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扶贫小故事 帮扶大真情——绥德县脱贫攻坚一线扶贫干部显身手

扶贫小故事 帮扶大真情——绥德县脱贫攻坚一线扶贫干部显身手

时间:2022-07-07 14:37:40

相关推荐

扶贫小故事 帮扶大真情——绥德县脱贫攻坚一线扶贫干部显身手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绥德县选派了大量的扶贫干部驻村入户,他们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当中,送技术、送服务,帮助贫困户寻求发展致富的机缘和门路。同时,他们多方筹措,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志扶智,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和村风民风,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助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其中,从60后到90后,一个个杰出的典型代表,无不在体现着自己的扶贫力量与使命担当。

60后村支书郝文明:

致富领头雁 不忘众乡亲

9月20日,绥德县薛家峁镇雷家峁村村民郝文明全票当选了该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郝文明上任当村支书,意味着他要放弃常年在外经营的高薪酬生意。郝文明犹记每年正月回到村里,乡亲们围住他问长问短,看着老乡们期盼的眼神和雷家峁村贫穷落后的面貌,郝文明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些年,无论走多远,最惦记的还是这个生他养他的小村庄,他决定放弃城里的事业,回到村里,让乡亲们也富起来,让雷家峁村旧貌换新颜。

郝文明上任后发现,雷家峁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全村三分之二的土地闲置荒芜,村集体经济落后,主导产业薄弱,在家群众增收困难,村民人心涣散。面对这样的现状,郝文明带领村两委班子在深入学习中转变思路,他组织“四支队伍”及部分党员、贫困户、合作社负责人、群众代表共计40余人,先后前往米脂高西沟村等地考察学习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同时,邀请陕西果业集团绥德分公司负责人贺国伟来到雷家峁村实地考查,在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结合“三变”改革,围绕盘活集体资产、农村土地、林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激活发展潜能。为了使“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他决定流转本村土地,抓住和陕西果业集团合作的有利时机,使村民有一个长效稳定的收入。

11月25日,雷家峁村全体村民聚集在村委会,争先恐后地在流转土地同意书上签字按手印。经过多次的商量协调,郝文明带领村两委班子将村里的5000亩土地流转回来,建成以雷家峁村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园区,由村委会与陕果集团共同开发,创新性地提出“三变改革+三种模式+三套办法=三项收益”的产业脱贫思路。其中“三种模式”,是指园区实行“党建统领、企业引领、农民认领”三种发展模式。“三套办法”,是指推行“雷家峁村集体土地经营入股、政府产业资金配股全镇未脱贫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园区务工”的三套办法。“三项收益”,即雷家峁村土地经营入股分红收益、政府产业资金配股全镇未脱贫户入股分红收益、企业择优招录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园区务工收入。看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郝文明觉得一切都值了。

村民富裕起来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落后,郝文明多方争取,积极协调,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在雷家峁村重修了兴龙寺大桥。7月,投资1055万元的沟道综合整治工程竣工,使雷家峁村人居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目前,雷家峁村文化广场和老年人幸福园正在建设当中。

1962年出生的郝文明,当过兵,做过生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不遗余力。

70后民政干部赵凌峰:

不让一户居民生无所依

绥德县名州镇东街社区居民雒勇喜,在前后惨遭家庭变故,儿子意外身亡,妻子离家出走,女儿也身患疾病,在给女儿治病的同时,雒勇喜本人的癫痫病又复发,只有微薄收入的他陷入了生存的绝望之地。时任绥德县城市低保中心副主任的赵凌峰得知雒勇喜的情况后,第一时间找到他,根据相关政策规定,给予他和女儿低保救助,并安慰鼓励他从困境中走出来,好好生活。说到赵凌峰对他的关照,雒勇喜的眼睛里噙满感激的泪水:“是赵主任给了我重生的勇气和希望!”

赵凌峰在绥德县民政岗位上连续工作了二十多年,自从他2001年到城市低保办以来,每年都要进行低保家庭入户走访调查等工作,哪家夫妻是双下岗,从哪个单位下岗,哪家的孩子上大学了,哪家是病灾户,他都特别熟悉,他把11个社区的所有低收入群体和特困群众都牢牢记在心上。二十年来,他在绥德城区的沟沟巷巷里不知道跑了多少遍。

赵凌峰任低保办副主任以来,共计入户调查城市低保审批下岗失业人员、老弱病残等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对象4500多户、11000多人;取消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3200多户、7500多人,切实做到了精准识别,人员有进有出,补助差额有升有降,全面落实了在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渐退帮扶”等政策。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兜底保障作为脱贫攻坚“八个一批”的重要举措之一,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托底之网、最后防线。4月,赵凌峰带领兜底保障组人员对全县未脱贫户1331户、1643人,脱贫检测户660户、1462人和贫困边缘户438户、959人等困难对象,再次进行全面排查,精准识别,并建立了低保特困周审批制度。

5月,赵凌峰任绥德县城市低保中心主任。以来,绥德民政累计落实农村低保金18300万元、特困供养金4400万元、残疾人生活补助和护理补助2545万元。所有这些工作里,无不饱含着赵凌峰的辛劳和汗水,他说:“今后我们要从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转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上具有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全力保障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我们低保人永远在路上。”

80后第一书记魏宝生:

一份为民情 十分用心干

近日,在绥德县中角镇董家山村,脱贫户郝绍光一家谈到村里的扶贫干部魏宝生,赞不绝口,郝绍光说:“村里多年来吃水困难和出行困难的问题,在魏书记来村任职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全部得到解决,这对我们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6月,魏宝生被选派到董家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董家山村由董家山、婆婆寺、白家山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因为自然环境差,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村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同时,在产业发展上没有合理的规划,导致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部分有条件的村民甚至搬离本村,还有部分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

魏宝生到岗后,对村民进行了大量的走访,摸清了董家山村致贫原因和产业现状。董家山村平均海拔1100多米,辖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地带,山大沟深,黄绵土质,气候温差明显,白家山和婆婆寺是市级旱作农业示范园区,非常适合种植小杂粮和马铃薯,魏宝生了解到,该村历来有种植玉米、高粱、谷子、洋芋、小杂粮,养殖业牛、猪、羊、鸡等传统。

魏宝生与村两委班子商议,董家山村要发展,必须以大力发展杂粮产业为主。,在魏宝生的带领下,董家山村启动“三变”改革,魏宝生多方争取资金,机修宽幅梯田,整治低产低效农田,整合土地资源,合理优化种植产业布局。同时,带领村集体成立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利用白家山旱作农业园区的优势,打造种植基地品牌,大力培育小米等市场需求旺盛的农产品,积极联系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逐步形成订单农业,带动董家山村村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签订种植合同57户,种植谷子600多亩,谷子总产量突破20万斤,通过“订单农业”渠道销售为村民多增加收入4万余元。

在村里发展杂粮产业的同时,魏宝生还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养殖业,教村民学习小杂粮的种植实用技术,学习山羊、土猪和蛋鸡在饲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还通过“扶贫夜校”的形式,多次对种养殖户进行培训。同时,魏宝生还组织董家山村村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扶志扶智活动,大大提振了村民的精神面貌。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他多方协调,为董家山争取到项目资金350多万元,新建淤地坝一座,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帮畔70米,硬化道路120米,安装防锈镀锌管防护栏364米,维修改造了水源地,新打机井两眼,井房两座,硬化道路2.34公里,维修道路70米,并新建了白家山正沟大桥。

、,魏宝生均被推荐为优秀第一书记,他视驻地为家,视群众为亲人,全心全意谋取董家山村的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

90后扶贫干部刘骁程:

担扶贫职责 献无悔青春

83岁的汪润清是绥德县名州镇西雁沟村村民,这几年,她有一个习惯,就是家里好吃的东西舍不得吃,总想着要留给一个叫做刘骁程的扶贫干部。这个孩子对她太好了,跟她拉家常,帮他打扫卫生,总是为她的琐碎事情跑前跑后,就像自己的孙子一样亲。9月,刘骁程大学毕业后来到西雁沟村任职村官,从校园到基层,一切都是陌生的,但他相信,只要持有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工作之初,刘骁程对村民做了大量的走访调查,根据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脱贫计划,鼓励大家发展养殖业和板蓝根种植,并积极与相关单位联系,组织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有了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大家纷纷行动起来,在刘骁程的带动下,39户贫困户共发展养鸡户11户,养羊户14户,养牛户5户,药材种植户5户,收入得到了明显改善,大家发展产业的劲头更足了。

初,为推动石家沟村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实行“三变”改革,刘骁程的岗位被调整到了石家沟村。土地流转能够激发土地活力,有效整合资源,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土地流转后建设成为山地苹果园区,村民和贫困户可以通过园区务工、入股分红等提高收入,如此一来,村集体经济薄弱和贫困户长效收入不稳定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刘骁程干得信心满满。同年5月,刘骁程被任命为绥德县艽园沟农业扶贫投资公司法人代表。任职后,他积极作为,流转了石家沟村土地5000余亩,并顺利建设“艽园沟脱贫攻坚合力园”项目,共计吸纳了艽园沟便民服务中心511户不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入股经营,做到了贫困人口户户有产业,为大家带来了短中长期相结合的稳定收益。

10月,刘骁程通过考核被转聘为乡镇事业人员。三年的大学生村官生涯磨练了他,让他真正融入了基层,爱上了基层工作。转聘后,他来到了白家硷镇,成为了该镇和谐村的驻村干部。和谐村主导产业是手工绿豆淀粉、树苗培育、大棚种植和家禽养殖,产业基础有了,但是村民的销路却一直打不开。于是,他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帮助村民通过技术培训等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给产品设计包装、制定营销方案,并利用朋友圈宣传村内滞销农产品,在他的宣传带动下,土鸡蛋和芝麻香瓜甚至供不应求。在和谐村工作的几个月时间,刘骁程累计帮助农户销售土鸡蛋300多斤,芝麻香瓜2000多斤,吊瓜400多斤,绿豆淀粉100多斤。贫困户张维江说:“我种植大棚今年已收入4万多元,多亏了骁程帮忙往出卖。”

27岁的刘骁程已在基层工作了近4年的时间,他总说,“乡亲们的事情再小,对我们扶贫干部来讲都是大事,只有乡亲们都满意了,过上好日子了,我们的工作才算干好了。”

本报记者马蕊 见习记者耿永飞 通讯员张东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