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战争和贫富差距 让流离失所的他们无以为家 而不是“生而不养”

战争和贫富差距 让流离失所的他们无以为家 而不是“生而不养”

时间:2022-12-08 04:12:17

相关推荐

战争和贫富差距 让流离失所的他们无以为家 而不是“生而不养”

上映的电影《何以为家》又名《迦百农》,讲述的是一名12岁的黎巴嫩小男孩赞恩的悲惨童年经历。

赞恩没有出生证明和身份证件,他不能够上学,只能每天打零工以补贴家用,时不时还要遭受到父母的辱骂和殴打。他历经生活的磨难,最后却因伤人入狱,绝望之下她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这部电影,描述出来的许多真实的苦难,赚足观众的眼泪。电影上映之后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荣誉,片中的扮演者赞恩·阿尔·拉菲亚也因为在片中的的优异表现,及他真实的经历而得到帮助,从而实现了演员赞恩去瑞士的梦想,他的一家人也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

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1分,无论从电影的剧情,还是从电影的口碑来说,这部电影应当算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

但我个人在观影之后,却觉得这部电影如此高的口碑评分下,名不符实——我认为它不值这么高分。

电影的故事非常感人催泪,小主人公的善良、不屈、机敏和生存手段之高,都令人非常敬佩、从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失职父母的悲哀和丑恶,没有正常生童年生活的悲伤和痛苦,以及和平稳定的大环境所带来的福祉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我认为,这部电影不值9.1高分的原因有三:

影片改编基于真实经历,却不真实;影片记录了悲惨和痛苦,却不敢说真话;更甚者,电影还玩起了双重标准。

01 花絮的败笔——电影声称改变自赞恩的真实经历,却无法逻辑自洽。

在电影正片的部分,电影的叙事流畅,主要演员的表演都很出彩,最让人惊喜的是小主人公赞恩,是一位在贫民窟中挑选出来的小演员,他没有正式上过学,更没有学过专业表演,但他对人物的把控却非常到位。

可问题正是出在电影的花絮声称,电影是对赞恩真实经历的改编。

一部改编自真实经历的电影,他所反映的,主人公真实经历的主要矛盾点不能变,因为一旦主要矛盾点发生了变化,那么电影的立意就会完全不同。一旦立意发生变换,那些来自真实经历的改编,只能是称为电影的素材——素材是为电影服务的,而不是电影围绕素材做改编。

可以说,电影的花絮,出卖了整部电影。

电影中的小主人公,因父母对其“生而不养”,并间接的导致了姐姐萨哈的意外身亡,因此小主人公与其父母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惜离家出走。

小主人公与父母的关系可以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他甚至当着他的母亲面,骂母亲是畜生,并将父母告上法庭。

作为观影者,我认为小主人公赞恩已经完全独立于家庭之外,独立于父母之外,他不会再与他的父母有任何的交集,因为他姐姐的死对他造成的伤痛是无法抚平的。

然而电影结束后的花絮却告诉我们,演员赞恩和他的一家人,最终去往他们心目中的天堂——瑞士,过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

这令我对整部电影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一个宁愿露宿街头也不愿回家,当面骂母亲为畜生,将父母告上法庭的小男孩,拍过影片之后,居然可以和父母其乐融融去另外一个国家生活,他对父母的恨、他的悲惨生活的心酸、姐姐萨哈因父母愚昧之死的痛,就这样消失了吗?

我认为这是极不合理的,这个不合理,导致整部电影的主要矛盾点不成立,整部电影的立意就变成了空中的楼阁,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法令我信服。

02 把小主人公感恩,悲惨的童年生活,完全归咎于父母的生而不养。

电影中把赞恩的父母,表现成对孩子没有任何关爱的失职父母:嫁出未成年的女儿以减轻家庭的负担,让未成年的赞恩去打零工补贴家用,而不给他们读书上学,甚至在赞恩离家出走后,父母也没表现出任何要寻找赞恩的意思。

在电影的后半段,赞恩似乎明白过来,自己的童年所遭遇到的不幸和痛苦,源自于父母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还要继续生育子女,这就导致家庭的状况,一而再再而三的变得更差。于是身在监狱的他向社会呼吁:

养不起孩子的父母,就不要再生了。

到这时,影片才借赞恩之口说出了本片的主题:

电影认为,贫民儿童遭受的不幸,是没有责任心的父母因贫穷对孩子“生而不养”而犯下的过错。

这一点,我认为是不对的:

首先,赞恩所遭受的痛苦根本原因,是战乱。

赞恩的父母从战火纷飞的祖国,逃亡至情况也不好不到哪去的黎巴嫩。赞恩一家都是黑户,没有任何合法的身份证明文件,他们没有机会获得正当的工作,没有机会获得正规的教育,他们如同蟑螂一般,生活在这个混乱城市的阴影底下。

电影一直强调,贫民养不起,就不要多生孩子的观念,是有失偏颇的。这部影片,把穷人儿童与穷人父母之间对立了起来,而真正的造成他们流离失所的战争和贫富差距,却一概不提,这是一种选择性的视而不见,这对于一部优秀的电影来说,是非常失败的。

如果赞恩的父母有的选,未必比各位做的

其次,赞恩的父母多生孩子,是迫不得已。

在我国封建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人人都希望自己家“人丁兴旺”。

这是因为底层的贫民,并不是没有办法让几个孩子都上学,接受正规的教育,而是没有办法让任何一个孩子去上学。他们和子女的未来无法来自个别孩子的出类拔萃,只能靠多个孩子成年之后相互扶持帮助,以更大的家庭劳动力,集中力量改变自身家庭的命运。

电影中的,赞恩父母之所以多生育,与我国古代穷人追求人丁兴旺是一个道理,他们在无身份遭遇奴隶般剥削的情况下,没有正当的工作没有可靠收入,像赞恩这样的儿童,作为家庭的劳动力,可以为家庭分担很大的压力——他们可以带弟弟妹妹,可以去打童工挣钱补贴家用。

多生育意味着有更多的劳动力,更多的劳动力意味着可以为这个家庭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援助,这就是贫民多生子的逻辑。

如果我们不考虑贫民为何独生子,而一味的指责他们,养不起还要生,对小孩是不负责任,这样的指责,无异于“何不食肉糜”。

底层穷人对孩子的培养是没有“质”的,所以他们只能以“量”来取胜,试图以“量变产生质变”。

影片借赞恩之口,呼吁养育不起就不要再生孩子了,但我们看到,赞恩这个小演员演过本部电影之后,自己的整个家庭,得到了拯救。

这不正是说明了,贫民多生子是一条翻身之路吗?试想如果赞恩的父母,只生下赞恩的姐姐萨哈就不再生育,那么这一家如何实现逆袭?

03 价值观上的双重标准。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我认为不好的第三个方面就是价值观的双重标准。

第一个双重标准:电影《何以为家》借赞恩之口,呼吁那些没有足够经济能力养育孩子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了。

这实际上是对穷人的生育权的一种剥夺,因为在电影在呼吁穷人不要生孩子的时候,并没有提到富人,是否也需要少生孩子?

虽然没有提,但是我们也能够从言外之意中猜的出来:富人是不需要减少生育的。

同一个要求,如果只对一种人群产生效力,那么这就是一种不公平,是对穷人和富人使用了双重标准。

第二个双重标准:在战火中,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张安的父母被迫流亡到黎巴嫩,他们没有合法的身份,只能苟且度日。在这种压抑、绝望的生存环境中,赞恩的父母经历了赞恩的童年悲惨生活的一切,也经历了赞恩姐姐萨哈的早婚。

赞恩的父母固然是混蛋,但他们也是受害者,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性,他们会作出嫁出未成年的女儿,让让人去打童工的决定,正是因为他们也经历过同样的痛苦。

电影极力显现占父母丑恶的一面。

当赞恩因生存所迫,去偷、去抢,甚至去卖小孩的时候,电影却对他报以同情,没有人说感恩是错的。

同样是因为生活所迫,同样是犯错,同样是受害者的赞父母,成了罪无可恕的恶人,赞恩成了小英雄。

这也是一种不合理的双重标准。

绝望中的赞恩父母

结语: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在描写因战火而流离失所的难民的悲惨生活方面,无疑是很用心,也很成功的。它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给身在其中儿童带来的痛苦。

然而,电影却没有在揭露苦难之后,勇敢的揭露造成这种苦难的根源,而是甩锅给贫穷父母的“生而不养”,我认为这是不客观的。

电影的花絮展现赞恩一家的后续生活,也将电影设立主题的基于赞恩与父母的主要矛盾点彻底摧毁,整部影片的立根之本由此成了虚无之物。

因此我认为,《何以为家》是撑不起9.1的豆瓣评价高分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