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宜兴京城家具 宜兴家具厂在什么地方

宜兴京城家具 宜兴家具厂在什么地方

时间:2022-06-23 01:45:03

相关推荐

宜兴京城家具 宜兴家具厂在什么地方

一问:马爷最近在平台里带货,某壶庄的紫砂壶,价格都是一把壶20万以上的,这是要割壶友的韭菜吗?

一答:我认为马爷对咱们是仁慈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看您问话的这意思,您也看明白了,不会买这壶吧?咱想着自己是韭菜了,怕让人割,其实以咱们的收入,咱还真不够格儿,入不了人家的眼,咱这兜里的仨瓜俩枣,真没让人家惦记着,人家玩的那是个氛围,咱既不够份也不入围,怕啥?

图片​

二问:前两天,马爷的一条龙水平壶带货翻车了,他真的是不懂紫砂壶吧?

二答:马爷咱不认识,那是京城的大玩家,他懂不懂紫砂壶的我不知道,但他懂人性啊!你看翻车之后,马上就跟进到宜兴丁山紫砂壶原产地了,又是探店是拜码头,上上下下的都照顾到了,听说还有免费的讲座,您看看人家这个危机公关的意识和能力,这得学习呀,这才叫“功夫在壶外”呢!马爷和大家畅谈壶艺,相聊甚欢,你有流量,我有货源,相互需要,你好我好平台好啊!再说了,咱们壶友买谁的紫砂壶不让人挣钱呀,壶看得上就闭眼,壶看不上就旁边看会儿热闹,人家搭台演戏,您旁边看半天连好都不叫,不仗义了吧?

图片​

三问:赚钱没问题,但是别把粉丝带歪了,马老师这一波是推上了啊?

三答:您要自己歪,关人家啥事儿啊,还是要遵从内心,玩自己的。前面也说了,您真得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咱们哪有那个经济实力呀!马爷不是老师,人家是商人,是出过两本书的商人,没必要坐而论道,坐冷板凳去,制造热点那是商业能力。多说一句,我并没有贬低商人的意思表达,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正当职业,只是身份不同,做的事不一样而己,都是为社会创造价值。

图片​

看到这些热热闹闹的事儿,这代表紫砂冷了两年后又热起来了,您看紫砂壶多有群众基础啊,又给您创造了红尘洗心的机会了,咱们快脱了袜子先洗洗脚吧!

王浑灭吴后,曾在酒宴上讽刺孙吴群臣:“你们都是亡国之人,怎么脸上却没有哀戚之色?”周处反讥:“司马懿亡了你们曹魏,怎么不见你有哀戚之色!”

周处,字子隐,江苏宜兴人。有人说,周处是三国时期最牛的武将,远超过吕布,因为他杀过蛟龙。有人说,蛟龙不是神话传说里的怪物么,难道真有。要说这可不是传说轶事,是明确记载在《晋书》上的内容。

周处这个人不简单,他能文能武。说他能文,是他著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也曾撰集《吴书》。

说他能武,是少年周处,能射虎,能杀蛟龙,天生神力,西晋灭孙吴后,周处被征召到洛阳,先后外放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新平郡和广汉郡都是毗邻少数民族的州郡,动不动是要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周处都做得非常不错,后来被朝廷派去征伐反叛的氐人齐万年,将兵五千斩杀敌军一万多人。

当然,周处死得很冤枉,被西晋的梁王司马肜携私报复害死。说起两人的仇恨也很简单,周处为人正直,因为弹劾梁王的不法行为,被梁王记恨。

周处虽然死得冤枉,但历史没有忘记他。他死后,西晋朝廷追封他为平西将军,赐他百万钱,安葬之地一顷,京城一座占地五十亩的宅第,又赐给他一座五顷的皇家庄园。当时,周处的母亲还在,西晋朝廷下诏书要奉养周处的母亲至寿终。

为纪念周处,晋惠帝元康九年朝廷为他建立祠堂,原名“周孝侯祠”,南宋绍兴年间赐名“英烈庙”,元顺帝追封他为英义武惠正应王,故称“周王庙”,亦称“周侯古祠”,历代均有修建。著名书画艺术家尹瘦石曾在周王庙为他宜兴籍的老乡周处题字“阳羡第一人物”。

可这么一位名垂千古的忠臣义士,幼年时期却是横行乡里的恶霸,与白额猛虎、水中蛟龙被乡邻共称“三害”。

他为何会成为乡中恶霸,为人厌恶呢?

周处出身不错,父亲周鲂,年少时好学,被举为孝廉,因功被孙权封为关内侯,官至鄱阳太守。可惜,周鲂去世得太早。周处幼年丧父,年龄小到对父亲都不见得有印象。陪伴周处成长的是他的母亲。

周处的母亲活的时间非常长,周处战死沙场的时候已经61岁,他的母亲仍然健在,西晋朝廷下旨奉养她。即便是十几岁就生养了周处,周母在周处战死时最少也将近八十岁了。

父亲虽然早逝,毕竟是官宦世家,尤其是孙权晚年比较奢靡,大臣武将们都比较富裕。周处家衣食无忧,而且孙吴武备实行部曲制,父死子继。

少年周处确实干了很多错误的事情。他年少时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横行乡里。

民谣说:“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这位“少孤,不修细行,州里患之”的七尺少年,被乡民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

少年周处,价值观还在成长阶段,没有强力的家人能够约束他。当他第一次挥舞起拳头解决纠纷时,那种刺激和掌控的感觉很容易会让他迷失自己。因为武力能够带给周处胜利的快感和别人的畏惧,身体中恶的一面会逐步压制住善的一面。

时间长了,遇到问题或者纠纷,他想到的不再是协商解决,反而是武力威慑,甚至明明是自己错的,仍然会习惯性地使用武力。

《晋书》将周处改过自新的因素归结于两点:

第一是周处自身觉醒。周处知道大家都很讨厌他,尤其是问了乡里比较有身份地位的乡老,乡老如实相告,说出了三害对于百姓的危害。周处羞愧而有改过的想法,他先后杀死猛虎和蛟龙表明自己的决心。

第二是寻找名师辅导。当周处用了三天三夜杀蛟龙时,乡人以为他已经死去,纷纷庆贺,周处回来知道后,悔恨之情越来越浓,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是去寻找孙吴的两位大名士陆机和陆云兄弟(二人是陆逊之孙)。陆云劝导他只要有心改过,什么时候都不晚。

有信心,有名师点拨,再加上周处本身就有习武人“不服输”的精神,从此发奋读书。我觉得周处能“浪子回头”少不了母亲的帮助。没有母亲不望子成龙,看到儿子周处在“歧途”上越走越远,再迟钝的母亲,也明白继续这样下去的后果。周母为了能够规正儿子的错误,想尽办法,如乡老面对周处的询问,能够如实相告,正是周母努力结果。

当周处发现乡人以为他在与蛟龙搏斗死去庆祝时,他的心情可想而知。周处,为什么要不畏艰险除掉猛虎与蛟龙两害?就是想表明自己的决心,希望获得乡人的谅解。事实的残酷,让他非常渴望有人安慰,母亲及时出现,给予安慰与鼓励,让他坚定了改变自己的信念。

至于寻找名师指点,也是受到母亲指引。现在不少人考证,周处去寻找陆机和陆云求教存在很大的问题,周处是公元236年出生的,陆机和陆云却是公元261年左右出生的,年龄差距太大了。不管名师是谁,他都为周处指引了方向。

周母为周处的“浪子回头”想尽了办法,挖空了心思,付尽了努力。周处一直非常孝顺母亲,他死后,朝廷给他议定的谥号是孝。母亲对于他来说,不仅有亲情,更多的还有感恩!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病重。临终前,他写信给弟弟苏辙,嘱咐道:“把我葬在嵩山下。”这里,既不是就近下葬的常州,也不是苏轼的老家四川眉山。苏轼为什么要入冢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呢?

说到底,这跟他的人生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056年,苏轼首次离开四川,进京赶考,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欧阳修在看过他的文章后,称赞他:“他善于读书,善于用书,他日必可凭文章独步天下。”

虽受到如此夸奖,苏轼内心,还是对做官更有想法。他肯想,也肯做。

1061年,苏轼去陕西凤翔府做签书判官。次年,他发现可以利用古饮凤池来兴修水利搭建美景,于是便组织工人疏浚河道、清除淤泥、扩大湖面,又引来城北凤凰泉的水补给古饮凤池。

池子修缮妥当后,他又在其中种莲花,植柳树,建造君子亭、宛古亭等亭台。后来,古饮凤池改名为东池,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已经成了凤翔东湖风景区的一道特色景观。

除此之外,苏轼在任时,还改善了泉水,构筑了堤坝,实打实的成了为民着想的父母官。他做这些,皇上知道吗?当然知道,但这也是苏轼的可怜之处。

宋仁宗和宋英宗,都很赏识苏轼的才华,然而,还没等他们重用苏轼,就先行一步去世了。在他们之后,苏轼没能等来自己的伯乐,反而等来了自己的贬嫡。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王安石变法的弊病,此事惹的王安石大动肝火,为了以示报复,他让御史谢景在宋神宗面前说苏轼的过失,宋神宗不疑有他,下令将苏轼贬为了杭州通判。

3年后的1074年,苏轼被调任徐州知州。

当时,徐州城内大旱、蝗灾等问题层出不穷,苏轼虽被贬官,却不愿百姓受苦,于是他亲自下田了解灾情,又上书朝廷,反映灾情请求减免赋税;

对于蝗灾,他鼓励百姓用蝗虫和蝗卵换粮食,动员大家消灭蝗虫;对于干旱,他徒步找水,终于找到不会断流的新泉......

仅一年时间,徐州的灾困问题就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当地百姓人人称颂他的功绩,可惜的是,这一点并没有被朝廷看到。

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上任后,按照惯例,他写了一篇文章上呈给宋神宗。然而,本是妥当的文辞,却被有心之人利用,对方将他说成是怨恨朝廷、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的乱臣贼子。

宋神宗不加查证即命人将他捉拿归案,后来,兜兜转转,苏轼在大狱里待了103天。

这件事彻底摧毁了苏轼对仕途的信心,功绩没有人看到,却总遭小人陷害,于是他开始寄情山水,少问政事,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开始思考自己身后的归处。

1083年,苏轼与好友王定国相见。

过去,王定国因为跟他有关系而一并被贬官,此次相见,苏轼过意不去,王定国却一笑而过,让自己的柔娘给苏轼倒酒,苏轼问柔娘,对当今的境遇感受如何,柔娘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大受震撼,当即作诗《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其中,此心安处是吾乡,何尝不是苏轼自己的想法。

又过几年,在忍耐了很长时间之后,苏轼终于迎来了自己命运的转机。

1085年,宋哲宗继位,高太后亲政,苏轼迎来了事业的高潮,他开始步步高升,官至知礼部贡举。

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他又被贬官了。

他向朝廷揭露了当下执政旧党的腐败问题,结果惨遭对方诬告陷害,被贬官到了杭州。此后几年,苏轼一直在杭州、颍州、定州等地担任知州。

1094年,苏轼被调任惠州,这时,他开始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他在《与苏轼文集•与王敏仲书》中提到:“活着不携棺而行,死后不扶柩回乡。”这侧面反应了苏轼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的随意心态。

然而,不管之前想了多少,最终促使苏轼决定埋身嵩山的,还是现实的围困。

1100年,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得以复位朝奉郎。北归的途中,苏轼开始思考自己将要住在哪里。

过去,他曾在宜兴任职,置办了不少田地和房子,于是他有心去往宜兴,彼时,弟弟苏辙正在颍昌做官,听闻哥哥正在寻找落脚之地,便邀请哥哥跟自己同住。

苏轼起初不愿意,却被苏辙信中的那句:“不忍别离”打动了。

苏轼被弟弟打动,有意去颍昌,但是表弟的一句话,却又打消了他的念头。

表弟程德孺劝他:“别靠京城太近,以免遭人陷害。”苏轼思虑再三,终于给苏辙回信,“我本已决定跟你同住颖昌......听闻北京有事,还是决定不靠近那里了。”

“我在宜兴有少许田地,可以去那里度过剩余的时间。”文末,苏轼请苏辙在汝州给他购置墓地,似乎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

此事过后,兄弟俩再未谋面。1101年8月24日,苏轼在常州病逝,第二年,他的尸首被安葬在了嵩山,后,苏辙病死颖昌,按照其生前遗嘱,他的尸体,也被埋在了嵩山下。

郏县酷似故乡峨眉山的外形和丰厚的水土,或许是苏轼和苏辙选择嵩山的最终原因。

参考文献

「1」胡铁军.苏轼为何葬于汝州.[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6

「2」阮忠.苏轼“死不扶柩”“葬我嵩山”辩说.[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以书之名##心动的瞬间#昆曲(原创散文连载5)

酒垆寻卞赛

在柳如是、陈圆圆,卞玉京的会谋之下,暖翠楼成为了白下著名的私房菜馆。柳如是专门从盛泽十间屋请来了“淮扬功夫菜”的大厨——宋五嫂。由于卞玉京当垆,再加上陈圆圆、柳如是的不时现身,暖翠楼的生意不要老好了。崇祯十四年,田皇亲到南海为崇祯祈福,有意转道江南,消费佳丽之地。

煖翠楼私房菜平日里订一台席面也不过300两银子。可是今天与平日大有不同。因为田皇亲是京城来的贵人,要求菜品要吃出与京城龙肝凤胆不一样的滋味来。为了讨好田皇亲,要卞赛亲自值台,好好的侍候。同时又订了陈圆圆戏班的堂会,忻城伯总共拿出来五只金挺。明时的金挺一只重约390克左右,八成色金,是当时的十两。按明末金银兑换的比例大概是十二、三两银子对一两黄金。因此四只金挺也就折合成了500两银子。另外一只金挺就由卞赛交予陈圆圆算是戏班出堂会的定钱,由于当时的风俗,堂会之中凡是唱得出彩的,另外还要打赏,所以一只金挺的定钱,不在少数。

在煖翠楼河房临河的露台上,早已经搭好了凉棚。田皇亲在忻城伯赵之龙、车骑都卫朱统锐、吏部给事中李沾的陪同下,坐在了主位。张轻云,沙嫩(白下名妓)左右陪伴着田皇亲,而卞赛站在了田皇亲身边稍后。

第一道菜上来,卞赛亲自将一只精致的宜兴小盅,放在了田皇亲的面前,然后吐气如兰,轻声地说道:“鲍鱼盅”。

田皇亲此时的嘴角微微一嗮,心里不免想道,忻城伯、李沾给我吹嘘的苏州功夫菜,看来也不过如此,鲍参鱼翅、燕窝那还不是吃腻味了的东西,翻不出新花样来。

卞赛解开了小盅的盖子,用一根细瓷勺,舀了一勺清汤。田皇亲看了看盅里,汤色微黄清靓,不见一星点儿油珠,两只鲍鱼漂浮在汤里。

卞赛用小勺轻轻的触了一下外嘴唇,稍微凉了一会儿,才喂给了田皇亲。

田皇亲把汤吸进了嘴里,入口的鲜味,自然是与他惯常的汤味儿大有不同。待田皇亲喝了几口鲜汤以后,卞赛才舀起了一只鲍鱼送到了田皇亲的嘴里。田皇亲吃着,鲍鱼的脆、嫩、鲜、甜之中,又透出一丝儿非常特别、非常滋润的香味儿。这是田皇亲从来没有品尝过的滋味,不禁笑道:“这鲍鱼之中好像还有一点儿什么名堂?”

“贵人果然高明,我们这点儿小手段是瞒不过贵人的。在这鲍鱼之中,镶了一点儿鹧鸪尾上的细肉。”卞赛说道。

读书笔记——上下五千年

第51天 12月9日

278 卢象昇巨鹿殉国

李自成、张献忠在中原与明军激烈厮杀的时候,后金军队也加强了对明朝的攻势。

1634年,皇太极分兵四路,从山西方面的关口闯进长城,在内地烧杀抢掠了一个多月,才退出关外。过了两年,他正式做了皇帝,史称清太宗,率领已经改了国号的清军,越过居庸关,攻占昌平,直逼北京。宣大总督梁廷栋不敢出战。崇祯皇帝急了,紧急征调军队保卫北京。听说卢象昇有军事才能,就将他从与农民军激战的前线召回,代替梁廷栋为宣大、山西总督,安排在抵抗清军的第一线。

卢象昇是江南宜兴(江苏宜兴)人,从小有报国的志向,1622年中进士。他从不读死书。虽然长得文秀,但意志坚强,有臂力,能骑马射箭,又懂兵法,爱惜部下,会带兵。打仗时,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很受部下的尊敬爱戴。

卢象昇一到宣府,就组织士兵屯田种粮,当年就收获了不少军粮。崇祯帝很高兴,号召各边镇统帅以他为榜样。

1638年农历九月,清军在亲王多尔衮的率领下,再次逼近北京。崇祯帝又急忙调宣府大同镇和其他各镇军队到北京护驾。他一连三次赐给卢象昇尚方宝剑,要他进京督率各路援军。卢象昇家有丧事,他一身孝服,麻衣草鞋,在宣府誓师后就赶往京城。

对于清军两次进犯,朝廷内形成主战与主和两种意见,崇祯皇帝始终犹豫不定。他一面征调援军,一面又让兵部尚书杨嗣昌、宦官高起潜秘密与清军谈判。卢象昇对大敌压境之下杨嗣昌去讲和很反感,他感慨地说:“国家生我养我,我要用死来报答国家,宁愿头断血流,也不议和。”

卢象昇一到北京,崇祯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召见他,问他抵抗清军的办法。他直率地说:“臣主张坚决抗战。”

崇祯帝一听,脸色就变了。过一会,他才说:“议和是杨嗣昌他们的意见,朝廷没有这个打算。”崇祯帝接连几次拨出黄金、马匹,送给卢象昇慰劳军队。卢象昇受到很大鼓舞,认为皇帝主战态度是坚决的。

他找到杨嗣昌,责备说:“您读过圣人的经书《春秋》,那上面,不是认为订立城下之盟(在敌人武力逼迫下签订的不平等协定)是可耻的事吗?您天天谋划讲和,不怕国人说你闲话吗?袁崇焕又是怎么死的?”

杨嗣昌面红耳赤,恼羞成怒地说:“您想用手中的尚方剑斩我吧?”

可是,崇祯帝仍然重用杨嗣昌,因此,卢象昇所作的军事上的准备,大多遭到杨嗣昌明里暗里的阻挠。他利用兵部尚书的职权,只让卢象昇指挥宣府镇的军队,其他援军都让宦官监军高起潜带。卢象昇名义上监督天下援兵,实际管辖的兵力不足两万,能亲自指挥的,又只有五千人,而且粮饷不足。

南下的清兵来势凶猛,卢象昇只好带着五千人前去抵挡。

卢象昇的队伍驻在野外,饭也吃不上,同情他的老百姓来慰劳军队,对卢象昇说:“将军怀着忠义之心,不顾生命安危,带着饥寒交迫的士兵,去抵抗如虎如狼的清寇,而朝中奸臣还在算计将军,让人感到痛心。将军不如先吃顿饱饭,再征集十万义兵,同心杀敌,不比您孤军奋战,等于送死强百倍。”

卢象昇流着泪,感谢乡亲们的关怀,说:“虽然我只有五千兵力,但大敌当前,朝廷里还有人监视我的行动,来不及征集义军了。只有拼死杀敌,以死报国,不必再连累父老乡亲了。”百姓们将被清军多次抢劫剩余的杂粮,都送给军队。还有人抱来一升枣子,说:“给将军煮口热饭吧。”

将士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怀着必死的决心,跟着卢象昇,奔赴杀敌的战场。

明军到了巨鹿贾庄,探听到清军就在前面。高起潜大军驻在离贾庄不到五十里的鸡泽,卢象昇派人去催他尽快发兵增援,他却按兵不动。卢象昇只好继续前进,在清水桥遭遇清军主力。

卢象昇将队伍分为左右中三军迎战。半夜里,到处吹起了凄厉的号角。天刚亮,战斗就开始了。清军几万骑兵将卢象昇围了三层。明军将士舍命拼杀,喊声震天。杀到下午,明军的弹药与弓箭都射光了,就用刀剑砍杀,前面倒下,后面冲上去。卢象昇穿着孝服麻衣,戴着白网巾,左砍右劈,连杀几十个清兵,身中四箭三刀,终于倒下牺牲。只有一部分明军突围而出。而高起潜则卷起旗帜溜掉了。

清军遇到这样激烈的抵抗,怕深入后麻烦更多,也担心宁远的明兵,乘虚攻击他的老家,匆匆地抢掠了许多财物,又退回关外去了。

父老乡亲听到卢象昇壮烈殉国的消息,都失声痛哭。杨嗣昌却向崇祯帝隐瞒了卢象昇殉国的真相。直到他死后,朝廷才给卢象昇抚恤。

巨鹿之战后,清太宗感到锦州、宁远在明军控制下,绕道入关,除了抢掠财物外,占领不了明朝的土地,就改而先攻占锦州、宁远,夺取山海关。1641年,他围攻锦州。明朝老将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出关营救。这一次,又是明朝统帅部意见不一,战略失当,援军在松山遭清军包围,粮道被截断,全军覆没,锦州、松山都陷落。洪承畴被俘投降,做了清军进攻明朝的帮凶。而崇祯皇帝还以为他是大忠臣,举行祭典仪式呢。

从此,清军兵临山海关脚下。雄关古道之间,经常能够听到清军的马蹄声了。

他正抱着两个一模一样的儿子嘚瑟不已,谁知窗户紧紧抖了一下,手中便抱着两个不一样的包袱。其中一儿子直接变成女儿,他夫人被气到差点晕过去,唯独老皮匠满脸疑惑,抱起女孩会不会是菩萨显灵了。他知道我脾气,想要一个女儿,然后立马去哄夫人。女儿是菩萨送,完全忽略写满字的金丝绸缎和大明珠。第二天向街坊邻居炫耀他的传奇故事,哪怕被张铁嘴说,这个女孩是祸端,老皮匠一家压根不信。结果当晚便有黑衣人们冲进家里自杀,难道他们却是抱着孩子就跑?没办法没办法,还是杀了呀。当然,来不及学习,女孩却被可爱倒下不了手,于是便要摔死男孩。谁知立刻天打五雷轰,吓得黑衣人都不敢动手。最后将孩子们放在盆中,顺着河自生自灭。万万没有想到,到头来还是老皮匠截胡救下,两个孩,却失去唯一的夫人。因此他离开京城独自带娃,相反,被换走的儿子成为当朝的一亲王,被一群人乃至皇帝宠十九年,变成连上课都要别人求着去上课,还将一只拳头大的蟋蟀放到长公主的头上。二公主气不过,墙过来扔到怡亲王的脸上,这下可惹怒他,拿着皮球疯狂砸兄弟姐妹,甚至太傅都没有躲过被戳成刺猬。最后演变成学堂询价。等到皇帝突然有心情来看孩子们,公主们纷纷将自己的衣服撕围着皇帝面前哭诉于亲王的恶性。然而他竟然秒变弱小,可怜,哄着皇帝教训所有公主,得意忘形后不忘嘲讽重皇上回殿。娘娘回宫拜年归班,本王要吃煎饼,大夫没了吧,被皇帝罚三年禁闭的他,却在三秒后闪现到京城的小时间。原本想要去春风楼快乐,怎料无意间撞见一个人,竟然发现自己被隐藏十九年的真实身份。怡亲王偷溜出公寓上,自来熟的张铁嘴,那副好久不见的样子让他引火。第一次听见小皮匠的名号,怡亲王非但没有生气,相反客客气气请张铁嘴吃饭,等到满汉全席上桌,喝了酒后,借着酒精和怡亲王诉说小皮匠的故事。从他嘴里知道,十几年前呼唤孩子的一老皮匠生了两个儿子被抢了一样,那人便是面前的一亲王。得知这么传奇的身世,他不管当晚便将张铁嘴安乐的逃犯的罪名当街斩杀,谁知他却将隐秘当成为保命令牌。奈何消息没到皇帝面前,被大公公拦截,转头告诉林贵妃,为了皇帝和江山考虑,他们都选择继续隐瞒。怎料宁贵妃刚找父亲商量,正好被宜兴王偷听到。面对这么残酷的真相,宜兴王连夜托马斯自出宫,连皇帝和皇娘们都以为他只是贪玩,唯独移情王自己清楚他要去灭口,拿回暴露身份的物种。在此之前,还抱着三分幻想的怡亲王在见到小皮匠的第一页就知道他的确不是皇帝的亲儿。还有一个哥哥在世,因为面前的小皮匠和他长得一模一样,要是把他给抢一个工具,本王就要坐在这儿,把这个臭皮匠活了。嗯,明明是第一次见面,小皮匠也感到后背发凉。一清王拔出剑来表示,有缘千里来相会,笑得肆无忌惮。粉料刚准备下手,感觉自己的脖子上也有一把刀放着,于是改用踹飞小皮匠。结果他的屁股却肿起来了,哪怕立马找手下人撒起,也让怡亲王意识到杀不得小,毕竟他们俩是双胞胎,血脉相连。这番验证让怡亲王气愤不已,只好装成预定几千双皮靴的陕军,瞬间和小皮匠垃圾关系。看着他开始制作皮衣,宜兴王一下子很感兴趣,坐下上手才把小皮匠都看淡了,说不定啊小皮匠都看淡了,也是做皮匠的。宜兴王听见后反对不了,因为小皮匠说的就是实话,两个人聊得相当开心。小皮匠觉得自己找到这些人,谁知宜兴王直接带着他去酒楼吃香的喝辣,不过心里面依旧没放弃想要杀人灭口的心。但是一心王害怕双胞胎,生死与共情,每到要杀了小皮匠的前一刻就停止,最后只能灌醉小皮匠,在他身上疯狂寻找当年皇朝和大明珠。怎料,小皮匠身上连一分钱都没有,正想着干脆灭口省事,房门却被人大声拍打。等到宜兴王不耐烦开门后,瞬间流着口水,看着面前的女孩,原来她就是小皮匠的妹妹,也是正儿八经的公司。宜兴王是个花心大萝卜,对雪儿是一见钟情,为此不惜放过灭头小皮匠的机会,专门找他互换身份,体验生活。终于等到雪儿对哥哥的亲热情,好在宜兴分手了,却又骂,想要继续做王爷,要拿到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哄着雪儿打听当年黄稠和大明珠的项目,信誓旦旦要帮他寻亲和火,将老皮匠藏起来的东西。看着手里的重要物质,李清王立马暴露。雷立马拉着雪儿回到好大的一张床前,准备欺负这位漂亮妹妹。谁知他天生神力,推开怡亲王,你是不是皇上生的?这个是强盗生的,恰好小皮匠回到家,看着雪儿受到欺负,二话不说,直接的把一清王打的团团转,站在客栈的手下。能看到这种情况,保护一天,王举刀杀向刺杀王爷的小皮匠,甚至老皮匠回来也认错了,想要去保护被死死压制的宜青。王雪儿连解释的时间都没有,小皮匠便被赶来的武将军团团围,哪怕多次狡辩,也没有用。武将军将他直接抢上马,看着小皮匠随意认亲情,真的不好意思了,剩下一亲王抱着柱子痛,还被威胁任祖归宗,成为啊啊

当年,岳飞在奋勇抵御金兵,妻子却丢下婆母和孩子,偷偷改嫁,岳飞知道后,让人捎去口信,说道:“这是500贯钱,你们用来安置新家吧”,这一操作让送信之人都瞪大双眼。

11,岳飞16岁时与同乡刘氏结婚,婚后两人孝敬公婆,男耕女织,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并生有两子岳云和岳雷。

当时的宋朝,金国入侵,处于风雨飘摇中,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岳飞在父亲去世守孝期未满毅然从军。

1126年,岳母姚夫人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说:“儿子,既然参军就要为国效力,把金人赶走,保护老百姓!”岳飞坚毅地点点头,对母亲磕头拜别。

转而岳飞对妻子刘氏说:“忠孝难两全,好好照顾母亲和孩子们,等我回来”。刘氏满口答应,岳飞含泪拜别母亲和妻儿,投身到抗金大军中。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让汉民族极其耻辱的事件。

金兵攻破开封,宋徽宗,宋钦宗父子,皇太后皇后被俘并惨遭侮辱,129位公主和高级嫔妃、451位低级嫔妃宗亲、1241位远亲宗室、1083位宫女、2091位宗室的妻子、位远亲宗室的妻子和3319位官员,贵族女子等,大概15000人,被编成七队,一路北上,被押往冰天雪地的金国。

对宋朝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浩劫,这就是靖康之耻,直接导致北宋的灭亡。

宋徽总的儿子赵构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史称南宋。

靖康之耻发生时,岳飞是前线的一个小兵。通过战场历练,看见苦难的国家,心中对金人无比憎恨,于是组建岳家军,发誓收复失地,北上接回宋徽宗和宋钦宗。

1129年,韩世宗在军营外,看见一男一女两个熟悉的面孔,走近问女子,道:“你是岳宣抚的夫人?”刘氏急忙说:“是的,我现在已经改嫁了”。刘氏所嫁之人正是韩世宗的下属。

原来,岳飞离开家乡后,金人占领了家乡汤阴县。刘氏逃难途中独自离开,抛弃了婆母姚夫人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姚夫人带着两个孙子,四处逃难,差点被饿死。

韩世宗忙差人给岳飞送口信。来人对岳飞说:“大人,你家娘子改嫁别人了,你快回去把人领回来”。又有人来报,姚老夫人和孩子找不见了。

岳飞思索片刻,拿出一个袋子,对来送信的人说:“既然已经改嫁,就随了她吧,这500贯钱给她安家,也不枉夫妻一场。”要知道当时一个月生活费也才2-3贯,500贯足以让刘氏几十年衣食无忧。

送信之人瞪大眼睛,老婆弃老母和年幼的儿子不顾,私自改嫁,岳将军还给安家费,真是匪夷所思。

后来,岳飞派人到汤阴县,四处寻找家人,先后18次才找到了母亲和儿子。

不想这件事被韩世宗上奏给了宋高宗。

高宗问岳飞:"为何抛弃发妻"?岳飞说:“她改嫁我可以谅解,但是抛弃母亲和幼子,不可恕。我已经给她500贯安家费,也算是夫妻一场。”岳飞这样一位爱憎分明的大将军,能如此大度,也算是对妻子仁至义尽。

1130年春,岳飞27岁,在战争中,遇到大龄剩女李娃,二人感情深厚。李娃聪慧善良,孝敬婆母,对前任的两个孩子视为己出,和岳飞共生有三儿一女,担负起家庭的重担,李娃既能执礼侍奉婆母,还能筹理军事。

岳家军出征后,李娃一定会去安抚部属家眷,若有阵亡人员必定进行慰问和关心。农闲时,她带领留守的媳妇们纺线织布,制作军衣,支持岳家军。因此,李娥的人缘极好。

在宜兴的时候,岳飞不在军中,李娃听人报告说,有人想谋叛,李娃没有声张,开始暗中准备,布置妥当后,召集将领,公布她的取证结果,叛将毫无防范,被当场斩首。这件事让军营将士对李娥肃然起敬。

李娃在后方照顾家小和军营家眷,岳飞在外无后顾之忧抗击金兵,打得金兀术丢盔弃甲,狼狈逃往长江以北。

岳家军大获全胜,声名远扬,岳飞受到百姓拥戴,就连金兵统帅金兀术都叹服道:撼山易,憾岳家军难!"

1142年1月,宋高宗担心岳飞北上接回宋徽总和宋钦宗,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与主和派秦桧密谋,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岳云,张宪杀害。

李娃和儿孙被流放至岭南,也是现在的广西一带。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漫长而艰辛的。

1161年,宋孝宗为岳飞平冤昭雪。岳飞家人被接回京城建康。李娃复原封正德夫人、后加封楚国夫人,岳雷在流放时抑郁而终,其余三子朝中任职。

岳飞和李娃从相识相知到岳飞被害,虽然只有短短的,却夫唱妇随 ,伉俪情深,儿孙满堂。

岳飞和李娃虽然没有携手到老,但他们的伉俪情深和优秀的子孙,也是一段人间佳话,更为后世称颂。

如果刘氏当年不是那么自私自利,抛弃老人孩子,那后面岳飞带给她的生活必定是另一番天地。

若她和岳飞齐心协力共建家园,为岳家军抗金付出,那她也将得到属于自己的殊荣,以及来自儿孙的孝敬。不知刘氏是否后悔呢?

所以说,若不同心,又岂能同行?最牢靠的婚姻关系不是一见倾心、不是风花雪月,而是经历了柴米油盐,一地鸡毛后,思想深处的价值观依旧是一致的,婚姻找的不是最心动的,而是最适合的。

岳飞这样对待刘氏,您怎么看,评论区期待您的留言。

一个害民小吏被朱元璋下旨捉拿,竟上演千里大逃亡,三百户人家助其逃跑,结果……

洪武十八年(1385年),山西人李皋到溧阳县做知县,一上任就和皂隶潘富一同害民,巧立名目,大肆科敛。

无奈之下,当地百姓黄鲁到京城告御状,朱元璋下旨严查属实,派人去捉拿潘富。结果,潘富却上演了一场千里大逃亡。

先是溧阳本地的儒士蒋士鲁等十三家秘密把潘富递送到邻境的广德县。

不久潘富又流窜到建平县,缉捕的差役们跟踪到建平。

当地百姓王海三又悄悄将其递送回了溧阳,溧阳百姓朱子荣又将其暗地里递送到宜兴县……

就这样,经过数次递送后,潘富又被秘密护送到了崇德县。

崇德县的豪民赵真家财万贯,蓄养了许多无业游民做贩卖私盐的勾当,常常来往的朋党多达数百人,潘富就藏匿在赵真家中。

缉捕的衙役随后赶来,赵真将潘富暗地里递送到千乘乡的一座寺庙里。

庙里的和尚们纠集两百余人,反将缉捕潘富的差役们团团包围,直至杀伤人命才散去……

此事越闹越大,最后不得不再次上报到朱元璋那里。

朱元璋下令,将赵真及其同伙的两百余户人家的家产全部抄没,凡参与围攻差役者,一律诛戮;

沿途藏匿潘富、助其逃跑的一百零七户人家,全部枭首示众,家产一同抄没!

一个小县里的小污吏,在皇帝签发了缉捕诏书之后,竟然能够上演一场如此大规模的逃亡,先后历经八县,涉及三百多户人家。

本来该死的只有潘富一人而已,可结果因其而死的人却近千人,牵连甚重。

公元1639年,8万多清军将明军重重包围。而身为大明督师的卢象升却奋力杀入敌群,亲手砍杀十几个敌兵,身中4箭3刀,仍然大声疾呼:"关羽断头,马援裹尸,就在此时!"随即,壮烈殉国。

可当卢象升在浴血奋战的时候,大太监高起潜却率领着数万精兵在50里外观战,拒绝救援。

其实,即使是卢象升突围成功,也会遭到主和派杨嗣昌的诋毁,难逃一死,还不如以死殉国。

年仅39岁的卢象升,以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精忠报国祭残阳、英烈无双映日月!"正是卢象升一生最好的写照。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卢象升以死殉国后,杨嗣昌还不相信,竟派人去查看,为了将"畏敌怯战"的罪名安在了卢象升头上,甚至拒绝上报其死讯。

直到八十天后,实在瞒不下去了才上报朝廷。随后,卢象升的家属请求朝廷抚恤,可在杨嗣昌的干扰下,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

按理来说,卢象升战死沙场,理应得到朝廷的褒奖,可也是杨嗣昌从中作梗,再加上卢象升主战不符合崇祯皇帝的心思,所以崇祯皇帝拒绝予以追赠,可谓是刻薄至极。

可怜奸佞当道,忠臣冤死。卢象升也是明朝很多将领的缩影,他们一生忠君爱国,保家卫国,但都悲怆离世。

卢象升,字建斗,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据《明史》记载,卢象升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白面书生,长得白白净净,身材瘦削,胳膊却粗壮异常,且力大如牛。

公元16,22岁的卢象升考中了进士,进入了官场,历任户部主事、大名府知府等职,是一个典型的文官。

可七年后,由于皇太极率领大军直抵京城,令朝野震荡,崇祯皇帝当即下令天下兵马勤王。时任大名府知府的卢象升当即弃文从武,当即在招募了一万多兵马,入京勤王,在一众畏敌不前的人马中最是抢眼,立下了大功。

仅一年后,卢象升便因公晋升为了右参政兼副使,负责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马。自此,卢象升便开始了戎马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府正是当年抗倭名将戚继光募兵的地方。仅三年时间,武艺高强的卢象升就组建并训练出了一支精锐之师,即赫赫有名的"天雄军"。

而"天雄军",正是明朝末年战斗力最为强悍的三支军队之一。这一支军队有着卢象升这样身先士卒的指挥官,又有着强大的血脉纽带,自然是异常团结。

此时,农民起义军正如火如荼,让崇祯皇帝头疼不已。因此,卢象升的天雄军组建之后就被崇祯皇帝派去平定农民起义军。

临危受命的卢象升,先后与高迎祥、李自成等人作战。而卢象升作战从来都是以"不怕死"著称,即使是中箭后血流如河,他都会继续提着自己那138斤的大刀继续作战,且勇猛无比。

正是卢象升带领的天雄军的浴血奋战之下,终于将这股农民军击退,甚至九战九捷,消灭农民起义军数万人。经此一战,卢象升便得了个"卢阎王"的外号。

由于卢象升在平定农民起义军中的卓越表现,就被崇祯皇帝晋升为了兵部侍郎,负责管理江北、河南、湖广等七省军务,甚至还被崇祯皇帝赐予尚方宝剑,允许他便宜行事。

事实上,卢象升也没有辜负崇祯皇帝的厚望。当时高迎祥、李自成等人率领着30万大军直逼滁州,意欲占领南京。

可在卢象升的果断迎击,穷追猛打之下,高迎祥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却接连吃了败仗,不但没有任何较大进展,就连三十万大军也快要消灭殆尽。

只可惜,就在卢象升准备趁热打铁歼灭农民军时,清军却入关了。崇祯皇帝手上无将可用,只能调任卢象升为宣大总督,卢象升只能回师拱卫京城。

就在卢象升回京之后,被崇祯皇帝再一次赐予了尚方宝剑。卢象升一上任就立刻整顿军队,积极扩军备战。清军眼看着没有便宜可占索性就在一番烧杀抢掠之后退兵了。

在这之后,卢象升的天雄军已经扩充到了两万人的规模。可明朝那些战斗力强悍的言官们,开始不断地弹劾卢象升,毕竟没有他们整不到的人,只有他们不想整的人。只不过,崇祯皇帝对此充耳不闻。

仅过了两年后,皇太极再次调集八万大军南侵。只因这一次清军是由蒙古草原绕道南下,进攻北京外围,打得明军猝不及防,只能纷纷败退。

而蓟辽总督吴阿衡在与清军奋战时,不幸被杀,清军直下通州,北京城近在咫尺。一时间,整个京师躁动不安。

此时的卢象升正在为父守丧,崇祯皇帝只能令其火速驰援,任命他为兵部尚书,总督天下勤王兵马,并第三次赐予尚方宝剑。

只是,虽然卢象升名义上可以指挥全国的勤王军队,但却有两个绊脚石干预他。他们一个是崇祯皇帝的大宠臣杨嗣昌,另一个就是大太监高起潜。而这两个人是坚定的主和派。

正因如此,就在卢象升积极备战之时,几番被杨嗣昌、高起潜二人掣肘,以至于卢象升可指挥的兵力也不到两万人,就连自己辛辛苦苦一手带出来的天雄军也被拘押,指挥不动,只能被动等死。

最终,卢象升身处绝境,力战而亡,血染沙场,卢象升可以说是为大明王朝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当人们找到卢象升的遗体时,发现盔甲之下还穿着麻衣白网,着实令人可悲可叹。

(456)东晋王恭和殷仲堪在397年4月的第一次举兵,虽然以司马道子低头认输并诛杀王国宝和王绪,王恭和殷仲堪二人退兵而和平解决,但王恭此次兵变的后续影响却远未结束。

司徒左长史王廞(xīn)是尚书令王珣堂兄弟,也是王导的孙子,当时正在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丁母忧(给母亲服丧)。王恭起兵前也曾暗中联络王廞,让王廞在吴地招兵买马一同举兵。

王廞对王国宝和司马道子早就深恶痛绝,加上也有些桓玄一样的想法,想趁乱做出一番事业,于是欣然应允。随后便安排好友、前吴国内史虞啸父前往吴兴(今浙江湖州)、义兴(今江苏宜兴)等地招募士卒。

虞啸父是会稽郡余姚县(今浙江宁波余姚)人,祖上是东吴著名学者虞翻。虞氏在吴越地区也是大族,有相当的影响力,这也是王廞之所以派其去招兵买马的原因。虞啸父曾在京城做过侍中,为孝武帝司马曜所亲信,常命陪侍左右。虞啸父对司马曜也很忠心,痛恨司马道子专权和王国宝乱政。

虞啸父靠着家族的影响力很快便招到一万多人马,随后便跟着王廞随王恭一起举兵。可没想到王恭举兵后,司马道子竟然这么快就服软并杀了王国宝,迫使王恭不得不退兵,而王恭退兵时王廞却正带着新招募一万余人狂奔在路上。

王恭只能让王廞也退兵并返回吴地,可王廞却骑虎难下。和王恭不同,王廞的兵马是花费巨资和人力物力现招来的,退了就再没了,不像王恭,兵马都在自己手里,随要随有。更有甚者,王廞举兵时杀了大批反对举兵的人,铁了心孤注一掷跟着王恭干,可现在王恭说退兵就退兵,这要置王廞及一万多士卒于何地?举兵这种天大的事,如此岂不成了儿戏?

王恭举兵之前只想着能拉一个是一个,帮手越多越好,却不料这退兵的时候就成了麻烦事,真正的请神容易送神难!

王廞对王恭让自己退兵大为光火,手下这一万多人如同上弦之箭,岂能收回。

王廞一怒之下索性将矛头对准王恭,于是一边派快马赶到建康,给司马道子送信,希望司马道子能下诏招安自己的兵马,然后以朝廷名义派自己去攻打逆臣王恭。同时王廞未等司马道子回信便派儿子王泰带了数千人径直杀向京口。

司马道子再傻也不愿意趟这趟浑水,看完信后随即便派人把信原封不动地送到京口,交给王恭。言下之意,怎么处理王廞,王恭你自己看着办吧!

397年5月,王恭命令刚被重新启用,在自己帐下任司马的刘牢之率5千兵马攻打王泰。王泰临时组建的乌合之众哪里是刘牢之北府兵的对手,大军一触即溃,王泰也死于乱军之中。

接着刘牢之挥师东进,直指王廞,双方大战于曲阿(今江苏丹阳)。刘牢之再次大胜,王廞全军覆没,王廞自己奋力拼杀最终得以单骑逃脱,此后再无音讯。虞啸父被俘后收押廷尉,因其祖父虞潭早年相继参与平灭张昌、陈敏以及王敦、苏峻之乱,立有大功,虞啸父被免除死罪贬为庶人。四年后重被启用,再后来又成了桓玄的左司马。

根据《宋书》记载,王廞举兵时在军中大量任用女性。王廞女儿被任命为贞烈将军,帐下全体将士均为女性,这相当令人奇怪,史书也没有解释,没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有人猜测可能与宗教,比如天师道有关,因为当时天师道在东晋已广为流传。

宋书作者是南朝梁的开国功臣、史学家沈约,出身吴兴沈氏,和此前说过的沈充沈劲同族。

王恭第一次举兵终究没能和平解决,战争以令人意外的方式爆发,东晋数十年没有内乱的局面也因此被这种独特的方式打破,让人有些无语。

这便是王恭举兵的影响之一。当然,这个影响在王廞兵败后便已结束。

影响之二则比较深远,就是此次举兵让一些有心人看到了东晋的脆弱。

王恭和殷仲堪到底派了多少兵马没人知道,但司马道子服软的速度世人却真真切切看在眼里。这里也许有王国宝在司马道子心中的实际份量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重的原因,但王恭和殷仲堪军事上的压力一定是主要因素。

王恭和殷仲堪一东一西,一方面是两面夹击的军事部署,同时也意味着京城建康的被困,这势必影响京城的物资供应。如果双方真打起来,除非很快结束战斗,否则建康难以固守。吴越和荆楚都是东晋粮草税赋的主要来源,断了补给的建康无法持久。这难道不是司马道子不敢硬拼的原因之一吗?

当然你也许会说司马道子服软只是因为不想大动干戈,只想息事宁人。好吧,我可以挺你,可其他人不一定这么看?其他人是谁?那就多了,首当其冲就是王恭。王恭第一次兵不血刃就轻松实现目标,这不正是他很快就第二次举兵的最大理由吗?还有庾楷、桓玄、殷仲堪,甚至未来的刘裕,关键还有民间人士,比如五斗米道的教主孙泰。孙泰就是在看到王恭起兵之简单效果之巨大,从而才有了起义打算。

王恭此次举兵的影响之三便是司马道子紧随而来的应变对策,这个影响却是眼前的,它直接引发了后续王恭第二次举兵,也就此打开了导致东晋彻底混乱直至灭亡的潘多拉魔盒。

关注本号,感受两晋十六国烽烟,品味乱世风云,历史的精彩就在这里。内容完全尊重史实,写作不易,非常需要您的关注、点赞或留言,感谢您对原创的支持!(456)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