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今日莱阳小麦价钱 山东小麦价格今日价格

今日莱阳小麦价钱 山东小麦价格今日价格

时间:2022-01-31 16:16:12

相关推荐

今日莱阳小麦价钱 山东小麦价格今日价格

八十年代末,各级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农村里搞起了很多实业项目,如砖瓦厂,养殖厂,面粉加工厂等。

我老家所在的村子也搞起了面粉厂,上马了莱阳产的日产5吨面粉的小麦加工成套机械,当时投资8万元,是4名村干部以村集体名义贷款建的。

开始的时候只是来料加工,一斤小麦加工费2分钱,一百斤小麦出面粉83斤,2斤风耗,15斤麸皮。83斤面粉其实是湿的,小麦加工面粉要用水洗麦子,用水匀湿麦皮后容易出麸皮,出的面粉白,和面不粘手,当时没有面粉烘干机,所以加工小麦面粉的利润还是相当可观的。

随着面粉厂名声的扩大,开始向农户吸存小麦,当年农户向面粉厂存入了约8O万斤小麦。由于仓库有限和生产现金流的需求,向当地粮站卖了约3o万斤小麦,价格按照当地市场价o.35元/斤,这是夏天的价格,还向长春发了4个火车皮的面粉,约24万斤。等到冬天的时候,小麦价格涨到0.8元/斤。

这时的面粉厂出现巨额的亏空,随着农户来把自己存入的小麦兑换成面粉,面粉厂终于没有小麦,难以维持生产,工人的工资没着落,农户存入的小麦成了白条,因为欠电费供电所停电,最终面粉厂在运行了不到两年就宣布破产了。

经法院合算评诂共欠下银行、存粮农户、供电所等款项30多万元。法院判决,所欠的30多万由当时的村领导4人均摊。

看似赢利的事,一步走错,步步错。

创作不易,欢迎评论关注。[祈祷]

莱阳梨飘香时

文/王金发

七十年代的一个夏收前夕,麦浪滚滚,正是要收小麦的季节了。首批恢复中考的高密柏城中学生,学校决定一批学农的同学,走出校门,到莱阳农学院学农。因为莱农的迟范民老师,当时是山东培育小麦的专家,在山东省那是第一流的,那天中午,当老师向学农的同学下达通知后,大家立即行动,2个班的同学,打起铺盖卷,准备出发,2点钟学农生排好队,向姚哥庄火车站方向出发了。

我们一行50个同学,在语文程金先老师率领下,浩浩荡荡,兴高采烈,向姚哥庄火车站出发。

姚哥庄火车站,是胶济线上是一个三等小站,在火车没到站前,程老师宣布了纪律和注意事项,还有上车后,要保管好自已的行李物品,防止意外丢失,同学们之间互相照看一下。我们静等列车到来,心早己飞向远方的莱阳。一会列车鸣笛进站了,同学们依次顺序上车。我和程老师查看到同学们都座好了,就找了座位座好。大约3分钟后,列车起动了。这时只见同学们的脸上都泛起笑容,特别那些第一次座車的同学,更是高兴万奋。我记得,离我们学校较远的一个同学,从来没见过火车,更没座过火车,他问老师,火车怎么趴着跑?如果站起来跑,不是更快吗?我和老师及周围同学,都被逗的哄堂大笑。

到了蓝村火车站,转车,我们被列车调头,驰向烟台方向。飞驰的列车,载着一群未来新型农民,向莱阳农学院奔去。

列车飞驰,车外胶东大地,麦浪滚滚,一片丰收景象,车内同学老师欢聚一堂。程老师此时嘱咐大家,一会莱阳车站就要到了,请收拾好物品,作好下车准备。约20分钟后,莱阳车站到了,同学们像小鸟一样,跳下车在站台上排好队,向目标莱农奔去。路过城区,径直向城东,城内楼宇参差不齐,公路陈旧,不一会就来到莱农学校。站在校门口,放眼向南望去,该校一片即将收获的小麦,试验田的标牌上写着”鲁麦5号",200亩。抬头一看,金浪翻滚,整齐划一,用现在的话讲,简直象受阅部队一样。`向远处举目望去,一条流经该校东侧剑河,绵延弯曲,`波光粼粼,校园中间一幢正在施工建设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整个校园,座落一座山的怀抱,被梨树环绕,风景秀丽,蔚伟壮观。当时,正是梨花刚凋谢不久,树上初生小梨万千,在风中摇曳,散发芬芳乳香。我们进入校院,负责接待我们的老师,把我们安排好住宿与交待好生活。大家稍做休息,就开始活动。

记得同学们不顾旅途劳累,首先参观了畜牧类标本展室,在陈列室里,泡在标本药液里,有马牛骡羊猪等各种怪体怪胎,刚看到好吓人。还有解剖牲畜的试验室。个个试验室,一个好庞大的试验区,我们大开眼界。还参观了农作物实验标本室,各种玻璃瓶里,装满了不同种子标本。

斜阳西下,夜幕降临,一天的学农活动结束了。晚饭后,我们自由活动,我们和老师漫步在大学校院里,欣赏着美景,好不惬意,心中充满无限暇想,感到学农有什么可小觑的?我和程老师当时就预想到,农业人的生命之本,出路在机械化。今天"三农“被提到议事日程,农业是何等伟大光荣?各行各业谁离开农业?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分别亲临现场,聆听了莱农刘教授的授课,他进教室,手拿一棵玉米,刚开始同学们都懵了,拿棵玉米做啥?当他一开口讲话,噢,我们明白了。刘教授左手举着这棵玉米,一气讲了一上午。并且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讲的头头是道,津津有味,活龙活现,把棵玉米讲活了。虽是干枯玉米,在教授口中,它好象充满无限活力,我们听的聚精会神,如痴如醉。暗暗称道,教授讲课,就是有水平。他预言的中国玉米前途,现在我们都看到了,玉米在工农业生产中,作用无比巨大,受到老百姓的青睐。到第三天,我们听了迟范民教授关于小麦的栽培技术及前景的授课。同样和刘教授讲的,如出一辙。至今给我记忆最深的是,让老百姓都吃上白面,必须大力发展小麦种植,现在咱们的夙愿实现了。现在回想起来,大学教授就是眼光远大,有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品德高尚。听大学教授讲课,是我一生幸福和荣耀。

我们在聆听了两位授课以后,还在畜牧兽医教授的带领下,对猪牛羊家畜家禽的发展前景,分别做了讲授。并向我们传授了防疫防病常识,进行系列化学习。我们参加学习以后,思想受教育很大,原来总认为学农没什么前途,不如学医学机械,当教师有出息,现在感觉学农,同样前景光阔。特别毕业后,农村生产形式的变化,更显示学农的巨大潜力。

回校后,我被学校按排对学校播种的玉米小麦两块试验田做了测产:我和老师共同合作的论文,被县农业技术部门采用,成为有关部门指导玉米小麦种植的参考范本。真正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我在家里责任田里,还利用提纯复壮技木,选种"济南13"小麦品种,种了10亩试验田,给全队上50多户村民,提供了优质品种,受到村民赞扬。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心][心][微笑]

与袁隆平并称“南袁北李”的他,竟然只是个初中学历的山东农民。他培育的玉米新种直接刷新玉米亩产世界纪录,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1966年,初中毕业的李登海回村务农。李登海是山东莱州后邓村人,这里平原广阔,土地肥沃,水源也比较充足,一直以来都是粮食的集中产区。

但是,就是这样的地方,粮产却一直很低,这让李登海心里十分不舒服,他立志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这样的情况,提高粮产。

1972年,因为敢拼能干,李登海23岁便成为村里的农科队队长。就在这一年,他看到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让他更加坚定提高粮食亩产的决心。

报告中介绍了一位美国农民创造了玉米亩产2500斤的纪录。而当时,后邓村的玉米亩产量才二三百斤。面对这近10倍的差距,李登海的斗志熊熊燃烧。

在召集组员们开会时,李登海提出:要研究亩产1500斤的玉米新种。这一消息一下子传遍全村,成为街头巷尾的笑谈。面对村民的质疑、嘲笑,李登海并未退缩。

他仔细研究着,要想提高亩产,离不开几个要素:种植技术、土、种子。

想通这几个关键环节,李登海开始带着一群年轻人搞起了实验。他们首先通过各种书籍和到高产量地区走访,学习农业种植的科学技术。

随后他们下地取样,分析当地的土壤、水源、气候。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改革耕作的制度。最后他们分别引进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的良种,进行栽培实验。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登海开启“拼命三郎”模式。每天他在地里的时间超过15个小时,因为一直在田里干活,他被晒得黝黑。对此,他还开玩笑地表示,这是庄稼赋予他的荣誉。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李登海的玉米试验田亩产就突破了千斤大关。这让一直对他存疑的乡亲们一下子刮目相看。

“别说,这帮小青年真有点景,还真让他们捣鼓出来点门道。”听了乡亲们的夸奖,李登海那帮年轻人心里美滋滋的,但是他们知道,挑战才刚刚开始。

没过几天,李登海召集起试验田的几个年轻人宣布了一个消息:“从今天开始,准备培育亩产1500斤的玉米新良种。”

消息一出,几个年轻人连连摇头,亩产破千就已经很厉害了。连那些大学生都搞不出来的东西,凭借他们这几个平均学历在初中的农民,咋可能搞出来。

李登海一瞪眼:“我就是不信这个邪,农民怎么了,初中毕业又怎么了,越是说咱不行,咱越是得整出点名堂来。”

后面的日子,李登海白天骑着自行车跑到有经验的老农家取经,晚上他点灯熬油的学习。

从书籍到报刊,他基本处处不离手,即使是吃饭的时候,都是在田间地头,一手扒拉书另一只手大葱蘸酱。

就这样,几年的时间,他啃下了《遗传育种》和《土壤肥料》等十几种有关育种、栽培、肥料的基础书籍。而且李登海并非仅局限于理论层次,他边看边实验,写下了二十多万字的笔记和实验记录。

1974年,李登海得到了一个到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这次机会让李登海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莱阳农学院的刘恩训副教授很欣赏李登海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犟劲儿,他送给李登海20粒来自美国的“XL80”种子,这让李登海如获至宝。

面对这20粒种子,李登海这次几乎睡在了田里,在搞了4000多个组合,记录了50多万的数据后,他终于从这20粒种子中选育出了“掖107”的自交系种子。

1978年秋,为了加快育种的步伐,尽早研究出高产良种。李登海带着一起打拼的伙伴来到海南三亚荔枝沟租赁土地进行玉米加代育种。

即使是秋天,海南的气温仍然高达30多度,闷热的空气加上山沟沟里手掌大小会飞的蟑螂,让李登海等人无时无刻都在想回家。

但是此时“掖107”与“黄早4”杂交的玉米长势特好,抵消了生活的苦,后来他们学会了与当地的蚊虫蟑螂和平共处。

1979年,李登海等人终于收获了由“掖107”与“黄早4”杂交的玉米种子(起名:“掖单2号”)共七斤二两。

他们带着这七斤二两“掖单2号”回到后邓村,种在家乡的土地上,当年秋天,这批种子的亩产直接达到1553.2斤。

李登海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也让乡亲们真正地对他心服口服。“掖单2号”也被推广至全国26个省份,累积增产了42.4亿公斤的粮食。

1989年10月,李登海培育的“掖单13号”亩产达到2192.58斤,刷新了我国亩产新纪录。玉米专家惊叹:真是玉米王国中的珠穆朗玛峰。

但是,李登海并未停止。,他再次凭借新品种,以2805.72斤的亩产,创造夏玉米亩产的世界纪录。

如今,已经73岁的李登海还是操着一口莱州方言,精神饱满的在各地的田间地头、育种基地转悠。我们不知道的是,他的腰因为长期干活劳累,已经打了6根钢钉。

对此,李登海只是呵呵一笑:“不要紧,还能干。”

每年的十一假期都恰好是北方收玉米的时候,希望今年大家也能大丰收。#玉米##我的丰收我的节#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

山东农业发达,除了小麦,蔬菜也很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青岛亚马逊族女战士

#寻找小组生活家# 山东可真是个蔬菜博物馆,寿光更是全国的蔬菜大户,秋冬季节来看看我们山东人餐桌上的蔬菜农副产品吧。1.莱芜生姜莱芜生姜皮薄,姜丝少,色泽鲜艳,辣味浓,香味大,耐贮藏。2.章丘的大葱一人高章丘大葱距今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冬天山东人都要把成捆的大葱扛回家,大葱不到一米高都拿不出手。3马家沟的芹菜全身都是宝马家沟芹菜,山东省著名地方特产之一,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于平度马家沟及周边村庄,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其属于粗纤维蔬菜,有独特的芳香气味,可生吃凉拌。4海阳黄瓜字“白玉”海阳白玉黄瓜兼有水果的特征,白皮晶莹亮白。生吃绝佳。5胶州白菜号“胶白”胶州大白菜俗称“胶白”,汁白、味鲜甜、纤维少、营养丰富,是纯正的天然蔬菜,也是冬天的当家菜,大白菜饺子是必须的。胶州大白菜也可以生吃奥!6潍县萝卜学名“高脚青”潍县就是今天的潍坊,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在潍县当过县官。潍县的青萝卜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民间有“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县的萝卜皮”之说。潍县萝卜皮色深绿,肉质翠绿,香辣脆甜,多汁味美,可当水果吃,是山东人秋冬季节的零食,一口萝卜一口茶,哎呀真是享受。 山东还有很多有名的农副产品,你还知道哪些呢?欢迎补充

#暴雪预警升级 五省区有大到暴雪#

.11.18 天气雨

山东烟台莱阳

或许是许久未下雨的原因,早上起床听到窗户外面稀里哗啦的倒开心的像个孩子。看着天空乌云密布净没有生出惆怅之情,原来我已不再“矫情”[大笑]。

这场雨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及时雨,大雨哗哗的让人怀疑这是冬天的雨?倒像是8月份的雨。街上的雨水顺势而下,水流大的都拦不住雨水的去路。

冬小麦有水喝了,农民就等着这场雨来缓解小麦的旱情以及补上冬小麦的越冬水。有些植物很怪,必须要经历低温才可以完成花芽分化,比如小麦,没有低温的刺激完成不了花芽分化,明年还长不出小麦。在土地上冻之前,植物体内必须含有足够的水分来帮助植物越冬,这就是植物的“聪明之处”,遇到对自己不利的条件,它会通过改变自身的结构来应对环境。

银杏树的叶子从绿变黄被雨水洗礼,散落一地,像是铺了金黄色的地毯,别说还挺有诗意,但我的脑子想不出诗情画意的语句倒生出“满城尽带黄金甲”周杰伦主演的电影名字[我想静静]。

烟台红富士苹果树的叶子也开始黄了,散落一地。叶子长在树上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其产生的光合产物运输到根、果实、花芽等。叶子掉落后,腐烂成为腐殖质作为树体的养料,很好的实现了叶子的“人生”价值。“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冬储的大白菜,因为下雨被盖上了玉米杆子,雨水顺着缝隙悄然而入,看来雨停了,要赶快拿走玉米杆子让雨水尽量蒸发掉。旁边还摞了几十颗白菜,可能是地窖装不下留着现吃的。这个冬天大白菜管够[呲牙]

这样的天气,农民在干什么?农民在放假,老天爷给放的假期。田地里、果园里、街道上一切都休养生息。北方是习惯烧炕的,把炕烧的暖暖的,现在正是吃烟台红富士苹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