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清名桥畔忆古运河 游南禅寺与东林书院 回首无锡老城往事

清名桥畔忆古运河 游南禅寺与东林书院 回首无锡老城往事

时间:2024-03-31 14:52:27

相关推荐

清名桥畔忆古运河 游南禅寺与东林书院 回首无锡老城往事

清名桥畔忆古运河,游南禅寺与东林书院,回首无锡老城往事

无锡老城区的翻新一直是当地政府眼中的一桩大事,自然也是我心中的一件事。只因它若完全翻新,对我而言就将失去最有韵味的乐趣。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无锡老城的“往事”。没有一个无锡人不记得“龟背状”老运河。他们对老运河的记忆比之我,更强烈更复杂,更多的则是对那些已经消融的部分默默地遗憾。老运河是悠久的,它从千年前融在无锡城里,也同祖祖辈辈的无锡人一样守望着这座城池。它曾浩浩荡荡地运载无尽珍宝佳品,也曾凄凄惨惨地被舍弃于城边,而这一切不过是自然的手法,一如既往地循序渐进却仍旧百无忌惮。

说到古运河段,旅游景点上说,这条河段最具江南水乡风情,也同样是无锡的生命精髓所在。这些话,不知以前的古运河听了会怎样,它同现在的无锡老城一样,异常地安静。这座城池正在经历的矛盾和反差,那些轻易得见的喧闹与浮躁和背后空虚与荒芜的对比,即便是一个异乡人走上一圈,心中也能有明显的认知。但古运河附近的生活气息仍是强大的。穿着小巷走过这条那条,周围的人周围的建筑都满是生活气息。手写的招牌高挂了十数年,招牌的主人也不知将迁至何处,但仍是日复一日地准备着手上的小粥小菜,等着每日那些常客的到来,递上碗,送上菜,再加点酒,日日反复不休。弄堂、河、菜场、街道、福利厂、桥、浴室、学校、超市、泡桐花、丝厂,各种元素心安理得地过着日子,该干什么干什么,也一天天等着“拆迁”的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急。

旧城南门外三公里,清名桥。这是如今汇集最多古运河元素的地方,也是旧时古运河无锡段最佳的赏景处。桥造于明代万历年间,简单,单孔石拱桥,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桥栏上没有任何雕饰,十分古朴。桥南侧是伯渎河,准确而言,无锡城内最早的一段古运河是伯渎港,商周时期的作品。伯渎之右是无锡古老的开窑烧砖地,有无锡群窑遗址博物馆。桥东侧有祝大椿故居,建于清末,祝大椿是无锡著名的民族工商业家,也是中国的电气大王;桥西侧则是旧城最繁华的南长街,旧日上塘,十里兴市之地;桥北有永泰丝厂旧址,当年这河畔的13家丝厂和上百座砖窑,剩下的也不过这一家。凭桥而望,大有知前事晓后文的感觉,因旧城之繁华多经此桥的缘故。

借无锡作家阮夕清的笔,说一说站在清名桥上的感觉:“几百年风风雨雨,现在依旧人来车往不断。明朝的桥身、清朝的石阶,到民国又铺了两条水泥坡,方便推自行车。解放后,政府在桥身上立了块石碑,表明它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大概是最接近老百姓的文物了,可以在上面踩来踩去,不高兴了吐一口唾沫,没人时站在桥身上高高地往下撒尿。”这席话足够表明清名桥所接的地气。当然,人们现在来此的目的也真的为繁华而来,只因清名桥一代已被改建成“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北起南禅寺,南至南水仙庙,沿着古运河两岸的南长街和南下塘,经过跨塘桥、金塘桥、大公桥和清名桥四座桥。弄堂、酒吧、小吃,再来点古迹,不知怎的成了如今无锡的时髦地。

只是落入我眼中,看近望远,最巧的如烟的仍是那些老、旧、狭仄的民居,参差而斑驳,接着地气。在河边,有吸烟闲坐的,有临河小配的,有浆洗衣裳的,也有含饴弄孙的。更映着隔壁街区的时髦扮相,日日如此过。清名桥不远处,是南禅寺。南禅寺不大,当真不大,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庞大面积已经被旁边的建筑物拆分吃尽,只不过地少少有地少的好处。伺弄的人不多,但香火却旺,等闲拜佛也无须门票。许多当地人喜将自家的佛事放在南禅,诵经烧烛,略表子孙心意。早年那些高门大户的家族祠堂,自身作用早已淡出,被装裱成各式各样的故居点妆门面而已,倒不如南禅寺的“实惠好用”。

南禅寺的历史,虽回溯至梁武帝,但其风光之时却在宋朝。帝皇虽然也有爱佛之心,但也极少会数次恩泽于同一家寺院。须知那时无锡不过一座鱼米丰足的小城,不是大城池,帝皇青睐,则意味着其在周围地界被允诺施展,添信徒,增佛气,觅各处知音。去时,佛家学院正有法事,看起来比往常多三分烟意。和尚师傅,每个都有主张,黄色佛褂,在风中时起时落。同占了一个“南”字,从南禅寺到南长街到底也没有多少路。南禅寺是佛家信徒涌入之地,南长街则是无锡常客涌入之地。作为无锡的老街之一,所有无锡旧客的印象中,它的形象是拥挤的,是狭窄的。你无法想象这条路给足了空间给高大梧桐树,但却使车多人挤,密压压的都是人,穿梭在面店、米店、理发店、照相馆之中。

老门槛,旧式店面插门板的凹槽,以及嘎吱作响的楼板,这些都在南长街改造时被留了下来,只是以前的老元素通通被替代了,只有建筑还能说话。临街小楼二层的木窗木板、某个大门上简朴的清水砖,只是再度立身于此,果然没了叫人居住的念头。我唯一庆幸的是,适才看见了南禅寺的游客集散中心。于是登船,走水弄堂。一路经过大公桥、永泰缫丝厂旧址、伯渎港、大窑路窑群遗址博物馆、薛南溟旧居、祝大椿故居、海宁救熄会遗址,一路辨识着旧城风光,一路满心叹息。

东林书院,大概是近代历史中最有人为之击节的无锡人气概之地,毕竟在大部分的时间长河中,无锡人都扮演着平安度日的市民景象,不曾如此隆重地站出来,反对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然,那当然是一个悲剧,被鲜血浸染出的悲壮色调。这是一处仍吸引读书人的地方,坐北朝南,三开间门厅。书院开创于北宋政和元年,是北宋著名学者杨时在毗陵的讲学场所。杨时,福建人,号龟山。年轻时曾到洛阳向理学宗师程颢、程颐求学。明万历三十二年,革职居里的京官顾宪成及弟顾允成与高攀龙等捐资在原址修复书院,并取杨时的《东林道上闲步》之诗意名“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讲学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又兼实用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地理、数学等。讲学还与议论国事相连,提倡关心国事,振兴吏治,革除积弊。东林书院每年一大讲,每月一小讲。万历首辅沈一贯曾记述万历二十六年时的情形:“往时私议朝廷的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朝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哗,略无顾忌。”却正是文人们在东林书院集体议国事,将魏党徒的目光吸引了来于是才有了之后的一场大血拼。不,不应该说是大血拼,而是文人们身处弱势下的“被大屠杀”。

东林精舍,挂“佑文翊运”,是匾额,旧物已经不存,如今是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的手书。墙西位置上,是明代文人们的惨烈命运。文字狱历代都兴,是帝皇手中剑,指哪便是哪,君不见清代帝皇掌政后均以此法清洗反对者,然却没有一处能及得上东林党人与魏家政权的比拼,可谓至死方休。无锡老城的往事三言两语无法概述,只得细细体会,如果你喜欢小编的此次分享,可以在下方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