪迸发做准备,一次次重复之后的中断,使得小说保持了一种节奏感,有情绪爆发点,也有缓冲地带,这样的小说才更有张力,故事的叙述才有节奏感、层次感。而读者也跟着小说的节奏和人物的命运受到一次次冲击,读者完全置身于小说的氛围和情节中,无法自拔。

03、小说采用的”温情叙事“方式

《活着》描述的是一个悲剧故事,但是余华似乎不愿意用一种冷峻的态度来讲述,他采用的是一种温情叙事法,刻画了一幅幅有温度的场面,彰显了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一面。

①叙事中运用了温情的语言

这部小说的叙事语言是温情的,没有运用任何冷嘲热讽,也没有那种“哀其不幸,怒气不着”的尖锐和刚毅,通篇都充满了温情的平和的语言。

比如小说一开始,富贵败光了家底,他的妻子也只是说了句:“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可以了。”他的爹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他的娘更是心疼他。

比如富贵知道儿子有庆是因为给县长的夫人输血而死,当场要找县长拼命,可是当两人见面后,发现原来是一起被抓过壮丁的患难兄弟时,两人只是说了句:

“春生,你欠了我一条命,你下辈子再还给我吧。”

两人还坐在一起叙旧,一起痛哭各自失去的儿子。

小说前篇都是这样的温情语言,令人在读这部悲剧小说时感受到了一点温读,有一种温暖的力量,心里莫名被感动。

②小说中无处不在的有温度的感情

余华在《活着》这部悲情小说中,用一种温情的笔触,讲述了许多悲情中的温情和温暖,让我们在这个悲剧中感受到了一丝温度和力量,这就是爱的力量。

苦难中的亲情富贵不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在当初败家之后,他的父母对他不离不弃,他和儿女之间的骨肉情也深深打动了我们,后来他的妻子女儿都死了,女婿对他照顾有加。

他和儿女以及儿女之间都有着浓浓的亲情,当初为了让儿子能够上学而将女儿送人,儿子因此和父亲翻脸,后来女儿依然跑了回家,富贵说:“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走。”

苦难中的爱情富贵的妻子家珍对于富贵一直不离不弃,宁可跟着富贵吃苦,也不愿回娘家过轻松的好日子。在这个悲情的故事中,富贵与家珍的爱情折射出了温暖的光芒,用他们朴素的行为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

凤霞和二喜两人之间的爱情同样令人羡慕,他们之间相互关爱,互敬互爱也是小说中难得一见的亮点。

苦难中的友情小说中有两段友情令我们无法忘怀,一段时富贵和长工长根之间的友情,少爷落难了却依然想留下长根,不愿他沦落在外,可是长根不愿意拖累少爷宁愿外出讨饭,却经常会回来看望老东家。

小说中富贵和春生之间的友谊同样令人动容,曾经的难兄难弟,后来机缘巧合春生当上了县长,而富贵的儿子因为给春生的老婆输血而死,富贵原谅了他,后来春生遭到批斗,富贵和家珍暗中帮助他,一直记恨他的家珍也原谅了他,对他说:“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余华用温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个心地善良、质朴无华的农民形象,把他们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次次地震撼着我们的内心。小说中描写了男主人公七个亲人死亡的故事,没有血腥暴力的场面,取而代之的是温情平和又略带凄凉的叙事方式,让读者在惋惜、伤感中感受到主人公的伤痛,同时也感受到那些苦难中难得的真情,以及主人公坚强活着的力量。

结语:

读完小说,心中不由感慨:活着真好!也许我们在生活中不免会遇到艰难困苦,但是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如同现在我们遇到的这场瘟疫,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上下一心就一定会战胜这场瘟疫,当春暖花开之时,再次享受美好的生活,活着就是力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