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上海宝森家具有限公司 宝森木业有限公司

上海宝森家具有限公司 宝森木业有限公司

时间:2023-04-14 09:05:18

相关推荐

上海宝森家具有限公司 宝森木业有限公司

翁思再:

余叔岩与马丶谭丶杨丶奚

(二)

三、杨宝森苦学成才

杨宝森是杨朵仙的孙子。杨朵仙有一女三男,长女嫁王瑶卿,长子即杨宝忠的父亲杨小朵,次子夭亡;幼子名杨幼朵,武生,其子即杨宝森。

杨幼朵不曾成名,靠兄长接济。杨小朵缀演后无力接济,因此杨宝森幼年只读过两年书。他拜师裘桂仙学老生,后来加入俞振庭的斌庆社,边学边演,时达六年。他少年时嗓音非常好听,自然清新,俨然“小余叔岩”。

可是他倒仓倒得很苦,经常一字不出。于是在很长时间里,杨宝森从舞台上消失了。舞台之下的杨宝森,仍然醉心于余派艺术,不过他嗓音条件不怎么好,而且经济拮据,遑论拜师余叔岩?为求余派的真谛,他拜了“小鑫培”陈秀华,并向曾为余叔岩操琴的孙佐臣学戏。他还与张伯驹、李适可等接近余叔岩的票友交游,听他们转述余叔岩的艺术教诲。哪一出戏何处一个什么身段,使个什么小腔,或许张伯驹等只能表达个大概,告诉杨宝森后,经他一琢磨,再表达出来,就能八九不离十,好听好看。

杨宝森经常在深夜去余宅的墙根底下“听壁角”,他往往先去余宅附近的尚宅,邀了尚小云,抢在人们之前,占领距余叔岩吊嗓房间最近的那一扇窗户之下的有利地形。即使严冬腊月,余宅窗户紧闭之时,杨宝森也要从窗户缝里传出的微弱歌声里,仔细寻找和揣摩余腔的轨迹。

杨宝森不演戏就没有生活来源,平时只能维持温饱而已。他曾在内行指导下练过书法,在他生活最艰苦的日子里,也从不求亲告友,而是依靠在故宫博物院抄写满清档案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每逢余叔岩演出,他都极想观摩,然而,囊内羞涩。于是就变卖家具,典当衣物。有一次,实在山穷水尽,他想到父亲那杆比较考究的烟嘴上还镶着一块玉,便把它拆下来,送进当铺换了几个钱得以买了一张廊下的戏票。就这样,杨宝森节衣缩食,克服种种困难,看了许多余叔岩的戏。

杨宝森的嗓子令许多人为之惋惜,也有志士仁人伸出援手。其中对杨宝森帮助较大者是韩慎先,即夏山楼主。他是文物鉴赏专家,后来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皮黄修养很高,是陈彦衡后来着力培养的对象,后来成为谭派正宗。夏山楼主常把杨宝森请到天津家里,授之以老谭派,使杨宝森能够找到由谭而余的发展轨迹。

“满腹戏曲歌不成,箪食瓢饮苦练声”,这是杨宝森于1935年所作七绝中的两句。由于孟小冬在向余叔岩学戏,他便常去孟家坐坐,共同切磋。有一次,杨宝森离开后,孟小冬对在座的友人感概地说:“宝森真不容易呀!钻研余派这么多年,由于嗓子不尽如人意,他不得不改变方法。”友人问怎么改的?孟小冬说:“他嗓子只有宽没有高,这恰恰与余先生相反。因此 ,他若用余先生唱法,必然把自己缺点全都暴露出来。宝忠和王大爷(王瑶卿)劝他改变唱法,可是他又不愿意把余派东西丢掉,所以他苦恼了那么多年,现在总算摸索出一个扬长避短的唱法。”“他主要是把发音部位往前推了,利用口腔的共鸣,把声音往外送,这样既增加了宽音的亮度,扩大了音域,同时避开了咽腔、鼻腔和额窦腔之间的<提>与<拔>的发音方法。可是这样,必须用极为松弛的唱法,才能利用口腔共鸣使高音一带而过。刚才他唱的几句西皮和一段二黄,确实给人感觉另有一种韵味….不过力度稍差。我跟他说,力度解决了,也许你还能自成一派呢!”

孟小冬这一番预言后来果然应验。余叔岩故世后,孟小冬回上海定居,谢绝舞台;王小楼嗓音塌中,改演连台本戏;李少春为了票房价值,仍以演猴戏和新编历史剧为主;在京城内外对余派热切盼望中,杨宝森开始独立组班,名为端义社,从而填补了这一空白。1945年后,梅兰芳一度请他加入梅剧团。一直到50年代,杨宝森影响越来越大,尽管他自己谦称“没有什么杨派,只有一个没有唱好的余派。”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外行一致公认杨宝森已经创立了杨派,是余派的延伸,也可以说杨派是余派中音唱法,使余派进一步朝韵味方向发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