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阡陌客声望 阡陌客声望奖励

阡陌客声望 阡陌客声望奖励

时间:2020-11-28 16:52:38

相关推荐

阡陌客声望 阡陌客声望奖励

法家是中华文明,诸子百家争鸣,先秦思想文化九流之一。

战国时期,法家以法治为思想核心,其思想先驱为春秋时郑国的子产。

中华法家思想创始者是战国前期李悝,代表人物有吴起、商鞅、慎子、申不害等,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都是法家继承人。战国末期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中华法家思想理念:

1、富国强兵,虽奖励农耕,崇尚军功,但以民富国。

2、专政统制,因时变法,整饬法令,设立在官府。

3、法不容情,厚赏重刑,执法严厉,制度化治理。

4、皇权或君主权独占权力,且高度集权,君临万民,权力大于法律。

【法家势派——慎到】

慎到是法家势治派思想的代表人物,‘不尚贤’‘不尊忠臣’‘无为而治’是他的代表理论。

法家慎到的‘不尚贤’认为贤人不仅有能力,而且有声望。如果说贤人在能力上突出,又同时获得很高的声望,这对于君主的权势就是种威胁。所以慎到‘不尚贤’的原因不是因为道家认为贤人出来折腾,而是‘贤人’与‘君主’是不两立的,这对于政治统治有害。

慎到把君主权势的至高无上加入道义里面,就等于让君主名正言顺的把‘君权大于法权’当成正当理由,君权不受任何制约,一旦遇到肆意妄为的君主,那依法治国的构想将迅速崩溃!

【法家术派——申不害】

申不害是法家术派代表人物,申不害也深受道家老子的辩证哲学思想影响,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内容,实则跟商鞅没什么不同,一样是开阡陌,废井田,提倡有功则赏,大用有能力的人才,强调累积国家财富,收缴各大贵族的私兵,重视兵器制造。

术是权谋,申不害的‘术’是为君王设计的政治管理方法,表面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深层次是确保行政权力稳固,才能保障政治改革的推行。在申不害眼里‘法、术、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术只是种管理智慧。

【法家法派——商鞅】

法家法派——此派算是法家里最有‘远大理想’的一派,‘法’与‘权’的关系是既依赖又矛盾。

世上任何国家要政治改革、要推行法治,都必须依托于强有力的权利强制执行才行,这就是法治依赖于强权。另一方面强权又是法治公正的最大障碍,法治是对特权的挑战。

法派期望能‘弱化君权、增强法权’,它希望君主的特权用于国家司法制度的建立之上,同时它希望君主也受制于制度之下,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依法治国。

特权这东西,拥有者永远不会主动放弃的。所以商鞅即便变法成功,也无法避免秦帝国的灭亡,因为当时的法家没有办法约束皇权至高无上的有效手段。

东汉王朝的帝国大厦,是由三根柱子支撑起来的。

哪三根支柱呢?外戚、宦官、士族。外戚就是皇后皇太后的母家,说得通俗点就是皇亲国戚。一个女人,如果当了皇后,她的娘家人也就鸡犬升天。如果皇帝死得早,新皇帝年幼当不了家,需要太后临朝,朝政就很可能落到太后娘家人即外戚的手里。

东汉就是这样。包括少帝刘辩在内,东汉十三个皇帝,除首任光武帝六十二岁,次任汉明帝四十八岁,最后一任汉献帝五十四岁,其余十个都没有活过四十岁。皇帝继位时的年龄,除汉明帝三十岁,其余十一个都不到二十岁。年龄最大的,汉章帝十九岁;年龄最小的,汉殇帝只有百日,汉冲帝只有二岁。于是,东汉便有六次太后临朝,外戚执政。汉和帝时,窦太后临朝,窦宪执政;汉安帝时,邓太后临朝,邓骘执政;北乡侯时,阎太后临朝,阎显执政;汉桓帝时,梁太后临朝,梁冀执政;汉灵帝时,窦太后临朝,窦武执政;弘农王时,何太后临朝,何进执政。这样算下来,东汉王朝倒有半数时间是太后和外戚在当家。

外戚掌权,皇帝当然不高兴。所以,这些少年皇帝亲政以后,就要夺权。能帮忙的,则是宦官。宦官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帮着皇帝甚至代替皇帝杀外戚。比如公元92年杀窦宪,公元1杀邓骘,公元125年杀阎显,公元159年杀梁冀,公元168年杀窦武,公元189年杀何进。这就有意思了。东汉王朝,六次太后临朝,外戚执政。六个执政的外戚,又竟然都是皇帝依靠宦官,或者宦官帮着皇帝,甚至自作主张杀掉的。

所以,外戚与宦官的矛盾极大。一部东汉宫廷史,差不多就是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史。在这个斗争中,士族是偏向外戚的。他们虽然不满外戚的跋扈,却更憎恶宦官的贪婪,痛恨追随宦官的“斗筲小人”与自己争夺做官的权利。于是,汉灵帝去世后,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便联合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与宦官集团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结果是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外戚与宦官同归于尽。帝国大厦的三根支柱倒了两根,剩下一根也独木难支。

这个时候,董卓进来了,而且是士族(袁绍)请进来的。这就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如果董卓是士族,或者是士族能够接受的人,历史也许就会从此改写。然而,尽管董卓也想依靠士族重建帝国新秩序,无奈士族并不愿意与他合作,他也不知道怎样与士族合作。他那不守礼仪不遵法度的专横跋扈和胡作非为,使他被士族界定为“全国共诛之,天下共讨之”的“人民公敌”。朝官以王允为首,策划暗杀;外官以袁绍为首,起兵讨伐。朝野一片混乱。

这下子,原本就动荡不安的帝国变得更加动荡,门阀的天下变成了军阀的天下。一方面,朝廷派到各地的州牧、刺史、太守纷纷拥兵自重,各行其是,割据一方;另一方面,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也放下了笔杆子和锄把子,纷纷招兵买马,拉帮结派,占山为王。他们“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曹丕《典论》,名为讨董卓,实为抢地盘。董卓,这个并不想当军阀的军阀,让很多人成为了军阀。

历史既然进入了军阀的时代,那么,能够收拾局面的也就只有军阀,门阀是不行的。什么是门阀?世代显贵的家族。什么是军阀?拥兵自重的集团。世代显贵,或者拥兵自重,对社会就有特殊的支配地位和力量,因此都叫“阀”。但门阀为阀,靠的是门第声望;军阀为阀,靠的是武装力量。门第声望是斗不过武装力量的,所以门阀也斗不过军阀。门阀遇到军阀,那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除非他同时是军阀。

士族并非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努力。袁绍和袁术,就是门阀兼军阀。刘表和刘焉,则是“宗室兼军阀”。他们确实也曾风光一时。尤其是袁绍,衣冠望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还一度拥有冀、青、并、幽四州之地,等于大半个北方,可谓得天独厚,财大气粗,不可一世。他成为讨董联盟的盟主,也说明士族阶级把宝押在了他身上。然而怎么样呢?都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呢?因为曹操冒出来了。

曹操不是士族,他出身于士族最憎恶和蔑视的宦官家庭。曹操也原本不是军阀,他逃出洛阳的时候无兵无将无官职。后来在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实力也有限。所以,关东联军这个“集团公司”,就不把他算作“股东”。曹操也知道自己没有资本,便甘当联军的马前卒。然而关东诸侯的自私自利、鼠目寸光、畏缩不前,让他大失所望。曹操终于明白,世家大族徒有虚名,门阀也斗不过军阀。他决定先把自己变成军阀,然后再来收拾山河。

实际上,让士族没戏的人正是曹操。经过多年努力,曹操也变成了军阀,但他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军阀。当时许多军阀(如刘焉)只想割据一方当土皇帝,曹操却想统一天下。这是第一点。第二,他对于统一之后的中国还有理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