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高考改变命运 留学改变人生?这部纪录片讲述了3个阶层的故事

高考改变命运 留学改变人生?这部纪录片讲述了3个阶层的故事

时间:2018-12-10 03:59:58

相关推荐

高考改变命运 留学改变人生?这部纪录片讲述了3个阶层的故事

今年六月,全国总共有975万考生进入高考考场。随着高考成绩陆续放榜,这些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们的命运将会由一串数字所决定。

我们总说教育改变命运、读书改变命运,事实呢?有一部纪录片可以告诉你。

去年12月30日,也是的最后两天,一部名为《出·路》的纪录片登上了银幕。

在这部纪录片里,导演郑琼从开始,历时6年,跟踪拍摄了三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山村辍学女娃、小镇高考复读生、都市叛逆少女。他们的生活天差地别,却都在自己的困境里,寻找自己的出路。

01

在甘肃省会宁县的山沟沟里,有位名叫马百娟的小姑娘。彼时小姑娘12岁,上小学二年级。马百娟说:“我的梦想是到北京上大学,上了大学以后,打工挣钱,一个月挣1000块来买面,因为我家面不够吃。我还要挖水窖,因为我们没水吃。”

然而马百娟的上学之路并不平坦。

村里的小学,总共只有两个老师,加上五个学生。即便如此,也是校长亲自上门,百般请求,连哄带吓,她的爸妈才同意让她去上学的。从家到学校,总共要走13公里的小路,马百娟要走6个小时;天没亮,她就要起床,掰一些馍泡进凉水里,喝掉之后背上书包,赶往学校。

在片里,镜头下的马百娟劈柴、烧水、做饭、喂猪,尤其符合我们对西部农村的刻板印象,就连一个老师面对五个学生,在昏暗的教室里上课,也是司空见惯的宣传手法。

然而画风一转:老师今天教《我的家乡真好》。翻开课本,老师说:“过去我们的家乡,农民伯伯只能赶着毛驴往集市跑,现在柏油马路上车辆穿梭,人来人往;过去的孩子没有桌椅,只能站着学习,现在我们躺在宽阔漂亮的足球场。”

马百娟没见过马路,也没见过足球场,但是她知道那都是好东西。

马百娟喜欢上学,她觉得自己每天在学校都很开心,所以也愿意每天走6个小时的山路。她在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写道:“我每天都很高兴,因为可以上学,我喜欢一直都可以上学。”

后来,马百娟的爸妈觉得上学没啥用。于是,哥哥就给马百娟办了退学。她爸说:“念书有啥用?还不是要回来种田……女娃娃是别人家的人,不读就不读了,命好找个对象嫁了就是出路。”

马百娟一直背对着镜头,没说一句话。

半年之后,15岁的马百娟走进了一家旅店应聘保洁,前台告诉她:这里的薪水有1000多。然而,经理告诉她:“就你这情况,洗碗都没人要。”

后来,因为年龄和学历太低,马百娟屡屡碰壁。最终早早嫁人,变成了村里“司空见惯”的女人中的一员。

02

徐佳,19岁,复读生。

徐佳总共复读了三次,今年是他最后一次机会。

清晨5点半,徐佳从出租屋醒来,随便洗了把脸就出发去学校了。

在第一次高考失败之后,徐佳毫不犹豫的选择复读。因为爸爸在临死之前对他说:爬都要爬上大学。

第二年,徐佳又考了同样的分数。他说:“老天是不是在耍我?我甚至有想过,死了算了!”第三年离高考还有38天的时候,他全身出汗,手脚发抖,也只能咬牙坚持住。幸运的是,最后徐佳考上了湖北大学。

又三年之后,临近毕业的徐佳不停地海投简历。投了半年,终于把自己卖给了一家电力公司。在工作两年后,徐佳与相恋四年的女友决定结婚……

在电影里,徐佳说自己不能辜负已故父亲的期望,一定要考上大学;然后是不能辜负母亲的眼光,要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最后也是为了大学时恋爱的女友一个交代,结了婚装修了新房。从来没有为过自己。

导演郑琼在后来采访里说,徐佳的故事其实是大部分中国的缩影,按部就班的读书,带着父母的期望考上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之后找一份普通的工作,结婚生子,然后盼着孩子重复自己的路。

03

如果说马百娟是被剥夺了选择的机会,徐佳只有为数不多的选择;而袁晗寒却是因为选择太多而不知如何选择。

在公园里,她顶着一头乱糟糟的短发,一边荡着秋千一遍跟导演聊天。

当她跟导演说到自己被老师留级时,脸上没有半点的压力,还惟妙惟肖地模仿起那个“特别讨厌、老跟我较劲的老师”来。

袁晗寒的随性洒脱,源自于她的母亲。

一般妈妈要是知道了自己孩子被留级,估计是要被骂的狗血淋头,脾气暴躁的可能还会抽几巴掌。然而袁晗寒妈妈不生气,还二话不说给闺女办了退学,退完给袁晗寒打电话,说:“卷铺盖回家吧,我给你退学了。”袁晗寒一听:“这下亏大了!我宿舍那刚买的小被子还没睡两天呢。”

袁晗寒天生是幸运的,没有负担重任的家庭,也没有望女成凤的父母。因此她不在乎留级,也不在乎退学。而她妈妈更是坚信,自己女儿的艺术天赋不该被读书所埋没。

在这样的环境下,似乎她的人生可以只为自己而活。

在高中退学之后,她做了自己很多想做的事情。宅在家里睡觉,看书看电影画画。后来实在闲的发慌,开了间酒吧玩玩。结果还没到半年,酒吧就倒闭了。

袁晗寒转念一想,我还是去读书吧。于是,袁晗寒申请了德国的大学,去学画画。

这些事情,对于大多数17岁女生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袁晗寒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她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却每天依旧愁眉苦脸。原生家庭给她带来了别人没有的优势,却也让她早早丧失了为生活奋斗的本能。

相比于徐佳和马百娟,蒙圈儿倒觉得袁晗寒的“出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她必须寻找的,是生活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

《出·路》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三个孩子摸索人生寻找出路的六年。从表面上看,是同一件事。然而在看完全片后,这三段人生给人的感触却完全不一样。

徐佳们看不到袁晗寒们的生活,正如袁晗寒从未想到过像马百娟这样的人连饭都吃不饱。有人在知乎上与人力争理据,为女性争取自己的权利;有人觉得16岁嫁人再也正常不过。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只是发生在中国,世界各地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像金字塔,最顶尖的部分稀少又难进。

还有人会说,阶层决定了一切,教育无力改变。的确,拼爹、拼颜值的大有人在,可那是他们的资源,他们不过利用得好罢了;如果你没有天生的好资源,那你只能后天努力,不断去赋予自己资源。也不是没有农村出来的孩子,考上国外顶尖名校的例子。

教育、读书带给你的东西,不仅仅是原生阶层的飞跃,更多时候,它改变的是一个人本身。通过教育,你会看得更多、懂得更多。虽然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代表你一定会出人头地、轰轰烈烈;但它至少为你提供了一条通向上层的路。

如果有一个出国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你一定要把握住;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那就创造这样的机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