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新一线”之变:合肥 佛山靠什么挤掉宁波 昆明

“新一线”之变:合肥 佛山靠什么挤掉宁波 昆明

时间:2022-08-16 15:20:10

相关推荐

“新一线”之变:合肥 佛山靠什么挤掉宁波 昆明

自第一财经首次提出“新一线”概念后,每年的新一线城市榜单都能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新一线城市通过《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榜单按照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未来可塑性五个方面作为一级维度来评估城市。,15个进入“新一线”的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

新一线城市榜单是观察城市发展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城市的发展。与去年相比,新一线城市出现了合肥和佛山两个新面孔,他们取代的是宁波和昆明,前者曾连续四年入选新一线,后者在去年才首次入选新一线。

合肥:用科技力击碎质疑

新事物出现的最初总是让人们难以接受。挤掉同为长三角的“老大哥”宁波,进入新一线的合肥遭受了颇多质疑。合肥的GDP为9409.4亿元,位列全国21位,而宁波的GDP为11985.12亿元,位列全国13位,合肥又是凭什么挤掉宁波的呢?

按照新一线城市五大维度的评选标准,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衡量新一线城市的主要标准,也就是说GDP较高的城市入选的概率并不一定就高。据第一财经的解释,榜单聚焦的是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

从这五个维度来看,合肥的确优势更大。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合肥是安徽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相较于宁波,合肥有着更为集中的商业资源,其商业资源要服务与安徽省的6000多万人口。在地理位置上,合肥更是有着“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作为长三角地区与内陆的衔接处,合肥是东部沿海到内地产业转移的必经之地,既能享受到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优势,也拥有了中部地区广阔的经济腹地。

合肥对外交通便捷,是中国二级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境内有沪汉蓉高铁、合福高铁、京九高铁、合杭高铁、合郑高铁、合蚌连高铁等多条高速铁路线穿越,合肥高速铁路“米”字形总体布局逐步形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合肥是我国有名的科技之城,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的认可,英国著名杂志《自然》多次将合肥列入全球科研杂志前50强榜单,美国《科学》杂志甚至将合肥称作“未来世界的硅谷”。在科技的赋能下合肥经济发展加速发展,从至,合肥是省会城市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科技实力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发展,作为一个聚集众多高校的城市,合肥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知名院校,吸引了大量科技人才。科技实力吸引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推进科技发展,合肥打造了一个良性的发展闭环。

佛山:广佛同城的受益者

城市由人聚居构成,人是城市发展的根本。一直以来,佛山便是一座人才荟萃之城,近代的著名人物有“公车上书”康有为、“铁路之父”詹天佑、“咏春宗师”叶问。现代,佛山也涌现出许多商界的精英,包括碧桂园联席主席杨惠妍、香港地产大亨李兆基、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顺丰创始人王卫、香港新世界发展集团董事会主席郑家纯。

,佛山GDP达到10751.02亿元,成为广东省内继广州、深圳之后第3个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也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成为第17个“会员”。

经济发展取得如此佳绩,佛山能成为新一线城市也不足为奇。据第一财经介绍,人才吸引力是佛山跃居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因素。佛山能吸引大量人才的优势在于他发达的民营经济,以美的、海信、格兰仕等著名制造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是佛山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佛山被认为是中国重要制造业基地的根基。当前我国的制造业依旧还停留在劳动力密集型阶段,大量的制造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于是,一批又一批劳动力涌向佛山。,佛山市净流入人口达到25.29万人,位列全国第5位,在新一线城市中仅次于杭州,以及今年落榜的宁波。

如果说产业结构决定了佛山人口的存量,那么广佛同城化则影响了佛山人口的流量。

自古以来,广州和佛山便唇齿相依,同风同俗,文化相通、土地接壤、经济密切都成为广佛同城化的重要基础。3月19日,《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广佛同城的正式启动。

随着广佛同城无界生活成为常态,如今,选择工作在广州,居住在佛山的“候鸟”人群也越来越多。据统计,现在150万广州人居住在佛山,《广佛同城发展报告》显示,的地铁广佛线日均客运量32.92万人次。来自百度迁徙大数据的数据显示,1月10日,佛山迁入人口48.22%来源广州。

人口的流入为佛山民营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成为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同样,不断壮大的民营企业也能吸引更多的人口。如今,佛山在GDP突破万亿元的风口上,再获得“新一线”城市的加冕,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张靓丽的名片。

宁波:偏科发展的弊端

作为连续四次入选新一线的“老面孔”,宁波的落选的确出人意料。更令人不解的是,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口吸引力,宁波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宁波市GDP为11985.1亿元,位列全国第13位,人口净流入34万,位列全国第四。GDP和人口净流入均比合肥、佛山要多,为何是这两座城市入选新一线,而不是宁波呢?

正如之前所说,经济实力并不是入选新一线城市的唯一标准,而是综合考量商业资源、交通枢纽、人口活跃、生活多样性等因素。产业结构单一化是宁波经济发展的特点。一直以来,宁波发展经济走的是制造业强市、外贸强市的道路。

宁波舟山港是一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重要港口。早在6000年前,河姆渡原始居民就开始开发利用,进行航海活动。北宋时期,当时被称作“明州”的宁波已经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公元999年,北宋朝廷在“明州”正式设置市舶司,全国各地去日本、高丽的船只,必须先到明州港办理手续后,发舶放洋。明州港因此进一步繁荣起来,正式成为当时的国际贸易港口。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已达到11.19亿吨,连续十一年位居世界第一。

乘着宁波舟山港的东风,宁波经济迎来快速发展。但是,过度依赖港口也为宁波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世界金融危机,外需紧缩给出口型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宁波GDP排名一度滑落到17位,一次性被武汉、成都、大连、沈阳、南京这5个城市超过。

意识到自己不足的宁波,近年来加紧补短板,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自金融危机以来,宁波市出口依存度已由85.7%降低至的49.8%。

显然,持续多年专注港口工业的根基不会那么便扭转。宁波的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2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783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80亿元,宁波的三次产业之比为2.7∶48.2∶49.1。作为对比,杭州的第一产业增加值3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87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172亿元,宁波的工业稍强于杭州,然而它的服务业增加值却仅超过杭州的一半。杭州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2.9%,而宁波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9.1%,也低于53.9%的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的孱弱,造成的直接影响便是医疗、科技、高校教育等方面开展缓慢,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这也是近年来宁波互联网文化产业、高端制造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未来,宁波想要赶上来,需要发挥现有优势,依托港口为载体发展全方位服务业。除了生产性服务业外,还有围绕进出口贸易、远洋运输、金融等发展服务业。同时,要加大科教文卫和交通运输行业的投入,特别是要提高教育水平和生活配套设施,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昆明:决定成败的旅游业

偏安西南一隅的昆明,登上新一线舞台仅一年便匆匆谢幕。与今年冷清的报道篇幅不同的是,昆明的入选新一线的消息一出,可是掀起了极大波澜。有人觉得扬眉吐气,昆明终于要崛起了,有人觉得不可思议,昆明凭什么是新一线?

昆明的一鸣惊人,来自于昆明多年积累的结果。昆明入选新一线主要得益于生活方式多样和未来可塑性强,昆明这两个一级维度指数分别上升了7位和6位。,昆明餐饮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美团点评大数据显示,西南地区餐饮门店增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昆明则是其中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其中,嘉华、老仓醋米线、天府棒棒鸡三大昆明本土品牌包揽昆明餐饮品牌在线订单量的前三。

与此同时,昆明民航城际往来联系能力也表现突出,至间,昆明长水机场的国际航班均增长35%以上。

这一切都源于昆明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近年来,随着滇池的环境治理和改善以及滇池南岸古滇城等文旅综合项目的落成及运营,昆明创造了全新旅游产业格局。,昆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644.03万人次,同比增长16.14%;实现旅游总收入2733.61亿元,同比增长25.39%,旅游总收入GDP比重达到42.2%。五年间,昆明旅游总收入翻了3.8倍,旅游总收入GDP比重上升了24%,旅游业对昆明的经济发展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不过,成也旅游,败也旅游。新冠疫情的爆发,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旅游业首当其冲,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全年国内旅游人数减少9.32亿人次,损失高达1.18万亿元。作为旅游城市的昆明,自然遭受重创。数据显示,一季度昆明GDP同比下降5.6%,旅游业损失超200亿,19743名从业人员受影响。

遭遇重创的旅游业,给昆明的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以及人群活跃度都造成了极大冲击,由此,昆明落选新一线的原因已端倪可察。

令人欣慰的是,昆明城市还处在发展中,随着疫情褪去,旅游业逐渐好转,未来昆明还有可能再次进入新一线城市的榜单。

理性看待“新一线”

提到“新一线”,不得不说它的提出者——第一财经。

作为快速崛起的财经类媒体,第一财经深谙营销之道。旗下的《第一财经周刊》曾经风靡一时,因巨大的市场反响被评为“中国邮政最畅销报刊”。从2月创刊到10月营收平衡只用了20个月的时间,,《第一财经周刊》每期拥有30万以上的发行量,在全国有超过5万个零售终端,零售量占64%、订阅量达到28%。

第一财经的成功最主要的是归功于自身的定位上,它摈弃了财经类杂志冗长、深奥、枯燥的痛点,改用简短、通俗、风趣用报道风格,为读者提供独特愉悦的阅读体验。不同于《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老牌财经媒体定位高端人士为阅读群体,第一财经主动向普罗大众投怀送抱,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降低阅读门槛,收获了一大批以在校学生、年轻白领、财经爱好者为主的新鲜阅读群体,为其迅速崛起奠定了人群基础。

为贴近年轻人,第一财经不断将自身团队年轻化,并且高度重视视觉体验。清晰、时尚的设计理念,让《第一财经周刊》每一期的封面都是如此惊艳,很多读者表示,是被封面吸引,才买下首本杂志的。

第一财经的营销能力可见一斑,真的做到了“年轻人爱看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新一线”城市的概念,正好符合了大量身处二线城市年轻白领的口味,能成为“爆款”也顺理成章。

实际上,我国官方并没有什么“新一线”城市,甚至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划分也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划分,它仅仅是媒体或专家分析常用,从而形成一种大众认知习惯而已。城市排名是媒体热衷的报道内容,也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新闻媒体需要它来保持流量,研究机构需要它来打出自己的知名度,甚至官员也需要城市排名来展现自己的政绩,这便是“新一线”概念一经提成便如此火爆的原因。

对城市进行排名、分级更多的只是一个噱头,归根结底都是基于商业的需要。“新一线”排名不应该也不能被奉为圭臬,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杆秤,什么才是衡量一座城市好与坏,任何时候都需要理性看待。

中国内地10大金融中心城市:引领经济大发展

不设区县只有镇!盘点我国5个“直筒子市”:东莞名气最大

茅台历任“掌门人”故事:从步履维艰到千亿江山的辉煌之路

「盘点」全球运动品牌TOP50排行榜,解读全球运动品牌现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