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为什么我到现在才会发自内心地想学中国经典呢?

为什么我到现在才会发自内心地想学中国经典呢?

时间:2018-12-14 05:25:06

相关推荐

为什么我到现在才会发自内心地想学中国经典呢?

一、 深入经典的工具

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在哲学上属于过去的那些事实,如伟大思想家的学说和体系,如果不能解释就是无意义的。而这种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当我们的思想达到新的中心和新的视野时,我们就一定会修改自己的看法。”

对于我们来说,新的中心和新的视野就是杜老师在哲学概论中讲的“四方架构”体系,有了这个架构作为认识传统经典的视域,我们就能发现过去没有发现的古代经典的丰富意蕴,这种意蕴并非我们强加的,而是古代经典所本有的。

老师教我们理解中国经典从四个架构方面着手,即系统性、检证性、适用性和选择性。

在系统性方面要把握四个问题: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儒、道、佛各家理论在四个方面都有不同的表述和问题意识。

第二是检证性进路,中西方哲学不同,西方重理论思辨,中国重实践。

第三是适用性进路,每一种学派的理论都是对的,不同的学派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理论解释与解决办法。

第四是选择性进路,每一个人的生活境遇和经历不同,不同的时间或相同时间面对的问题都不相同,因此需要选择不同的理论或方法来解决。因此我们要学习各种理论、各种经典,对症下药。

老师的哲学方法论就是学习和进入经典的工具,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和掌握。

二、《庄子内篇》内在的逻辑体系

庄子有《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七篇是庄子本人的著作,代表了最典型的庄子思想,至于外篇跟杂篇可以说是庄子学派的思想或道家学派的思想或道家结合儒家或道家结合法家的思想。

不过内七篇明显、特例、突出了庄子形态与儒家不同,没有佛教的思想色彩,没有法家、墨家在关心的问题,也不是老子在思考的问题,是独特的庄子的问题以及才情的显现。

庄子的文本常以故事形式表述,每一个庄子的故事都是一套哲学理论的意见传达,笔者都明确地说出了故事所说的哲理,绝不使任何一个故事的理论意义发散不清。尤其是《庄子》内篇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共七篇。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庄子哲学的第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对于人生的哲学问题,主张采取一个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在于追求“与造化者同其逍遥”的境界,而得解脱。

第二篇《齐物论》,讲只有解脱以后才能谈齐物,才能使身心内外达到形而上的绝对的“齐一”之道。

齐物之后就可以学习养生,因此第三篇讲《养生主》,即如何在现实环境中,自然洒脱地生活,自在地为人处世。

第四篇《人间世》是讲真正善于处世的人,便是得道之人,即使世路难行,仍会执着前行。

第五篇《德充符》,讲述道的充实,道是每个人修养学问的内涵,德是用世之道,世路难行,想要领悟入世的的艺术和智慧,必须充实德行。

第六篇《大宗师》,只有在内外修养达到了,道德内在充沛了以后,才可称为“大宗师”。

最后讲《应帝王》,只有成为大宗师,才是师道的完成,才可入世,入世再出世,可以为王者师,足以领导天下国家,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帝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老师说,庄子的思想我们去赞美他可以无限的上岗,确实太值得赞美了,特点是:提升我们思考的视野,把我们从现实的世界拉出来到宇宙之上、天地之外,重新看待我们的人生,就觉得人生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没有什么好需要去跟别人比较,因为视野拉高了,你在天上看地下,那些差别没有意义了。

所以庄子替我们直接解决了在社会体制上与人互动比较高下、制造个人的烦恼都是没有必要的。这个就是庄子哲学的特色。

三、心得体会

老师对《庄子》内篇的讲解,为我们理出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学习《庄子》就是要:“打开人类的心胸”、“丰富人类的认识”,以便产生“对于更高明的生活境界的向往之心。”

《庄子》通过讲故事,讲从如何逍遥解脱,在智慧上如何“道通为一”,在境界上如何“齐万物为一”,怎么样悟道,怎么样修道,《庄子》观念中的“道”就是一个“逍遥自适无目的有巧妙的造化安排,因此体贴了这个最高真理的知识分子如何修道成为大宗师,既可以出世又可以入世。

《庄子》一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齐物论》,它是《庄子》内篇的总纲。给我的重大收获就是破除自我中心,使我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透脱出来。

要达到《逍遥游》中的“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之前,要先有许多观念上的认识,认识到这个社会生活的许多要求、原则、礼俗、规范等等都是不必要的坚持,所以我们要在心理上化除这些坚持。

如此才能在心境上达到不为外在情境所烦忧的境界,也才可以尽情地追求心灵上逍遥自适的空间。所以庄子便在《齐物论》中,说明了认识自然运行原理的方法,以及对于人们整天生活在社会议论的观念坚持中的不当。

作为许多批评,指出人们应以“齐一的胸怀”对待社会上的知识观念,在面对无可避免的辩论场合时,应有技巧地悠游在不同的意见脉络中,而没有必要和人们争得面红耳赤。

体会一:知识的界限,知识的适用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的统一

理论都是从一定的问题意识出发的应对性构造,就像地赖人赖般地“咸其自取”,遇到不同形状的障碍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每一种知识都有适用性的限制,任何知识观念的建构都是建构在主观心意的决定上。每一种理论都是对的,问题是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进行主观抉择。

在学习中,要将知识的适用性界定清楚,了解知识的特殊性,使知识的意义性流动,从而把所有的知识在观念的流动中交相融会,用道通为一的观念打通所有知识的界限,从而达到自由逍遥而愉悦。

体会二:相信经典,相信老师,人生充满自在可能性

理解了《庄子》的每一个故事后,好像故事就是在讲自己的错误,那个执著和偏见被庄子的话语挑醒明白而立刻陷入惭愧状态。

在聆听老师的讲解或看《庄子》的文字中,在愉悦的同时心灵受到振动,文化就是一种针对性的存在。

经典所以为经典,有它存在的历史性必然性和客观性,为时间所证明,我们一定要相信经典,只有相信,才会学习,才会实践,才有作用。

杜老师学贯中西,博通中国儒释道经典。一个学期跟着老师学习,文化改变人性的力量,已经证明这是真的。我相信杜老师是真的,中国经典是真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跟自己说:“为什么我到现在才会发自内心地想学中国经典呢?以前为什么没有这种想法呢?以前为什么要把时间花费在无意义的事务上呢?”

一直到接触到杜老师的课,我才明白经典原来可以如此读,世上还有这样明白和真诚的人。

如果能给我两年或六年时间,安安静静地跟着老师后面学习,我特别希望把中国的代表性经典通读一遍,把儒释道统一起来,看它们到底有什么关联,然后在自己心性修养上下工夫,拿自己的身体进行试验,想起来就觉得特别美好。

如果给我三十年时间,在经典的浸染中,畅想人生意义,生命自在地展开。人生前半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能弥补;“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存在可能。

原创来源: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